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白/ 编辑
1 月14 日,“桑吉”轮沉没之日。
浑身火焰的“桑吉”轮像是走向末路的恶魔,被大海吞没了。海监数据显示,13 时许,“桑吉”轮爆燃后大范围起火,火焰高达200 米以上,船体开始下沉。15 时许,“桑吉”轮沉没,大量油污在周边海面燃烧,数据显示,这条油污带长约10 公里、宽约1 公里。
那么,这艘曾装载约13.6 万吨凝析油的沉船怎样了?事发海域污染情况又如何?后续事宜又将如何处理?随着“桑吉”轮的沉没,舆论开始关注相关清污工作以及事故调查问题。
我国交通部持续协调力量开展海上防污清污行动,协调海洋气象部门对溢油漂移情况和现场天气海况进行预测,并根据油污分布及漂移情况,使用消油剂、围油栏、吸油毡以及喷洒消防水等方式进行回收。截至1 月30 日,累计使用消油剂42.5 吨、吸油拖栏768 米、吸油毡440 公斤,累计出动船艇134 艘次,清污面积约225.8 平方公里。
沉后燃烧19 小时 油污不断扩散
1 月15 日,“桑吉”轮沉没第二天。6 时30 分,黎明之际的东海海面,却依然火光可见,沉船所处海面还在燃烧。虽然火势逐渐变弱,但直到10 时,海面大火才得以熄灭。
这个时间意味着什么? 14 日15 时许“桑吉”轮沉没,15 日10时海面大火才熄灭。这两组时间证明——“桑吉”轮沉没后,海面大火依然烧了约19 小时。早上7 时,距沉船西南7.2 公里处,一条长约14.8 公里,宽约1.8-7.4 公里的油污带被发现。10 时至12 时,再次发现由沉船位置向东延伸油污带,长约18.2 公里,宽约1.8-7.4 公里。13 时许,海监飞机发现由沉船位置向北延伸的发亮、边缘区域呈暗色的油污带,半径约5 公里。
1 月16 日,沉船第三天。除了海警2901、2146 继续坚守,海警2307、2501、2305 船编队和向阳红19 船也已抵达。9 时,距沉船位置北侧2 公里处发现长约9 公里,宽50-500 米的油污带,呈西北、东南走向。
10 时,距沉船位置西北侧19 公里处发现东西走向,长约6 公里,宽约1 公里的油污带。卫星数据解译发现,16 日图像覆盖海域监测到条带状油污分布区,油污集中区面积约69 平方公里,另有约40 平方公里有零星油污分布。数据还在变化……
1 月17 日,沉船第四天。油污带依然多次被发现,面积也不断在变化。7 时,距沉船点北方约11 公里处发现长约18 公里、宽300 米的油污带;11 时,距沉船西南方向2 公里处发现长约20 公里、宽约500 米的油污带,距沉船东南方向20 公里处发现长约9 公里、宽约1 公里的油污带。卫星数据则表明,4 处扩散状溢油带总面积约101 平方公里,其中最大溢油带约48 平方公里,也是“桑吉”轮沉没后,卫星数据首次以百平方公里量级来披露。
1 月18 日,沉船第五天,突发情况出现——6 时,距沉船点东侧2.5 公里处发现持续冒油,疑似有燃料油泄漏。11 时许,距沉船点西侧约4 公里处,一条长约13 公里、宽1 公里的油污带被发现。距沉船点东北方4 公里处还发现长约20 公里、宽4公里的彩虹色油污带,并伴有明显柴油味。
15 时许,距沉船东北方4 公里处发现长约10 公里、宽约6.5 公里呈彩虹色和银白色的油污带。但卫星数据解译认为,溢油区较17 日已减少。当日监测到的3 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20.7 平方公里。
清污工全面开启 打捞沉船为最佳方案
1 月19 日,沉船第六天。监测在继续。海面上,海警2901、2502、2149 及向阳红06、19 船在坚守;天空中,还有海监3837。卫星监测到的4 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260 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约164 平方公里。
1 月20 日,沉船第七天。依然是清晨6 时,在沉船点东南方约5 公里,一条长约4 公里、宽约400 米的黑褐色及银白色油污带被发现。而在沉船点西北方,也多次发现油污带。3 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199.6 平方公里。最大分布区约164.2平方公里。
1 月21 日,沉船第八天。卫星数据显示3 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332平方公里,最大溢油分布区约328 平方公里。332 平方公里是何概念?沉船次日卫星数据显示——沉船海域有长约12 公里、宽约9 公里的油污带,面积约58 平方公里。
一周时间,从58 平方公里到332 平方公里,从油污带到条块状溢油分布区。范围扩大了近6 倍。海洋局生态环保司副司长霍传林表示,“桑吉”轮沉没后,现场和附近海域多次出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油污带。
他同时透露,船虽已沉没,但发现有油渗出,还有部分残留燃料油。此外,油受风、海流影响,有一个飘散漂移过程。
1 月26 日下午至27 日上午,国家海洋局船舶继续在现场开展监视监测。27 日8 时,在沉船点东南1 公里处发现长、宽均约2400 米的银白色油膜。国家海洋局工作人员在沉船点周边海域继续开展现场监测,共采集了17 个站位的水样。监测结果显示:海水中石油类物质浓度均符合第一类标准。
据了解, 13.6 万吨凝析油,相当于1400 个一级加油站的存量,浮在海上处于燃烧状态,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次事故除了船上载的凝析油,还有约1900 吨的船用燃料油。事故中燃烧产生的废气,相当于我国年汽车尾气总量的千分之一,由于集中于事故区域,危害性肯定是有的。”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黄维秋教授表示,对于此类的泄漏事件,要采用多种方法的混合处理。有一些微孔结构丰富、表面积大、密度比水小的高性能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泄漏的凝析油。还有一种高分子的分散剂,像家用洗洁精一样,散撒到浮油表面,可对浮油进行分解。也有一些机械式油水分离装置,但对于这种大面积污水处理,难度较大。
交通部应急办主任智广路表示,船还沉在这个地方,还不断有油污泄漏。除了安排力量清除已发现水面油污,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处理沉船。根据专家意见,做好后续清污和搜寻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沉船进行打捞。“如果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就需打捞。但根据国际公约和国际法,对沉船打捞还要听取船东意见。”
此外,从实际情况看,打捞也面临很大风险和困难。比如船上存有的残留凝析油可能再次燃爆、船舶沉没水域水深115 米、船体庞大等。据悉,上海打捞局已安排多种水下设备赶赴沉船水域勘测,其中包括两套遥控无人潜水器(RV),它将用于水下沉船的外部摄像。
持续关注 尚未发现实质性影响
“桑吉”轮沉没后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站位水样采集量从沉船次日的7 个,最高增至31 个。“劣四类海水水质”“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等表述,也出现在数据中。
沉船次日,海洋局人员共采集7 个站位水样。部分站位发现油污带、油膜,个别站位石油类物质浓度达1261μg/L,为劣四类海水水质。16 日,站位水样采集量剧增到31 个。部分站位发现黑色油污带,并伴有浓重油污味。石油类物质浓度高值997.5μg/L,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2 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过三类标准,13 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一类标准。之后的17 日、18 日、19 日,三天间的数据变化不大。
但相对这些数据,公众更关心事发海域生态是否被破坏?附近渔业是否受到影响?
对此,国家海洋局生态环保司副司长霍传林表示,油船所载凝析油主要是短链烃类混合物,并含少量二氧化碳。在风驱动下有扩散可能,但爆炸点离岸较远。根据监测,在近岸海域还没发现油污现象或污染情况。环保部门在沿海地区,比如浙江、上海也开展了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目前未发现产生影响。
1 月20 日,事发水域采集的站位水样重新升至30 个。结果显示,油膜区4 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过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8 个站位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另有5 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二类标准。21 日,采集16 个站位水样,2 个站位石油类物质浓度超二类标准。
关于对生态的影响,霍传林表示,生态损害评估等工作已开始准备。他同时透露,油污里一些有害成分,可能对环境包括沉积环境产生影响。如果沉降海底,对沉积物包括底栖生物也可能产生影响。
但影响究竟如何,需结合调查数据,尤其是生物质量方面的监测研判。
每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故,就是一次生态的灾难。1989 年3 月,美国“瓦尔德斯”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 万吨原油,造成了沿海1600 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至少25 万只水鸟死亡。2010 年4 月,“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沉没,约43.2 万吨原油流入墨西哥湾,大量海鸟、海龟等动物被粘稠的原油包裹杀死。
唯一庆幸的是,“桑吉”轮装载的是凝析油,不是原油。
原油是各种分子量烷烃的大杂烩,平均碳数在25 左右,相当于液固混合物,因此呈现出深褐色、黏稠的流体。而凝析油是天然气田中伴生的低碳烷烃,从根本上说,凝析油就是天然汽油,是指从凝析气田或者油田伴生天然气凝析出来的液相组分。它比汽油更轻,有挥发性,且挥发后会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对人体有毒,还容易爆炸。但大规模的燃烧爆炸也有好处,会减轻海洋污染。
汽油倒进大海里,会浮在海面上,随浪漂荡,很快挥发,消失不见。而分子量大、性质接近于重油的原油,自然是黏度高,难分解,会粘在海洋生物身上,给它们带去危害。
虽然说“桑吉”轮沉没目前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这确实是中国近年来最严重的海洋生态灾难之一。其对于海洋生态的影响,将需要长期的跟踪采样和分析,需及时做好事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由衷希望事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亦希望船舶行业可以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