风起云涌的“虹口”岁月

钟韵瑶/ 文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为虹口中队授牌。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为虹口中队授牌。

即使在全国,也没有像“虹口中队”这样古老的消防队。这个前身被称为“救火会”的消防站是目前我国尚存并仍在使用的最年长消防站,西式的铸钢玻璃窗,厚实的实心砖墙,30 米高的六角瞭望塔,一切刻满岁月的印痕。今年8 月,虹口中队迎来了自己150 岁的生日。
上海市虹口区公安消防支队虹口中队,年岁已大,但并没有“老去”。在今年的5 月,它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中队设立了全国首个“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将每月定时向市民及国际友人开放,让参观者通过了解消防历史接受国际主义教育,传递“消防安全无国界”
的消防理念。虹口中队课外党史辅导员、抗战老兵蔡诚绥感慨道,百年老队注入了新的生命。
150 年的风雨征程,相伴上海城市的消防发展,虹口中队记录了许多风起云涌的消防岁月……
租界时期虹口消防队在驻地举行灭火演习。
租界时期虹口消防队在驻地举行灭火演习。

申城睁眼看世界,西方列强带来近代火政

1845 年,随着晚清政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城市。租界的出现,使西方列强得以逐渐把工业文明中迅速发展起来的近代火政,移植到这片享有“治外法权”的“国中之国”。史料记载:1866 年7月20 日,上海第一救火车队成立,这是我国城市中建立的第一个现代消防队(现已弃用);1866 年8 月,虹口第二救火车队成立,即现在的虹口消防中队。说起虹口中队的历史,有一个人是绕不开的——第一任队长、新西兰人路易• 艾黎。1927 年,路易• 艾黎来沪后,经人介绍,来到虹口救火队担任小队长,参与日常的火警执勤。当时的虹口中队,队员大多是来自英格兰或苏格兰、有消防工作经验的“白人”,仅个别杂役为中国人。与队里那些趾高气扬的“洋人”不同,艾黎喜欢和中国人接触,学习中国语言,不断找机会和中国人交流,他还喜欢去中国人多的陋巷、工厂、车间里去检查消防安全。在路易• 艾黎的记述中,有一段关于当年工作情形的回忆:“我每天下午通常去工厂视察,夜间出去救火,这样干了10 个月,我记得,第一次值班,就赶上了5 起火警,其中一起在闸北,另一起在一家鸟店……我刚脱下衣服跨入浴缸,火警钟声又响了……我外出救火时负责2 号救火车,车上有10 名救火员,他们都很好,我跟他们学了不少东西。”
租界后期,公共租界、法租界继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消防队的分布也依据租界的延伸而发展。1929 年至1939 年间,火政处增设了梵皇渡路、福州路、天潼路、周家嘴路、汇山路等消防分队,并翻建了虹口中队。消防队的重点是保护在沪洋商和市政单位的利益,规模已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救火体系。在此期间,路易• 艾黎调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工厂督察长,负责检查租界的防火工作。
百年后,虹口中队设立“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也与路易• 艾黎密不可分。1939 年,为支援抗日战争,争取海外援助,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宋庆龄与路易• 艾黎共同发起,在香港成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工合会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组织和合作社促进组织之一。2015 年2 月,工合会主席柯马凯一行莅临虹口中队开展寻根溯源活动时,产生了建立“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的设想,之后的事情便顺理成章。
不仅仅是消防事业,对中国的革命事业,路易• 艾黎功不可没。邓小平的一席话布满了对艾黎的尊敬。“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城市第一双眼睛,瞭望城市消防史

无标题
20 世纪50 年代,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公安消防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为当时的虹口消防队。

“透过‘城市的眼睛’,我们将看到上海消防发展史,还有属于一座城市的记忆。”老上海或许知道,这句话中的“城市的眼睛”说的是消防瞭望塔。在城市还没有如此现代化之前,消防员站在高耸入云的瞭望台上,手拿望远镜居高临下,幢幢房屋清晰可辨,一旦哪里冒出一星半点烟火,就可以通过鸣钟报警,有了单线电话后,消防员可以直接将火情传送到市消防总队,消防总队再安排所属辖区出警。
在上海的革命史中,瞭望塔的钟声敲响了著名的上海辛亥革命起义。1911 年11 月2 日,在沪同盟会要人陈其美和当时上海救火联合会会长李平书商定以位于中华路口上海救火会瞭望塔的钟声为号令,以先鸣钟9 响,继以13 响后,全市统一行动。次日下午2 时,瞭望塔的钟声按预定计划响起。
上海原有13 座消防瞭望塔,每一个消防中队旁或是顶上有一座消防瞭望塔。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通讯工具逐渐兴起,瞭望塔的作用越来越小,1997 年,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队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13 座瞭望塔中有两座因破坏严重被拆除,如今剩下11 座。
2008 年,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计划对全市消防瞭望塔进行修复,虹口中队现存瞭望塔成为首批修复对象。虹口瞭望塔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建成于1888 年初,也是当年所在的辖区里最高的建筑,瞭望半径可达5 公里。经过百多年的自然磨损,瞭望塔的墙体结构出现开裂、剥落,倾斜严重。修复后的虹口瞭望塔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塔楼的原始风貌,市民在“市民开放日”期间可登塔参观,一睹百年老建筑的风采,重拾老上海的记忆。

尖子班飞檐走壁,“硬功夫”成消防术语

无标题
上世纪60 年代,上海掀起大练兵热潮,虹口中队的业务尖子班享誉全国。

在虹口中队的荣誉室里,展陈着自1960 年以来中队一代代擎旗人的丰功伟绩,一批批勇士赴汤蹈火的英勇事迹和获得的奖章——
1960 年1 月6 日的月光,刻画了两名消防战士冲锋陷阵的辉煌瞬间。
消防战士卞烈云和龚竞成面对的是一艘熊熊燃烧的货轮。消防处16 时57 分接警后,7 辆泵浦车、6 辆照明车等特种车辆,还有123 名消防官兵先后赶赴高阳路码头,扑救英籍货轮“友玛利亚”号火灾。失火部位在底舱,这是最难侦察和开展灭火战斗的部位,卞烈云和龚竞成为了侦察火源,下到船体内部……21 时30 分,经过4 个小时的战斗,“友玛利亚”号火灾被扑灭,而两名消防战士却中毒昏倒,不幸牺牲。
1964 年1 月2 日的傍晚,定格了一名消防战士舍生取义的关键时刻。
那天下午4 时,许泽林和战友们一同前往临平北路光华印绸厂火灾现场。现场,消防处先后派出的16 辆泵浦车、6 辆专勤车、200 多名消防员,还有工人、居民3000 余人共同参与灭火。燃烧了70 分钟的火烧毁了2000 平方米的厂房,34 台机器设备。许泽林在抢救物资时壮烈牺牲。
消防员是消防队之魂,每一个消防队就是这些忠勇之士的生息地。“有第一要争,有红旗要扛”是虹口中队的格言,虹口精神在一代代官兵身上得到了传承。他们将这种精神在上海消防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了华彩篇章。
1964 年,上海贯彻公安部关于加强消防战斗员基本功训练的若干规定和大学解放军的形势下,掀起了大练兵热潮。
5 月,25 名消防技能骨干在虹口消防队进行集训,这支被称为“虹口尖子班”的队伍练就了“飞檐走壁”的神奇功夫。
老队长施良才的几样绝活至今被业内乐道,他沿着建筑漏雨水管道攀爬高楼的速度比常人跑楼梯都快,他能借助几样简单工具在高层建筑上下左右窗口之间自由地移动。这些硬功夫不仅引领了以后的消防基本功的训练科目与方法,也将“硬功夫”这三个字约定俗成为消防训练的特定词语。虹口消防队和尖子班成为当时享誉全国公安系统的先进集体,许多兄弟省市公安消防单位和外国友人,包括法国的、日本的、阿尔巴尼亚内务部长在内的很多外国的代表团都来到虹口消防队观摩,甚至连上海杂技团也到消防队体验生活。
什么是“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消防精神,虹口中队的消防官兵和“尖子班”展现的就是这种精神。

跨越世纪的光阴,英雄本色不退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军队不变的景象。一代代消防官兵无休无止地与火进行着搏斗,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吴远红是虹口中队的一名战斗班班长,有关他的一个“30秒”被传为美谈。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警铃划破祥和的夜空,远处火红的天空映红严峻的神情。按照队员们身经百战的经验,这类发生在居民区周围的火灾,救援、灭火、疏散,都是关键。10 秒后,吴远红便直冲火场深处,铺设供水线路,疏散被困人员,组织内攻人员,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当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吴远红发现火场内有液化气钢瓶喷射着火焰,他抱起钢瓶跑离火场,用水枪进行稀释冷却降温直至排除险情,完成一系列动作仅用了10 秒。还未擦去被烟熏黑的脸颊,吴远红又为昏迷的老人进行心肺复苏,老人醒来后的一句“谢谢你,我的好儿子”,湿润了吴远红的眼眶,短暂的10 秒定格了钢铁硬汉的侠骨柔情。

无标题
上海公安消防第一个全国英模代表徐庆友之子徐凡钢( 左一),从小生长在虹口消防队,对“虹口”岁月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这是20 世纪70 年代,他参军出征前特意在虹口消防队的家门口留影。

虹口中队现任指导员戴佳伟对消防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20 年前,父亲曾是一名消防员,戴佳伟从小的生活与消防联系在一起,如今作为这支百年老队的新一任指导员,他更关注如何让老队肩负的光荣使命和承载的峥嵘岁月,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新的生命力。他想,虹口中队的精神需要传承,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让“老历史”实现“新突破”,他在中队成立了青年消防宣传队,每年深入居民社区、企业单位、中小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中共四大纪念馆合作,组建了“中共四大志愿党史解说队”,队里的官兵每周轮流到中共四大纪念馆担任志愿解说员。他还把宣讲队的服务地点搬到了拥有更多外国游客的犹太难民纪念馆,用双语为游客服务。
尽管没有豪言壮语,但这位年轻的指导员在工作中处处流露出万丈豪情。2011 年从廊坊武警学院毕业加入基层中队后,他先后参与了5300 多次抢险救援,即使自己的右手曾经受过伤,被医生警告不能再干重活,他未曾退却一步。由于突出的表现,他个人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公安部政治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个人”“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员”等荣誉。
火场上的出生入死不是为了荣誉,可荣誉记录了一次次的勇往直前。上海市文明单位,市公安局集体三等功,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市消防总队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先进党支部、全国少年儿童消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荣誉混合着官兵们的血和泪、融入了虹口中队的消防精神。
翻看虹口中队的出警记录,在横跨三个世纪的光阴中,从早年单一的火灾扑救到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灭火应急救援任务,它有着历史厚重的沉淀,更蕴含着辉煌作战的成果。这又何止是虹口中队的写照,这是全上海消防官兵的写真。

(本文图片来自资料库。)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