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期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法治立场·科普视角·人文情怀 Fri, 08 Nov 2019 23:07:51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www.846288.com/wp-content/uploads/2019/07/cropped-logo-1-32x32.png 2019年06期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32 32 总少不了一个备胎 //www.846288.com/2019/07/11/%e6%80%bb%e5%b0%91%e4%b8%8d%e4%ba%86%e4%b8%80%e4%b8%aa%e5%a4%87%e8%83%8e/ //www.846288.com/2019/07/11/%e6%80%bb%e5%b0%91%e4%b8%8d%e4%ba%86%e4%b8%80%e4%b8%aa%e5%a4%87%e8%83%8e/#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37:29 +0000 //www.846288.com/?p=12868 5月29日上午11时许,上海移动突然间崩了。一时间,不仅4G无法上网,而且打电话发短信都用不了,甚至连10086都打不通。顿时让无数移动用户开始“怀疑人生”,大家都觉得是自己手机出了问题,不断开关飞行模式,或者频繁重启系统,直到12点45分,上海移动才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当日11:10分左右,上海移动网络出现异常,部分用户业务体验受到影响,经紧急处理,在11:20分左右上网业务全部恢复,少量用户的语音通话受影响,正逐步恢复中。

这次网络异常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想起来却令人后怕。从前我们使用网络,不过是为了多一点娱乐或阅读的方式,现在的网络却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联络途径了。试想如果在这十分钟里,有需要拨打紧急电话的用户,被网络异常而延宕,是否会有生命危险呢?

说起通讯网络,这些年真的是发展迅猛,2G翻3G,3G还没用熟,又已经4G了,而今5G商用就在路上,可谓是速度越来越快,带宽越来越宽,我们也越来越对它产生了依赖。移动网络如此,有线网络也不例外。记不清是何时起,家里的固定电话,也换成了光纤电话,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必须有一个“光猫”来转换数据,而这只“猫”是必须始终通电的。也就是说家里一旦断电,不仅不能上网,连电话也不通了。许多年前,有不少科幻小说、科幻影视,都曾描述过未来某天,全球失去电力的情况,那可真真是一夜回到史前社会啊!

想到这里,“备胎”二字就呼之欲出了。再先进的系统,也都需要备份,再完善的计划,也都需要后备。在流行文化中,有一种人群被称为“生存狂”,他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看待,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是他们的信念。他们具备极强的忧患意识,准备好各种应对计划,以最艰苦的方式生活并锻炼自己以及家人、朋友。他们每天都会携带一些必备物品,称之为EDC(英文Every Day Carry“每日携带”的缩写)。EDC中必备切割工具,比如各种刀具、绳锯等,以及取火工具,比如防风打火机或火柴、镁块和引火棒等。除此之外,生存狂的背包中还有急救包、收音机、手电筒、绳索、记事本、地图、罗盘等工具。请注意,这当中的收音机。对现代媒体来说,广播因为缺少了影像而落后于电视,一度被认为很快就会消亡,但是在应急救援上,广播却成了首选通讯手段。当灾难来临时,最有效的工具,往往是一些已经处于现代边缘的用具。

备用的工具,越简单往往越有效,因为它们对现代技术和外界环境的依赖尽可能地少,反而更加可靠。再比如说阅读吧,如今网络很发达,内容很丰富,可是一旦断电还能看什么呢?那些甲骨上的字、钟鼎上的文、竹简上的书,虽历尽数千年劫波却仍为我们留下了祖先的信息。再看十几年前,我存在软盘上的文章和程序,却因为新买的计算机上已经不配磁盘驱动器而再也不能读取了。当然,在淘汰旧机前,对这些数据,我还是进行了备份,转到了新的介质中。从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说,执行备份要遵循3-2-1法则。即是说,重要数据一定要有三个拷贝,保存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上,其中至少要有一份存放在异地。对于以应急救援为事业的人们来说,各项应急预案,多种后备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备胎在车辆运行时,毫无作用,但为什么没有备胎上路就是违法呢?可见,备份是多么重要,“备胎”是多么必须啊!

 

]]>
//www.846288.com/2019/07/11/%e6%80%bb%e5%b0%91%e4%b8%8d%e4%ba%86%e4%b8%80%e4%b8%aa%e5%a4%87%e8%83%8e/feed/ 0
大客流志愿者 //www.846288.com/2019/07/12/%e5%a4%a7%e5%ae%a2%e6%b5%81%e5%bf%97%e6%84%bf%e8%80%85/ //www.846288.com/2019/07/12/%e5%a4%a7%e5%ae%a2%e6%b5%81%e5%bf%97%e6%84%bf%e8%80%85/#respond Fri, 12 Jul 2019 06:33:51 +0000 //www.846288.com/?p=12907 吴佳伟/图文

为了提升对大客流疏导处置的力度,上海在节假日重要街区和景点,除安排专业的安保力量维持秩序外,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一起加入,针对性地成立了大客流志愿者队伍。图为大客流志愿者向游客发送安全疏散图。

]]>
//www.846288.com/2019/07/12/%e5%a4%a7%e5%ae%a2%e6%b5%81%e5%bf%97%e6%84%bf%e8%80%85/feed/ 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深化消防执法改革保障社会安全发展 //www.846288.com/2019/07/11/%e6%b7%b1%e5%8c%96%e6%b6%88%e9%98%b2%e6%89%a7%e6%b3%95%e6%94%b9%e9%9d%a9%e4%bf%9d%e9%9a%9c%e7%a4%be%e4%bc%9a%e5%ae%89%e5%85%a8%e5%8f%91%e5%b1%95/ //www.846288.com/2019/07/11/%e6%b7%b1%e5%8c%96%e6%b6%88%e9%98%b2%e6%89%a7%e6%b3%95%e6%94%b9%e9%9d%a9%e4%bf%9d%e9%9a%9c%e7%a4%be%e4%bc%9a%e5%ae%89%e5%85%a8%e5%8f%91%e5%b1%95/#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41:46 +0000 //www.846288.com/?p=12870 张晓虹/编辑

2019年3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等意见。5月30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的印发通知,由此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

国家为什么要深化消防改革?答案很简单,为了减轻政府监管压力,增加行业专业度,提升市场服务品质,减轻企业的生存压力。

本次改革通知中,明确的强调了,取消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许可,不再作为消防审批前置条件。取消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检测、消防安全评估机构资质许可,实质是取消行业限制和从业门槛,注册消防工程师“挂证”或得到遏制,市场对消防工程师的需求将会有所降低。无论是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还是注册消防工程师,未来出路在于市场。今后,消防技术服务企业和消防工程师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路径,一定是要在市场中经过充分的公平竞争才可实现。抑或大有作为,抑或大浪淘沙。此外,取消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许可,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存废,今后亦会纳入相关部门和人员考虑范围。

本次改革通知指出,消防审批将改为告知承诺制。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将大为简化,将由原来的行政许可改为实行告知承诺管理。过去,这些场所是需要提前审批检查的,如今只需进行告知承诺,也就是信用体系的证明。根据通知要求,消防部门将会制定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提供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公众聚集场所在取得营业执照或依法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后,通过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或当面提交申请,向消防部门作出其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承诺后即可投入使用、营业。事前的审核变为了事后的监督。消防部门对公众聚集场所实行抽查,发现未作出承诺或承诺失实的,依法责令其改正并予以处罚,记入信用记录。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责令其停止使用、营业并依法依规从重处罚。

本次改革通知,对于消防行业的专业度要求丝毫没有下降,仅仅是由以往的政策要求,转向了执业要求,强调了从业人员本身的专业度,增加了项目的专业要求度,以往针对企业资审的要求,容易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如今的政策主要针对项目本身进行要求,针对专职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要求,有针对性有时效性有目标性,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不实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理念。

消防改革最终是服务于民,确保我国的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消防执法改革意见”更多的是消防“放管服”的体现。2018年消防救援队伍的体制改革已顺利完成,而今,消防行业改革也已进入深水区,更大变局已然来临。此次中央通过的“深化消防执法改革意见”更多地体现在消防微观改革上,涉及消防各行各业的人、财、物,其影响势必更加深远、更加重大。

]]>
//www.846288.com/2019/07/11/%e6%b7%b1%e5%8c%96%e6%b6%88%e9%98%b2%e6%89%a7%e6%b3%95%e6%94%b9%e9%9d%a9%e4%bf%9d%e9%9a%9c%e7%a4%be%e4%bc%9a%e5%ae%89%e5%85%a8%e5%8f%91%e5%b1%95/feed/ 0
强化消防安全排查整治 化解城市消防安全重大风险李强听取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李伟民工作报告并作重要指示 //www.846288.com/2019/07/11/%e5%bc%ba%e5%8c%96%e6%b6%88%e9%98%b2%e5%ae%89%e5%85%a8%e6%8e%92%e6%9f%a5%e6%95%b4%e6%b2%bb%e5%8c%96%e8%a7%a3%e5%9f%8e%e5%b8%82%e6%b6%88%e9%98%b2%e5%ae%89%e5%85%a8%e9%87%8d%e5%a4%a7%e9%a3%8e%e9%99%a9/ //www.846288.com/2019/07/11/%e5%bc%ba%e5%8c%96%e6%b6%88%e9%98%b2%e5%ae%89%e5%85%a8%e6%8e%92%e6%9f%a5%e6%95%b4%e6%b2%bb%e5%8c%96%e8%a7%a3%e5%9f%8e%e5%b8%82%e6%b6%88%e9%98%b2%e5%ae%89%e5%85%a8%e9%87%8d%e5%a4%a7%e9%a3%8e%e9%99%a9/#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47:48 +0000 //www.846288.com/?p=12873 张晓虹 / 编辑

2019 年 5 月 30 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接见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李伟民,听取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

李强认真听取了李伟民关于当前消防重点工作的情况报告,仔细询问了社会面火灾隐患治理、公共消防基础设 施和装备建设、消防员招录培训、转隶后队伍职业保障等 方面的情况。李强高度评价了广大消防指战员在“5.16”长宁昭化路坍塌事故救援行动中的出色表现,他指出,正是因为你们快速高效、科学专业的施救,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在关键时刻,你们始终冲 锋在前,救民于危难,不愧是一支深受党委政府和人民群 众依赖和信任的铁军。

李强指出,上海正在抓紧建设综合性的全球城市,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员高度密集、高层建筑林立,地铁网络密布,化工企业众多,枢纽功能集约,重大活动频繁,消防工作的任务繁重、压力巨大,这些都对城市消防安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强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城市火灾防控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消防安全排查整治,防范化解城市消防安全重大风险。要坚持责任驱动。紧跟《消防法》修正,及时修订《上海市消防条例》。要结合全 机构改革,抓紧出台本市《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城市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要坚持实战牵引。始终瞄准超大城市防灾减灾救灾需要,不断深化全员练兵和实战演练,努力打造刀山能上、火海敢闯的攻坚队伍。要不断加大装备更新升级力度,全面打造世界一流的消防装备体系。同时,针对当前力量紧缺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增招政府专职消防员等方式加以补充,市委、市政府将组织市编办等部门全力支持。要坚持从优保障。消防救援队伍是市委市政府和上海市民寄予厚望的一支特殊队伍。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发展。下一步,结合国家相关保障政策制定出台,市委、市政府

将积极推动相关部门,抓紧建立完善符合本市实际和消防救援队伍职业特点的保障机制。

又讯:李伟民至上海市消防协会调研指导

2019 年 5 月 27 日,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李伟民到上海市消防协会进行工作调研。上海市消防协会会长沈林龙,副会长丁克富、张月明,市消防救援总队防火监督部部长谈迅、市消防协会秘书长黄铁军等同志出席了会议。

李伟民听取了沈林龙对协会的历史沿革、组织架构、工作开展、会员服务等情况介绍,着重了解了协会社会面宣传、职业技能鉴定和《东方消防》杂志发行等工作的开展情况。

李伟民指出,上海市消防协会作为党和政府、消防行政管理部门联系社会各方面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多年来,上海市消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组织开展消防学术交流、消防科普宣传、消防科技创新、行业服务和行业自律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消防设备技术交流展览会及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影响,获得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对于协会的工作,总队党委、总队机关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李伟民要求总队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接、协同配合,按照职责要求帮助协会共同解决相关工作推进中所遇难题。

李伟民希望,协会能继续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紧紧围绕消防中心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对行业的引领 和管理作用,不断推进消防科普宣传、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服务,为广大会员和消防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消防行业发展和消防科技创新服务,为促进我国消防科学技术进步和消防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www.846288.com/2019/07/11/%e5%bc%ba%e5%8c%96%e6%b6%88%e9%98%b2%e5%ae%89%e5%85%a8%e6%8e%92%e6%9f%a5%e6%95%b4%e6%b2%bb%e5%8c%96%e8%a7%a3%e5%9f%8e%e5%b8%82%e6%b6%88%e9%98%b2%e5%ae%89%e5%85%a8%e9%87%8d%e5%a4%a7%e9%a3%8e%e9%99%a9/feed/ 0
留这一缸水 //www.846288.com/2019/07/11/%e7%95%99%e8%bf%99%e4%b8%80%e7%bc%b8%e6%b0%b4/ //www.846288.com/2019/07/11/%e7%95%99%e8%bf%99%e4%b8%80%e7%bc%b8%e6%b0%b4/#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6:52:26 +0000 //www.846288.com/?p=12841 水,生命之源。对每个人体来说,含水量达到70%左右,而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蔚蓝色星球表面,71%的面积都是水。人类文明,也都是从水域附近开始孕育产生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在四大古文明之中,唯有华夏文明不间断地延续到今天。

承载文明的有各式各样文化遗产,古建筑是其中之一,它们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将是人类文明的莫大损失。对于我们来说,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多种多样,而让它们远离火灾威胁,更是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好在建筑伊始,古人们就充满智慧地在建筑中留出了存放水的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好以木材搭建,木柱、木梁,甚至连窗户框都是木制的。建筑木材一般比较干燥,十分容易引发火灾,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火灾比比皆是。面对频繁发生的火灾,在家里放口水缸正好能及时灭火。据说,号称“天下第一家”的紫禁城内足足有308个硕大的水缸。

这一缸缸水是古人抵御火灾的智慧结晶,这一缸缸水也是人类文明的守护者。这一缸缸水所蕴藏的平安文化,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一代代挖掘,一代代发扬光大。

]]>
//www.846288.com/2019/07/11/%e7%95%99%e8%bf%99%e4%b8%80%e7%bc%b8%e6%b0%b4/feed/ 0
“遗产”安全勿遗忘 //www.846288.com/2019/07/11/%e9%81%97%e4%ba%a7%e5%ae%89%e5%85%a8%e5%8b%bf%e9%81%97%e5%bf%98/ //www.846288.com/2019/07/11/%e9%81%97%e4%ba%a7%e5%ae%89%e5%85%a8%e5%8b%bf%e9%81%97%e5%bf%98/#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6:57:27 +0000 //www.846288.com/?p=12843 王澄劼/编辑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建筑损毁严重。作为巴黎著名的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的不幸损毁在令人痛心的同时,更敲响了全世界对古建筑保护的警钟。同时,也不禁也让人回想起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大批珍藏文物惨遭焚毁的惨景。

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使其免于火灾是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华夏,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它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责无旁贷。

看现状:我国文物安全的工作情况

去年9月至12月,应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检查期间,各级消防、文化、文物部门对全国7.13万家博物馆、文物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排查火灾隐患10.1万处。

今年4月,为加强警示推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通知,对各地上报的33家博物馆和文物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实施了挂牌督办。

4月18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信息,近十年来,全国共接报文物古建筑火灾392起,直接财产损失2808.9万元。

从发布的信息来看,因火灾受到损毁甚至消失的古建筑不在少数。

2013年11月28日,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濯水风雨廊桥发生火灾,桥面上木质建筑被烧毁。

2014年1月11日,云南独克宗古城因客栈管理者用火不慎引发大火,古城内335户受灾,造成部分文物、唐卡及佛教文化艺术品烧毁。

2014年1月25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贵州镇远县报京侗寨失火,烧毁房屋100余栋、1000余间。

2015年1月3日,大理巍山县发生大火,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拱辰楼基本烧毁。

……

就在信息发出的几天后,又一起文物火灾事故发生了。2019年4月25日凌晨,贵州铜仁一处始建于1939年的文物建筑发生火情,消防员经过1个多小时的扑救才将大火扑灭。起火的文物建筑为3层砖木混合结构,周边建筑均已拆除,过火面积约630平方米。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大隐患排查,紧紧盯住不放抓整改,建立完善安全防控体系,部署应急反应力量,完善应急反应方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问缘由:古建筑易引发火灾的原因

与设施齐全的新造建筑相比,古建筑更容易失火,且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导致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除去人为纵火因素以外,文物古建筑的火灾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建筑构件多易燃

由于建造时间早,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大多采用柏、松、杉、香樟等含油性的木质材料作为建筑构件,这些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起火后,古建筑就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加之屋顶严实紧密,导致屋顶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一旦起火,古建筑极易形成立体燃烧,致使整个构架失去支撑能力,甚至导致整个建筑物垮塌、烧毁,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和损失。同时,不少文物古建筑内还存放有字画、飘带等易燃物品,进一步加剧了火灾隐患。

建筑无防火间距

受建造时期的建筑艺术影响,我国的古建筑多数是以各式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建筑间相互毗邻,通廊相连,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四合院、廊院等。但无论是哪种布局形式,都存在防火间距不足、缺少防火分隔等问题。在这样的建筑结构下,如果有其中一处房屋起火,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地理位置不便利

文物古建筑,尤其是寺庙、道观、陵墓等建筑一般崇尚自然,因此,大多建造在崇山峻岭、远离城镇的偏僻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难以满足消防车辆正常驶入。即便消防车能驶入到文物古建筑周围,却又因文物古建筑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无法进一步到达建筑内部,这些都给火灾的扑救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容易延误火灾扑救的最佳战机。另外,古建筑建于高台或崇山峻岭之上,周围古木参天,木质干燥,接触点高,是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由雷电引发的火灾。

消防设施不齐全

在消防设施设备方面,多数古建筑缺乏必要的报警、喷淋和防雷设施,有的建筑面积和体量都很大,却只配备数量极少的灭火器,无法满足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且大多文物古建筑由于地处偏僻,建筑周边除设置满足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池外,很少考虑到消防用水的需要。因此,文物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缺少基本的消防设施和消防水源,往往只能望“火”兴叹,易造成小火发展成大火,小灾酿成大灾的局面。

人员管理不到位

部分古建筑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工作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的状态。有的甚至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在古建筑中,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这些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给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文物古建筑灭火自救力量匮乏也是火灾事故频发的症结之一,很多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建立灭火自救队伍,已建成的也普遍自救能力不强。

用火用电不规范

据应急管理局发布的信息,近十年全国文物古建火灾三成是由电气原因引起。大部分古建筑都存在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的问题,电线直接接触梁柱、楼板等可燃木质材料上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将配电设施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上。同时,有些建筑管理人员为了生活方便,长期在古建筑内或周边使用液化气、火炉煮饭取暖,电气线路私拉乱接,危险性之大、火灾隐患之多,令人担忧。

特殊时节加重隐患

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到远离喧嚣依山而建的文物古建筑放松身心,瞻仰人文。特别是遇到节令时节或是旅游黄金周,到寺庙上香的游客和香客大量涌入,游客骤增与景区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的矛盾凸显,火灾防控工作压力大。当遇到干燥炎热的夏秋季节或大风天气,若景区内管理人员忽视了对香火区及游客吸烟现象的管理,也容易引发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发生。

寻方法:文物防火需注意的方面

文物古建筑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利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人防管理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加强消防设施管理

根据古建筑的防火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消防通道、安全出口,保持防火间距。配置必要的消防设备和器材,更换提升老旧、破损设施设备。对文物建筑的消防设施要加强日常保养维护和定期检测,确保功能使用。同时,由于古建筑的特殊价值,灭火系统不但需要考虑灭火的性能,还必须把灭火行为的后果作为重要的依据条件。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每年要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大检查,古建筑内部可不定期的开展防火检查。对查出的火灾隐患要及时整改,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古建筑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明确各岗位人员及其报警、疏散、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责,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在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人员集中的重点时段,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专门预案。

建立建全微型消防站

尽可能建立起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伍,并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开展业务训练,切实提高消防安全素质和技能,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检查、能救火的“消防安全明白人”。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古建筑还应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消防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令可遵。

完善用火用电管理

文物建筑内应严格控制使用明火,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民居建筑等确需用火时,应加强火源管理,采取有效防火措施,并由专人看管,必须做到人离火灭。文物建筑内安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关规范和防火要求,建筑内一般不得使用电热器具和大功率用电器具,同时,需配备适用的电器火灾防控装置。严禁私拉乱接电气线路,室内外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等保护措施。

加大安全宣传教育

针对古建筑的安全风险和火灾诱因,大力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活动,向工作人员进行消防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不断增强人员的消防意识。单位人员应当懂得火灾危险性和基本的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自救。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录音、标语、专栏等宣传工具,结合实际对公众游客开展消防宣传,在醒目位置设立消防安全警示标识,在明显位置设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吸烟”“禁止明火”等标志。

严格大型活动管理

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举办祭祀、庙会、游园、展览等大型活动,需按规定事先将活动情况和消防措施上报当地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举办活动。同时,主办单位应进行防火检查,增设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预先组织演练。

听专家:文物保护的难点与要点

修缮期是古建筑的危险期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工程师 辜正略先生)

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让我十分心痛。在法国留学期间,我曾多次到巴黎圣母院现场学习文物保护,对建筑进行考察。当时,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情况已经很差了,由于长期风化,建筑结构受到的侵蚀非常严重,更严重的是全世界的游客前来参观,建筑长期进行着满负荷运转,人的因素对历史建筑造成了很大伤害。所以,法国一直在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修缮,而这场大火,恰恰发生在修缮工程进行期间。

在法国学习期间,我的教授就专门指出,世界上建筑发生火灾,七成都发生在修缮期间!

一年前,巴西博物馆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就是在修缮期间发生的,法国里尔的一个图书馆也曾在修缮中发生火灾。

为了保护文物建筑的安全稳定,有一套严格的文物风险控制系统,在修缮期间,更应该有严密的监控。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法国和意大利都是全世界的翘楚,但不幸就是在法国发生的。目前,火灾原因正在查,但大火说明在文物风险控制系统的执行和操作上,可能有违反系统要求或执行不到位的地方。

除了一整套文物保护风险控制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法国在文物保护上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巴黎圣母院数百年历史了,各方面的保护体系应该是很健全、很完善的,但最终需要落实到执行的层面,就会产生人的因素,比如屋顶修缮工人的素养如何,操作是不是能够保证到位,以欧洲目前经济状况,修缮预算不足等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隐患。

古建筑防火技术需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曹永康)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哥特式建筑有个软肋——天生怕火,一旦遇到火灾,它们就成了一个“装满空气的大盒子”。有新闻报道把此次巴黎圣母院火灾的场景描绘得十分贴切:教堂顶的上千根木材都被烧了,掉在下一层石头顶上,圣母院像个巨型烤箱,上面铺了一层炭。

安全是古建筑管理中最重要的,大多数古建筑最怕遇到火,因为没有烟雾报警系统和喷淋系统,无法第一时间扑灭明火。

那么,为何不为古建筑加装现代化的保护“利器”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如果喷淋了水,就算火被扑灭了,木结构也会遭到严重损害,意义不大;另一个原因是,喷淋的水管、烟感的布线与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格格不入。你能想象在一个百年教堂或者寺庙的顶上看到一个白色的塑料管子连着一个一闪一闪的烟雾报警器吗?

据统计,上海约有不可移动文物3000多处,其中木结构建筑占40%,我曾经主持了其中不少建筑的修复工作。目前,古建筑的防火保护主要靠严格的管理。比如,明火不能进入修复施工现场,如必须进入,则要遵循十分复杂的施工流程。

历史建筑的保护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课题。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要等待技术和设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事前的安全防控尤为重要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孙建平)

由于古建筑的损失不可再生,因此,古建筑防火的风险管理更重在事前防范。我们要从国内外城市运行重大安全事件中寻找启示,管理观念要由“应急处置”向“风险管理”的转变,将风险管控落实到相应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明确管控目标和时间节点,记录整改的流程和采取的措施,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协同工作机制。

做好文保、历保建筑消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底数清、情况明。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优秀历史建筑安全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社会对文保、历保建筑的消防意识,强化消防常识的培训;建议对辖区内的文保、历保建筑彻底进行风险评估,争取做到一楼一策;建议消防部门引导文保、历保建筑的所有者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二次翻新,使建筑具备主动防火的系统;对于消防标识和建筑装饰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融合问题,则应寻求制度方面的突破。

此外,一些文保、历保建筑进行消防改建后,可能会带来建筑的结构变动、功能改变,这需要人性化的政策支持。建议消防部门针对文保、历保建筑的实际情况在消防安全规范方面做到一事一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历史,做到既保护又发展。

拓展阅读:600岁故宫如何防火?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让国人跟着揪心的同时,也让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古建筑。年近600岁的故宫从明朝建成以来,曾经多次遭受火灾。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有了自己的故宫消防队伍,2016年,中队被命名为故宫特勤消防中队。这个编制45人的中队负责故宫博物院及天安门地区方圆3.74平方公里的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实现了故宫数十年无火情。

古代防火:明清时代灭火法仍沿用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一直注重防火。“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是故宫自明清时代起就有的防火传统。

故宫中共有铁、铜、鎏金铜大缸308口,这些都是明清两代为防火而设置的储水缸。每口缸大约可储水3000多升,时刻保证储水缸满盈。

同时,金水河也是故宫自古的消防水源。目前,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防火传统仍然适用。每年冬天官兵们要冒着严寒在金水河内每隔20米凿出一个一米见方的冰窟窿。平时,在故宫的开放区域,故宫各殿门前的水缸不储水,以防止孩童误入,但在非开放区域,殿前的水缸都将储满水。一旦失火,水缸中的水可以成为距离最近的水源,便于及时使用。

到了春秋两季,中队指战员还要对故宫内的植被进行湿化,同时会给几十米高的宫殿房顶清理杂草,防止有可燃物造成失火。

现代防火:消防设备每月检查一次

据故宫消防监督员、天安门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监督指导科副科长马冀昆介绍,结合消防安全法和自治自查自改的“三自活动”,要求故宫博物院落实消防主体责任。

作为故宫的消防监督员,马冀昆每个月会对故宫的消防设施和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在实际中,马冀昆每周一半的工作都会放在安全检查上。

防火首要的是防火源,马冀昆介绍,根据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规定,故宫全院禁烟,故宫内也不能使用明火,故宫餐厅包括故宫消防中队都是使用电热锅。

故宫经常会有维修殿宇的施工工人,对于他们和故宫博物院的新入职人员,马冀昆和故宫防火处还会对他们进行消防培训。工人施工时,要求不得在殿宇内使用电力设备,同时必须使用金属围挡,避免施工时形成火源引燃易燃物品。

由于故宫无法使用消防喷淋报警系统,目前,大殿内使用的主要是吸入式消防报警器和红外对射消防报警器。故宫在存放藏品的重点部位都加装了电力火灾监控设备,该设备在电流不稳定时会报警,消防人员便可以针对报警对电路进行排查。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消防安全要求,故宫在闭馆时必需关闭除保卫处、消防处之外的所有电源,且故宫对电源管理采取三级断电管理制度,一级遗忘了断电,上级系统也会完成断电工作。

此外,据马冀昆介绍,故宫建成后多次遭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来自雷击,目前故宫的避雷设备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全覆盖。

灭火措施:增加94个高压消防栓

万一故宫发生火灾怎么办?水源从哪儿来?308个大缸肯定是不够的。

马冀昆介绍,以前,故宫博物院的消防供水系统主要来自市政消防栓,需要灭火的时候由市政部门加压,这样的弊端就是需要协调市政部门,加压时间慢。

2015年,“平安故宫”工程升级改造后,故宫增加了高压消防栓,在故宫内增加了一个水泵房,在不加压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达到灭火水压。

目前,故宫内共有94个高压消防栓,73个市政消防栓。同时,故宫消防处下设供水科,24小时由专人值班,每天对消防栓进行巡查。

在故宫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后宫也需要依靠故宫博物院内的4866个灭火器。故宫中队的指战员每天都会对167个消防栓和4866个灭火器进行巡查。是否漏水、是否生锈、是否出水,都要一一记录在案。

此外,在后宫殿宇密集的地方,更需要防火处工作人员和消防指战员重点巡视,增加设置应急岗亭的密度,保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消防处理。

在文物医院内有机械排烟和气体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殿内人员会第一时间撤离,人员全部撤离后,会由专门负责人启动气体灭火装置,房间内会迅速充满阻燃气体,从而完成灭火工作。

日常训练:沿宫墙跑一圈只需10分钟

故宫消防中队消防员日常的训练科目之一就是携带消防水带,沿着宫墙经神武门、西华门、午门返回东华门,跑一圈将近3公里,只需要10分钟。

故宫消防中队的指战员还苦练体能,人人都能“飞檐走壁”,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上屋顶、爬城墙。

这项训练还是为了熟悉故宫的布局,故宫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一名新兵要在三个月之内将故宫的地形跑熟。熟到什么程度?故宫消防中队蔡瑞中队长介绍,他们会针对故宫的每一个宫殿进行消防演习,制定划分了10大消防区域,单体文物灭火救援预案共55个。“这个宫殿什么地方有消防栓,需要多少米的消防水带,他们都了然于胸。”蔡中队长介绍。

]]>
//www.846288.com/2019/07/11/%e9%81%97%e4%ba%a7%e5%ae%89%e5%85%a8%e5%8b%bf%e9%81%97%e5%bf%98/feed/ 0
文物也需精准“体检” //www.846288.com/2019/07/11/%e6%96%87%e7%89%a9%e4%b9%9f%e9%9c%80%e7%b2%be%e5%87%86%e4%bd%93%e6%a3%80/ //www.846288.com/2019/07/11/%e6%96%87%e7%89%a9%e4%b9%9f%e9%9c%80%e7%b2%be%e5%87%86%e4%bd%93%e6%a3%80/#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04:59 +0000 //www.846288.com/?p=12847 王澄劼/文

上海,既有高楼林立、霓虹璀璨的一面,更有蕴藏历史、古典雅致的一面。因此,也常有人用“魔都”一词来形容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

在上海,坐落着不少历史建筑,例如豫园、外滩建筑群、国际饭店、孔庙等。它们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守护其安全是城市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吸取巴黎圣母院火灾教训,4月16日,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静安支队开展了文保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督促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整改消除火灾隐患,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迅速应对——静安消防支队

巴黎圣母院火灾发生在当地时间4月15日晚,北京时间4月16日凌晨。4月17日,也就是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静安支队就开启了文物保护建筑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检查当日,工作人员先后来到了静安寺、马勒别墅、宝华寺、圆明讲堂等文物古建筑、宗教场所及建筑工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预案实地调研,这在全国范围内都算得上是发动最早的检查行动。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得益于支队事先对辖区内所有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情况的充分了解。长期以来,支队十分注重对这方面材料的收集整理,因此,才能在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及时梳理出需要检查的单位,并在当天,就把工作人员分为六组,分组开展检查工作。

其实,这并不是静安支队第一次对辖区内的文物古建筑进行检查。去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发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结合近期火灾特点和正在开展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严防严控措施,督促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预防火灾事故发生。静安支队积极响应通知要求,对辖区内的文物建筑和博物馆开展了全面细致的消防安全检查。

由于去年检查工作的周密到位,因此,在此次检查中,辖区内的大部分文物单位在人员安全管理,以及消防设施维护工作上都做得相对良好。当然,仍有少部分存在隐患的单位,这些单位主要集中在小型的故居、遗址等,因为这些地方平日里人流量较小,工作人员对安全工作有所疏忽。对此,支队检查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教育,提醒其及时整改。目前,所有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均已整改完毕。

为了更好的加强相关单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除了检查工作,支队还与区文化旅游局合作,举办了消防安全讲座,内容涉及消防安全常识、初起火灾的快速处置等,去年举办的两场讲座均得到了单位负责人们积极的响应。

根据《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数据统计,在静安区37.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拥有着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个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7个文物保护点。虽然看似数量庞大,但其中建筑遗址、名人旧居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旧址大多已保存得并不完整,有的甚至只剩下一块牌子,以昭示其身份。因此,对于现存的保存较完整的文物古建筑,必须要更尽心地守护。

设施齐备——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静安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副处长刘峰介绍,古建筑容易着火的原因主要在于几个方面:一是古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易引发火情或坍塌;二是古建筑的消防设施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安全风险隐患较大;三是建筑造型及周边环境不利于扑救,有时不利于消防车进入,可能加剧火情蔓延。

由于文物古建筑的特性,即使发现隐患,支队也很难直接对建筑本身进行改造,更多的是采取技防与人防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建筑则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其中,最直接的措施就是配备硬件,针对建筑的耐火等级,增加消防设施,静安区内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是静安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当年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也是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更是中共二大会议召开的重要场所。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地处上海市中心延中绿地,建筑为两排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面积约2282平方米,如今依旧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

中共二大会址目前主要作为接待参观使用,纪念馆内展出了300余件珍贵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由于展出需要,馆内利用了诸多先进的展示手段,例如LED展示屏、AR技术等,这些电子设备提升了参观者们的历史“亲历”感,却也成为了消防安全的关注点。

电气防火是中共二大会址的消防重点,不仅需要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为让安全工作更专业,纪念馆还将消防维保工作外包给了专业的维保单位负责。但纪念馆也不是“甩手掌柜”,而是牢牢抓住定标准、检查、考核等几个方面,一直保持着书面记录。

针对纪念馆场馆内的硬件设施维护工作,主要实行定期维护与应急报修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应急报修,馆方要求维修单位要在12至24小时内及时响应。同时,静安支队也要求馆方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设备维保工作。

纪念馆涉及到的维保工作众多,普通人家讲究的是“开门七件事”,可到了纪念馆这里,就变成了“开门十件事”,消防、技防、保安、保洁、保绿、水电、电脑电子设备、空调、建筑、信息安全。只要开一天馆,这十件事情就必须保证并保持畅通无阻,只有这十个方面全部达标,纪念馆的日常工作才能规范、安全、有序地进行。

人员到位——马勒别墅

在静安区内,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马勒别墅。

马勒别墅是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委托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别墅之后多历战乱,几经转手。

2001年1月,上海衡山集团入驻马勒住宅,在保护原建筑风格、外貌、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经过半年多的改造,马勒住宅摇身一变正式更名为上海衡山马勒别墅饭店,成为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由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修建的现代宾馆。

上海马勒别墅

集餐饮、住宿功能的马勒别墅,是典型的人员密集型场所。马勒别墅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近百年后的今天别墅会被作为酒店使用,且建筑年代久远,当时的建造标准、设施设备显然难以符合现有的消防要求,因此,为保障马勒别墅的建筑与人员安全,需要支队对其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查与保障工作。

马勒别墅内错综复杂的走道与楼梯,一直是参观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这丰富的设计到了消防这里,却有可能成为一大隐患难题。对于第一次前去的游客,大多不会去了解这些复杂的建筑设计,也很难知道建筑的疏散逃生路线。特别是建筑还涉及到夜间人员住宿行为,如果在夜间发生火情,很容易会引发危险。

针对这个问题,支队在增加建筑内报警器、灭火设施数量的同时,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培训,以提升单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支队要求相关安全工作人员做到24小时监控和防火巡查,督促微型消防站增强巡查频次及专业能力,保证第一时间发现火情隐患。同时,要求马勒别墅的所有员工必须熟悉场馆的疏散路线,希望他们能在紧急情况时,做出适当的引导,这样在发生火情时,可保证游客与自身的生命安全。

因时制宜——上海自然博物馆

古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那些存在于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同样需要关注,借鉴巴西博物馆火灾的惨痛教训,静安支队对于辖区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是投入了特别的关注。

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总建筑面积约为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高18米,地下三层,深15米。

博物馆的部分建筑位于地下,对于地下空间的装修,在消防上有着很严格的消防要求。但自然博物馆为了体现人文自然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希望在装修上使用木质材料,这就在安全与美观上形成了两难的问题。

上海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内可燃的不只有装修材料,馆内需要布置大量的实体展品,几乎每个展厅都有各种动植物标本。在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其形体内充装着大量稻草或者泡沫,且形体轮廓均采用真实动物毛皮。这类标本在展厅内的大量布置,在着火时很容易造成火灾的快速蔓延,甚至轰然。此外,部分标本还采用了化学试剂做防腐处理,在火灾燃烧时,容易产生毒性扩散,给人员的安全疏散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考虑建筑选址上的特殊性,以及布展上的复杂性,支队要求博物馆在消防设计上总体遵循“控制可燃物,隔离危险源,强化排烟设计,科学布置展品”的原则,通过具体分析布展情况,合理划分防火区划,并应用FDS计算机模拟,统筹整个博物馆的消防设计安全性。同时,装修材料最终选用了不易燃且能体现木质质感的新型材料,虽然在成本上有所增加,但却完美兼顾了安全与设计。

博物馆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有许多甚至是世界级的,这些展品大多不可复制,十分珍贵。同时,标本存放对于所在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其他建筑中最常规的消防水喷淋,在自然博物馆中就无处施展了。支队经过多方考量,最终,针对自然博物馆的自身特点,转而为其安装了一套气体灭火设备,在保障展品保存需要的同时,更保障了场馆与参观者的安全。

此外,科技元素也更多地融入进了消防工作,去年起,静安区开始陆续推行消防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计划将各单位的消防情况连入城市的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测,更大程度地保障各单位的消防安全。

相较于新造建筑,老建筑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势必会更多一些,需要相关人员投入的心血势必也要更多一点。这不仅需要消防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相关单位人员能够肩负起保障消防安全的责任。

拓展阅读:多重手段保障静安区文物安全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静安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静安区在2017年8月成立了全市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并于去年3月,正式揭牌。同时,还组建了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至今已有成员111人。静安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保护机构的成立,使文物保护工作在区级层面真正做到有实体、有队伍。”

目前,静安区制定了《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要求责任告知书》,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消防安全、修缮建设等主体责任。特别明确了旧改基地中文物保护相关巡查、报告制度,对旧改基地涉及到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企业。

“管理+科技”构建长效机制

地处中心城区的静安寺街道,辖区1.57平方公里,其中85%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区域内伫立着53处、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50处、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街道层面成立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小组,在居民区和相关执法队伍层面,构建形成了“每日汇报、每周研判、每月总结”常态化机制。

同时,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发现率,启用两架无人机,定期全面巡视所有保护建筑,一旦发现可疑破坏行为,重点进行航拍和取证。在地下,为每一栋保护建筑安装“历保卫士”,即历保架构位移动态检测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与网格中心实时联动。

为文保建筑编制建档

目前,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正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一点一测”工作,通过现场勘察、历史调查、口述采访等,为每栋文物建筑建立包含文字卷、图纸卷、照片卷的文物档案。这一关于文物建筑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归档工作,将为今后的科学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参照。

地处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张园,是2005年市政府认定的十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区域内有170幢历史建筑,多处纳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负责张园保护性开发的静安置业集团,正按照城市更新理念推进张园保护性开发工作。以张园保护性建筑档案编制为试点,在张园保护性征收上实现突破。通过相关档案资料的调查,房屋现状的调研,档案信息的梳理、分析和组织。下一步,静安区将全面推进张园170幢历史建筑“一幢一档”编制建档2.0版本。

文物保护深入社区一线

静安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是衔接政府、社会、居民的重要环节,他们被称为深入社区一线的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探照灯”“防护罩”“小喇叭”。哪幢文物建筑里的消防设施出故障了、外立面门窗被擅自改动了、屋顶擅自开天窗了……诸如此类危害或可能危害文物建筑的情况,志愿者们都是最早的发现者。

文物建筑里的居民装修房子应该履行哪些手续,装修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这些经由志愿者之口传达给居民,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文物普法和文物安全宣传效果更易为居民所接受。”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为尽可能地帮助居民和相关使用管理单位避免文物建筑的违法违规装修、添建、改建等,近一年来,文物保护志愿者下社区分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责任告知书》2000余份,并开展文物安全的日常巡查工作。

志愿者“举报热线”24小时开机

位于富民路182弄的裕华新村,建于1941年。1989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裕华新村的志愿者史向红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为居民家喻户晓的“举报热线”,“有居民一听到有人在装修敲打的动静过大,就打电话让我去现场确认文物保护建筑是否被破坏。”还有不少住户长期在国外,房子租给外籍人士,很多人都通过微信向史向红汇报租户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此外,史向红在巡查过程中随身带着一张《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巡查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巡查的具体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
//www.846288.com/2019/07/11/%e6%96%87%e7%89%a9%e4%b9%9f%e9%9c%80%e7%b2%be%e5%87%86%e4%bd%93%e6%a3%80/feed/ 0
百年老宅的三生情缘 //www.846288.com/2019/07/11/%e7%99%be%e5%b9%b4%e8%80%81%e5%ae%85%e7%9a%84%e4%b8%89%e7%94%9f%e6%83%85%e7%bc%98/ //www.846288.com/2019/07/11/%e7%99%be%e5%b9%b4%e8%80%81%e5%ae%85%e7%9a%84%e4%b8%89%e7%94%9f%e6%83%85%e7%bc%98/#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11:23 +0000 //www.846288.com/?p=12852 王澄劼/文

4月17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印发通知,对全国33家博物馆和文物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实施挂牌督办,其中,就包括了上海的何家宅院,作为上海唯一上榜的单位,何家宅院的安全问题自然是倍受关注。令人欣喜的是,仅过数日,何家宅院内的相关消防隐患就已全部整改完毕,如今,这里微型消防站、疏散指示标志、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等设施一应俱全,安全保障完备。

第一生:见证历史的何家宅院

坐落于上海颛桥老街的何家宅院是上海市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比起大家耳熟能详的七宝老街、南翔老街等,颛桥老街似乎要显得低调得多。初识颛桥,就连颛桥的“颛”字都颇感陌生,但仅这一个字就见证了颛桥的漫漫历史。

颛桥镇位于沪闵路、颛建路交界处,六磊塘横贯镇北。老镇以众安桥为中心,分东、西、南、北4条街,呈十宇形,东西街为主街。

据传,明代就在这里就设了颛桥市,清代乾隆年间称镇,嘉庆时又复为市,咸丰年间设立中渡桥团练局。关于颛桥名称的来历,据《颛桥志》记载,因镇跨六磊塘有众安石拱桥,俗称“砖桥”,故而得名。又因与华亭县的砖桥重名,故改为“颛桥”,另外也有说法,是为了纪念古帝颛顼,“颛”有和善之意,遂以“颛”代“砖”,改名“颛桥”。无论是因为那种缘由,颛桥的名字就这样代代传承至今。

历史悠久的颛桥拥有着众多文化名片,何家宅院正是其中之一。何家宅院初建于清光绪年间,为何杰才所建,后因火灾遭受损毁,在光绪年间由何氏重建。清末时,何家开办米行,另有作坊、果园和不少田产。

日伪“清乡”时期,伪军建立城乡封锁线,颛桥因地处产粮区与上海城区交叉地带,故而促使米市交易畸形兴旺,当时全镇的两百余家店摊中,从事业米的有三十余家,客户远至松江县。当时,宅院被辟为“何元兴号”米行,当地人习惯称之为“何家宅院”。聊起宅院的旧事,不少居住在周边的老人们犹依稀记得当年商号繁荣的景象。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何家宅院先后被作为颛桥镇公安派出所、公社文化站、秀龙居委、托儿所及商业用房等用途。2000年9月,何家宅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颛桥已不复旧时兴旺的场景,何家宅院也随着周边房屋一同渐渐没落了。在上海众多的历史保护建筑中,何家宅院算不上是特别起眼,或许除了周边居民,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何家宅院的名字。当不少当地老人感怀这座宅院的昔日辉煌,认为它会逐渐衰落时,何家宅院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如今,漫步在颛桥老街,在一众低矮的房屋中,一眼就能看一户由青砖墨瓦与朱红色古式木门装饰着的宅子,它就是何家宅院。轻轻推门而入,放眼便是宽阔的天井与一栋二层楼的中式建筑。何家宅院院落坐北面南,总占地面积约为四百多平方米,房屋为砖木结构,窗沿与梁上装饰雕花木板,天井内装点着各类绿色植物,使人心旷神怡。

看着如今的何家宅院,竟与网上介绍的旧时图片全然不同,甚至仿佛可以一窥宅子当年最繁盛的模样,这一切的改变发生要回溯到2017年。

第二生:重焕新生的文化天地

2017年2月,李小野先生在机缘巧合下,偶然得知了何家宅院对外出租的消息,原本只是想稍作参观,哪知仅一眼就爱上了这里。于是,李先生租下了何家宅院。

“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不务正业了。”李先生这样打趣道。自1983年从广东来到上海后,李先生一直从事酒类生意,这似乎是一个与古建筑并无关联的职业,但其实,在李先生心中从小就有一颗向往着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是恰好借由何家宅院的契机,生根发芽罢了。

刚租下何家宅院时,宅院可以用“破破烂烂”四个字来形容,空有房屋骨架,内部装潢陈旧,家具摆设全无,俨然一副废弃许久的样子。

为了能让何家宅院再度“活”起来,李先生在接手宅院后立即开启了大修工作,不仅斥资百万,在设计上更是动足了脑筋。在后续的修复装潢工作中,李先生全程参与,如今所见到的宅院内的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他的用心。

对于何家宅院的修护工作,李先生有着自己的见解。“一是要修,修旧如旧,保存好宅子原来的风格样貌,因为宅院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历史与文化,它们都是有生命的。二是要护,文物古建筑是典型的文化不可再生资源,需要我们去保护与呵护,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消防安全问题。三是要活,光是把老宅子关起门来,这样体现不了它的价值意义,因此需要打开大门,去体现它的内容与内涵。”

大修完成后,李先生还给何家宅院取了一个新名字——文化生活馆。李先生认为,文化不一定只存在于博物馆内,能够回归并服务于生活,这才是文化真正的价值。希望能借助何家宅院,让更多民众近距离的触摸文化。

何家宅院的修缮一新,让更多人知道了颛桥还有这样一座老宅子。但修缮完成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老宅不仅需要硬件上的完备,更需要文化的留存。为此,李先生特意查找了许多关于何家宅院的历史资料,每逢节日,还会在宅院内举办诸多文化活动。

去年重阳节,何家宅院配合镇政府工作,特意邀请了50多位来自闵行区的退休老干部共度节日。为了更好的招待老人,李先生还特地购买了八仙桌,置办了重阳糕,准备了慰问表演等。

活动当天,老人们也带来了自己准备的精彩节目,大家载歌载舞、欢笑不断。对于老人们来说,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退休生活,何家宅院作为老闵行人的特殊情怀,更让他们找回了年轻时的回忆。由于何家宅院内场地有限,活动当天,还有更多百姓在宅院外的广场上共享着这份欢乐。

去年中秋节期间,何家宅院内还举办了一场西藏文化周活动。由于藏区当地气候特殊、游客个人身体等因素,大多数人往往空有一颗前去西藏的心,却难以实现实地前往的梦想。于是,李先生特地策划了这样一场活动,大到策划布置,小到活动餐食,李先生全都一手操办。以一种新的形式,圆了参与者们的西藏梦。

此外,何家宅院还举办过建军节活动、书画活动、旗袍活动等。“何家宅院内举办的每一次活动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每当有民众进入宅子参观,我都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到兴奋的神情。”李先生自豪地说道。

平日里,各部门街镇如有举办公益文化活动的需要,何家宅院都会积极配合。普通百姓若是喜欢传统文化的,亦都可以前来交流参观。

老宅维护、日常开销、活动开支,每一笔都需要支出,而何家宅院举办的所有活动又全是公益性质的,在旁人看来,租下何家宅院就是一个只花钱不赚钱的买卖,但李先生却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我与这所宅子十分有缘,能租下它我非常喜悦,对我来说,保护着何家宅院是一种责任,不能只看经济价值。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就像巴黎圣母院日后或许会重建,但再造的永远都和从前的不一样了。”

谈到自己为何家宅院所做的工作,李先生十分谦虚,“对于何家宅院,我谈不上是经营管理,我认为我就是个看护人。我所做的不过是希望何家宅院能够体现出它的价值,让更多民众能够去了解这份文化,或许我现在做的事情要很久之后才能体现出成绩,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去年6月起,颛桥地区域开启了旧区改造工作,何家宅院未来将何去何从,李先生也表示并不清楚,但他内心深处是深深希望能够保留这座建筑,延续这份记忆。

第三生:安全齐备的文物建筑

4月17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通知,对全国33家博物馆和文物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单位实施挂牌督办。在挂牌督办的名单中,上海何家宅院榜上有名,其存在的隐患主要有:无消防水源,出租区域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有人员长期居住,使用液化气钢瓶生火做饭,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要求等。

国务院安委办要求,明确落实各部门的整改责任,督促单位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同时,加强对隐患整改的跟踪指导,对逾期未整改的重大火灾隐患单位,要依法实施处罚,坚决杜绝久拖不改、养患成灾。并强调,对因工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导致发生火灾的,将严肃追究责任。

4月底,何家宅院就已经完成了消防整改工作。此时,来到何家宅院,入口处新增了微型消防站。建筑内的电气线路已然进行了全面的穿管敷设,一楼和二楼的所有电线全部都有了金属管保护,同时,建筑内增配了灭火器、应急灯、疏散指示标志等消防设施,并专门安装了一套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原先二楼多间房屋内存在使用香烛明火,以及使用可燃物做装饰吊顶的情况,现在也已全部拆除。针对“人员住宿、使用液化气钢瓶做饭”的问题,相关人员已经全部搬离。针对“无消防水源”的问题,消防部门已经协调自来水公司,在离何家宅院10米处增设了1只室外消火栓,并配备了5盘消防水带和1只消防水枪。

在通知下发的短短几天内,就迅速消除了相关消防隐患,何家宅院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闵行区在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过程中,就发现了何家宅内存在诸多隐患,包括有人员居住、使用液化气钢瓶生火做饭等问题。鉴于宅院是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建筑,火灾危险系数大,闵行消防支队当即对液化气钢瓶进行了清理,并责令居住人员在春节前限期搬离。

今年春节前,在闵行区的统一部署下,颛桥镇、消防、文广等部门,再次赶赴何家宅召开现场会,当场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了整治方案,计划逐一整改安全问题,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根除隐患。

何家宅院内充满了文化气息,随处可见字画、瓷器等收藏

紧接着在春节期间,在工作小组部署下,施工人员对何家宅院内的电气线路进行了重新穿管敷设,还在老宅内增配了灭火器、应急灯、疏散指示标志等消防设施,并专门安装了一套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闵行消防支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经过了一系列的整改后,这栋文物老建筑的消防安全得到了“新生”,但后续工作依然不能放松。在逐一整改火灾隐患的同时,支队还会要求老宅管理方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制。同时,制定针对性的预案,增强日常巡查频次。通过日常训练,不断提高颛桥老街微型消防站人员发现火情后“灭早灭小”的实战能力。

不仅是何家宅院,支队未来将会对全区的文物古建筑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今年3月底,为进一步巩固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的工作成效,闵行区还印发了《关于建立全区文博单位消防安全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由区文旅局、区消防支队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每月安排一个工作日对文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开展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及时督促整改消防安全隐患,检查结果将汇总通报给各相关街镇。

5月10日,国务院安委办工作人员前往何家宅院进行安全指导工作,来自闵行消防支队、闵行区文广局、颛桥镇镇政府的领导共同陪同指导,并做了相关介绍,参观结束后,安委办工作人员对何家宅院的消防整改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何家宅院管理人李先生坦言,之前在消防安全意识上确实存在疏漏,通过此次整改,加深了自身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直接受到生命与财产损失的还是自己,因此,做好安全工作的最大受益者也就是我们自己,这次真的是深深上了一堂安全课。

百年历史,三次新生,愿何家宅院平平安安,延续下一个百年。

]]>
//www.846288.com/2019/07/11/%e7%99%be%e5%b9%b4%e8%80%81%e5%ae%85%e7%9a%84%e4%b8%89%e7%94%9f%e6%83%85%e7%bc%98/feed/ 0
古建筑各有各的“保护法” //www.846288.com/2019/07/11/%e5%8f%a4%e5%bb%ba%e7%ad%91%e5%90%84%e6%9c%89%e5%90%84%e7%9a%84%e4%bf%9d%e6%8a%a4%e6%b3%95/ //www.846288.com/2019/07/11/%e5%8f%a4%e5%bb%ba%e7%ad%91%e5%90%84%e6%9c%89%e5%90%84%e7%9a%84%e4%bf%9d%e6%8a%a4%e6%b3%95/#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29:03 +0000 //www.846288.com/?p=12862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物质条件之一,作为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各式各样的建筑综合了文化艺术水平和成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不少古建筑毁于火灾,为了保护古建筑,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日本  古新结合保留建筑价值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与我国极其相似,都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历史上,日本也曾遭遇过古建筑火灾高发期,从1948年(昭和二十三年)到1970年(昭和四十五年),共发生23起国宝级和重要文物级的古建筑火灾,是历史上古建筑发生火灾最多的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1月26日发生的奈良市法隆寺火灾。法隆寺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群,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火灾教训,保护好全国的文物和古建筑,从1955年起,日本政府将1月26日定为文物防火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所有文物单位都要开展防火宣传,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整改火灾隐患,组织群众参加消防训练和灭火演习。

日本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古社寺保存法》于1987年颁布,1929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国宝保存法》,1950年的《文化财保护法》出现了“文化财”一词,即是我们所说的“文物”。根据《文化财保护法》规定,文部大臣可将有形文化财中之重要者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并将其中具有特高价值、举世无双的国民宝物指定为国宝。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性景观,1966年1月日本制定了《古都历史性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规定在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新建建筑物、改建或增建、建造宅基地、开垦土地、采伐树木、采集土石都需要向府县知事或者市长提出申请。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中的核心地区被划为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建筑物改变颜色、打室外广告等,都要提交申请。

日本提倡在尊重古建筑原有状态和风格,且力求符合当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保留古建筑原有外观与历史价值。在具体实施方面,以外旧内新和复原迁址为主,即在保留外观的前提下,或加固外观或翻新内部。内部翻新则要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内部结构的同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灵活设计处理。复原迁址,即尽可能在原址基础上复原历史建筑,无法在原地复原的情况下考虑迁址复原。

意大利  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意大利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作为世界“古建筑之冠”,意大利最先提出了“把人与古建筑一起保护起来”的口号,早在1892年意大利政府就第一次通过颁布了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法律。

意大利人把保护古迹看作是与生俱来的责任,但凡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管理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内部装修也须经文物部门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意大利文化遗产部下有古建筑保护局,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和政策,同时自1996年起,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确保资金配备充足。

意大利人将古建筑视为珍品,他们秉承着“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的理念,不少古建筑仍然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如罗马城内,不少住宅楼外部保持着数千年前的面貌,而内部已经进行过翻新,以适应现代居住办公需要。翻新工作并不简单,需要遵守堪称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翻新时连窗户颜色、材质都不能变动。

对一些已成为著名旅游场所、专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意大利实行“领养人制度”,即政府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务或者使用权租给私人企业,政府收取一部分提成,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一部分场所用于经营。但是,国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价、开放时间也由国家决定。

古建筑的修缮维护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其次博彩业、彩票发行机构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收入投入到古建筑保护的基金中。为吸引民间资本保护文物,意大利颁布退税法律“艺术津贴”,规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复的企业可获税费津贴,在捐助后3年内以退税形式返还捐助金额的65%。

德国  能用则用、修旧如旧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对古建筑,德国人遵循“能用则用、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轻易拆毁。

德累斯顿是位于德国东部的一座旅游城市,被称之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二战中,德累斯顿因战火几乎被夷为平地,城市中的茨温格尔宫、圣母教堂等著名建筑被毁灭。战后,专家们开始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为了修复圣母大教堂,建筑师们从废墟中挖出了近9000块大教堂的石砖,其中只有10%完好无损。修复过程中,建筑师运用电脑技术通过对比1万多张旧照片,对石料进行重新定位、测量和拍照,经过7年圣母大教堂修复成功,43%的建筑材料使用了旧材料。还有茨温格宫、天主教宫廷教堂、森伯歌剧院等逐一被修复。

德国人千方百计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而且力求使它们与现代生活中的新事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协调起来,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实际上仅是立面如此,内部结构已被赋予现代使用功能,如柏林的国会大厦,修旧如旧的建筑主体上戴了个现代化的玻璃穹顶,既有透明政治的象征意义,又在采光等方面采用了现代节能技术。

改建一座古建筑往往要比推翻重建困难得多,德国在古建筑方面修旧如旧的“功力”一方面基于建筑资料的详实和完整,另一方面在于技术的成熟,德国很多大学都设有古建筑修复及相关专业,学科体系庞大,支系复杂,培养储备了一直专业的古建筑修复人才队伍。

美国  民间力量不可或缺

在美国,有众多的基金会、民间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古建筑的保护运动中,为政府提供有力的帮助。1890年4月,纽约市的玛丽亚·K.范·伦斯勒发起了“让我们成立一个妇女爱国协会”的号召,鼓励全美妇女投入到历史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同年,玛丽亚还成立了殖民时期妇女协会,鼓励美国殖民时期妇女们的后裔也加入这个组织。为保护美国历史上的古建筑和古文献,历史遗址爱好者们成立了美国革命姊妹会,其成员大部分系美国革命先辈的后代。1891年,美国各州的“殖民时期妇女协会”联合起来,成立了“全美殖民时期妇女协会”。1897年,协会发起了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遗址保护运动。

到如今,民间力量依然是美国城市和自然遗产保护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早修建于1926年的441公路是美国东南部一条重要公路,连接着许多风光秀丽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城镇,从2000年起,佛罗里达州当地市民组织发起了老佛罗里达遗产公路组织,为441公路沿线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指定保护和再利用计划。他们不仅对沿线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保护,还积极联合政府旅游、商业发展、交通等部门对遗产资源进行有效地再利用,促进发展。

]]>
//www.846288.com/2019/07/11/%e5%8f%a4%e5%bb%ba%e7%ad%91%e5%90%84%e6%9c%89%e5%90%84%e7%9a%84%e4%bf%9d%e6%8a%a4%e6%b3%95/feed/ 0
巴黎圣母院之殇 //www.846288.com/2019/07/11/%e5%b7%b4%e9%bb%8e%e5%9c%a3%e6%af%8d%e9%99%a2%e4%b9%8b%e6%ae%87/ //www.846288.com/2019/07/11/%e5%b7%b4%e9%bb%8e%e5%9c%a3%e6%af%8d%e9%99%a2%e4%b9%8b%e6%ae%87/#respond Thu, 11 Jul 2019 07:32:23 +0000 //www.846288.com/?p=12865 巴黎圣母院,作为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建筑,西方数八百多年来的文明,整个建筑高耸挺拔,辉煌壮丽,庄严而和谐,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乐”。然而在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时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火灾起于阁楼,蔓延速度极快,巴黎圣母院的整个木质内部结构都在燃烧,几近被毁,标志性塔尖已经在大火中坍塌,滚滚浓烟弥漫在塞纳河畔的天空。巴黎圣母院的熊熊烈焰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当地民众在火灾现场跪地祈祷,为圣母院而哭泣。全球民众也为之惋惜而纷纷唱起挽歌。

对于我们来说,巴黎圣母院是我们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当新闻一出,网上有不少人都表示痛心和惋惜。人民日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国内各大媒体也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的看法,或是惋惜或是悲伤。本刊也特邀各位作家畅所欲言,谈谈他们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感想和态度。

(栏目编辑:张晓虹)

为伟大建筑注入的血肉

孙建伟/文

也许2019年4月15日染红巴黎半边天空的火光将成为世界最著名也是最骇人的光谱色系,灰红黑三种颜色的杂乱混合顷刻就把人带进一种令人悲悯和极度恐惧的世界。这场大火使巴黎圣母院的标志性尖顶轰然倒塌,它引发的震撼却是跨越国界的,因为那是最值得珍视的人类文明瑰宝之一。

一场惊天大火,瞬间让人们恍如隔世。

将近两百年的建造,存世已六百余年,即便对宗教文化不太理解,也一定会被它高峻的尖顶、精美的立柱和装饰带、精致的玫瑰花窗所倾倒。这座教堂确实当得起雨果给予它的比喻——“石头的交响乐”。这些石头经过建筑师的点化组合,以全新姿态出现在欧洲,出现在世界,它的创新性突破了昔日教堂的笨重、粗矮、沉抑、晦暗特质,华丽而不失轻巧,摩天又不碍接地,立刻成为欧洲教堂的新版地标。作为巴黎和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哥特式建筑教堂,它的划时代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它以宗教之名闻名,其实承载了更加绵密的文化、艺术、建筑的历史价值,无与伦比。如此恢弘庄严的建筑,在文学家的关注下,更拥有了丰沛的灵魂和鲜活的躯体。如果把建筑视为骨架,那么文学则为其注入血肉。即便建筑不复存在,文学却可以使它永存。

这就是为什么提到巴黎圣母院,首先浮现于人们脑海的一定是吉普赛女郎埃丝美拉达和钟楼怪人卡西莫多。女郎的欢快舞姿和敲钟人的丑陋且驼背其实不是反差,我愿把它解读成人类情感借助巴黎圣母院这个人间大舞台演绎出的浪漫和凄美、善良与哀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而当一座伟大的建筑沁润了文学的滋养,美妙动人的情感溶铸于它的脏腑,建筑的肌理将更加丰满。所以,当《巴黎圣母院》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和音乐剧时,经得起人们一再推崇而成为不朽经典。

所以,尽管大火吞噬的尖顶可以修复,却永远是法国人内心被烧掉的无法弥补的剧痛了,永存的将是吉普赛女郎和钟楼怪人共同滋酿的经典故事。那口悬挂在巴黎圣母院塔楼上重达13吨的大钟,在卡西莫多的敲击下,洪亮的响声覆盖巴黎全城,这也许就是经典的传扬。不过,大钟也在警醒巴黎乃至全世界,当我们的目光和脚步在那些经典的古老建筑面前留驻时,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怎么才能使它们免受各种侵蚀甚至焚于大火,不让我们为之心痛。

愿古建之殇不再重演。

在烈火中哭泣的“法国文化灵魂”

徐明中/文

2019 年4月15日6时50分,被冠以“法国文化灵魂”的巴黎圣母院教堂在熊熊的烈火中轰然倒塌,沦为一片废墟。整个法兰西民族震惊了,整个文明世界震惊了,一个拥有800年辉煌历史的文化瑰宝竟然在顷刻间化为灰烬,往日引以为傲的“法国文化灵魂”竟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如此无助,只能在烈火中绝望地哭泣……

诚然,我们相信“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故事,诚然,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火灾后一再信誓旦旦地宣称,“重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但是,这样的故事和誓言在在现实面前是苍白的,文化瑰宝的毁灭远远不能弥补历史文化的巨大损失,远远不能抚平法兰西民族文化上永久留下的难以愈合的致命创伤。即使出现了新的“巴黎圣母院”,充其量是用新旧建筑材料拼凑的大杂烩,还会留下当年真实的历史文化气息,让人们津津乐道往昔的辉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文化的遗存更是难得的珍宝,它事关历史的存续和发展,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饰。因此,它的巨大存在感不容置疑,对它的敬畏和保护是每个文明国家固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无疑触动了中华儿女的敏感神经:一百多年前,就是这个法国伙同英国大肆侵略中国,掠夺并焚烧了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百年的耻辱和巨大的伤痛,这两个号称欧洲的文化大国竟然干出这种卑鄙的强盗行径,真是令人发指,罪不可赦。

如今,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把大火烧光了法兰西民族的颜面,也让我们产生了新的思考。其一,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也在与时俱进。虽然我们至今无法饶恕当年法国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对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却抱有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因为它和圆明园一样都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它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其二,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毋庸讳言,世界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多毁于战火和人为的破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消防观念的淡薄,追名逐利的泛商业化风气,粗枝大叶的施工维修已然成为不容轻忽的隐形祸患。近年来,这类事例越演越烈,层出不穷。2018年9月2日突发的巴西国家博物馆火灾和这次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就是极有力的明证。环视国内现状,我们同样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其三,尊重历史,对历史文化遗产抱有敬畏感应是当前做好保护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方针,否则一切无从谈起。

巴黎圣母院的火灾教训是深刻的,但愿它的泪水不会白流……

巴黎圣母院大火:是什么在触动你心

李 佳/文

4月15日的巴黎圣母院大火不仅使这座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遭到严重损毁,而且也牵动着全世界人们的心。一时间,网络上、屏幕上、报刊杂志上,叹息之声一片。

叹息者中,有的远隔重洋;有的与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天主教持不同信仰;还有许多人,还从未到过巴黎。这叹息,发自内心,真诚而刻骨,它跨越了空间,更跨越了文化、宗教、民族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在触动人们的心?

巴黎圣母院,无疑是法国巴黎的地标性建筑。它位于塞纳河西堤岛,始建于1163年,于1345年完工,有850年的悠久历史,是欧洲第一座完全的哥特式教堂。作为建筑本身,它即是一个杰作,它一改传统教堂建筑的粗重风格,富于创新性地将一种轻巧的骨架券运用于拱顶,这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次突破,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也让玫瑰花窗等瑰丽装饰成为可能。

雨果曾将它描述成“一个巨大的石头交响乐”,并动情地赞叹:“每一块石头上都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天才锻炼出来的工作底奇功,……一种人类的创造力,像神的创造力一样强壮和丰富,仿佛具有两重性格:真实与永恒。”

作为建筑艺术的优秀代表,巴黎圣母院无疑有着永恒的价值。但其可贵并不止于此。

作为欧洲大陆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它自建成以来,即融入法国的历史,伴随着法兰西民族一起成长,有太多的沧桑与它有关,有太多的故事在此发生,有太多的盛典由它见证。文艺复兴的优秀作品储存在其中,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发生在它脚下;纵使没有来过这里的人,也都读过或听闻过名著《巴黎圣母院》。站在教堂顶端,能够俯瞰到的,不仅是塞纳河两岸的风光和整个巴黎的胜景,还有飘散在时光中的悠悠历史所带给人的无限遐想。当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敲响时,震撼人心的,不仅是它“为出生而鸣,为死亡而鸣”的呐喊,还有一个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史的也是今天的,巴黎圣母院所牵起的文化、历史血脉,不仅与法兰西人民相关,更与世界各族人民相关;它所承载的,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鲜明符号和宝贵财富。是什么在触动人心?我想,不仅是它壮观的塔尖、瑰丽的玫瑰花窗、精美的使徒雕像……一处景观、一栋建筑之所以可贵,更在于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其真正的意义是象征性的。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们外在的美可能灭失,而其内在的价值,却从不曾消减,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共鸣。

不仅仅是巴黎圣母院,因此而美;埃及金字塔、雅典帕特农神庙、罗马大斗兽场、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柬埔寨吴哥古城、印度泰姬陵,乃至我国的长城、故宫……也都因此而美。它们的美,并不只是外在的。在这些建筑身上,有人类发展所留下的足印,不仅是它们的美,就连它们身上的每一道伤痕,都与他们的璀璨一样,是历史留下的烙印、不可遗忘。人类所走过的每一步,都真实地印刻在它们身上:建成与毁灭,慈悲与残忍,智慧与愚蠢,短暂与永恒,同生共存。

巴黎圣母院大火,对人心的触动,有自觉的;也有不由自主的,就像童年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所引起的感慨或悲伤。而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观之,世界各地对大火的叹息亦是“可喜”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明不再是一国一族的事,而对世界各族都发生着影响和触动,它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彼此共享,互相促进,它的果实属于全人类。这是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文明观,突破了民族主义的狭隘视角。

还记得,150多年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劫掠一空后,付之一炬。在那个时代,这便是大多数人对待他族文明的态度。而当时当刻,也有少数智者站出来、对此强烈抨击,比如伟大的法国文学家雨果,他曾怒斥英法联军为“两个强盗”。而150多年后,当巴黎圣母院也遭受了同样的大火厄运,我们却可以欣慰地看到,声援它的不只是零星几人,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百年风云,沧桑变幻。文明之间的相互珍惜、彼此尊重,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进步,其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可以折断,但钟声永不消逝;建筑外观可能黯淡,但《巴黎圣母院》的光芒却将永存。外在的毁坏,虽然令人痛心,也有一部分再难修复,但其意义和价值却是不朽的,它的美好,将留存在人类记忆里,永远触动人心。祝福,巴黎圣母院!也祝福,人类文明!

一场火灾带给我们的警示

董煜/文

如果说,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曾让人痛惜的话,那么,不久前巴黎圣母院的火灾就更令人扼腕了。巴西博物馆烧毁了2000万件文物,烧毁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巴黎圣母院的火灾,烧毁的不仅是一座拥有850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还是曾被雨果赋予了善和爱的,人们心目中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象征。所以,那晚,很多人彻夜难眠,痛哭失声。

这场火,是怎么烧起来的?所有人都在追问。

一说,在现场施工的维修队中有人违反禁令在建筑内抽烟,现场发现的那7个烟头估摸着就是罪魁祸首。可专家说了,阁楼里那些橡木已经有800年历史,材质异常坚硬,没有大规模热源不可能起火。另一说,是电线短路所致。专家又反驳,说巴黎圣母院的修缮团队从1990年代起就陆续开始对巴黎圣母院进行电路更新,所有的电线和接插件都采用了最高阻燃标准。在巴黎圣母院内部还装有极其灵敏的热源探测和报警设备,巴黎圣母院的着火原因绝不会是电线故障。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可这火还是莫名其妙地从天而降了。火灾除了让这座全球知名建筑受损严重,还留下了威胁人体健康的安全隐患。当地警方警告,巴黎圣母院的教堂顶部和尖塔的建筑材料有至少300吨铅被高温熔化,在圣母院前的广场和周围马路上留下的铅的含量,是安全限值的32至65倍。他们称,火灾后的圣母院“如同一处工业废弃地”,呼吁法国当局尽快对产生的大量瓦砾、灰烬和废水进行处理。

无数次的火灾,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火的无情。尽管它温暖、光明,为人们提供美味,让人类享受文明,可它本性难改,它悄悄蛰伏在那儿,偶然出来露个脸,几小时内便可吞噬掉人类几百年的心血,实在可恶至极!

别无他法,我们只能千方百计地管控它!

古人,在房顶屋脊上铸辟火神兽;在城门上涂泥防火,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用马头墙隔离建筑;用大水缸做储水用具;用打更人提醒防范,阻止过很多次火的施虐。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灭火设备,有了更完备的消防措施,有了更尽职的消防人,可是,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还是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再先进的设备都不能做到万无一失,能堵住每一个火灾漏洞的,还得靠人。

以前一直以为,防火,那是消防人员的事,可我国每年几十万起火灾,除了天灾,很大一部分都是使用家用电器不当而造成的人祸。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作为一个社会人,身边的每一个火灾隐患,都可能给自己,给自己的家,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防火防灾,真的是人人有责啊。

让我们从现在起,提高警惕。

一切都无法永恒

冉利敏/文

在中国,一个描述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圣母院故事的文学名著被改编的进口电影曾经深入人心。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善良、有爱,托举着被圣母院道貌岸然的副主教迫害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高喊着“避难,避难。”的场景,长久的停留在当时人们的心里。

因此,许多中国人对巴黎圣母院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时代情怀,一种崇拜名著的情怀,一种崇拜善良和正义的情怀。当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消息一出,也震惊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有网友感叹:卡西莫多失去了他心爱的姑娘,也失去了他心爱的钟楼。许多明星纷纷转发消息,影星刘晓庆对圣母院失火表达了遗憾,感叹这一古老的建筑物从此消失。她在微博中转发了大文豪雨果的一段话:“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

巴黎圣母院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是法兰西岛地区哥特式教堂群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其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教堂内所珍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世。是法国智慧的集中展示。

然而,世上一切都无法永恒,永恒只存于心中。地球46亿年历史,能留下的早已变成煤炭和石油,近人类300万年历史,近现代人4万多年历史,99%以上已经灰飞烟灭,无影无踪。因此,800多年巴黎圣母院的失火毁损,我觉得会不会也是自然的法则呢?人类当然有责任保护历史古迹,让子孙万代瞻仰、膜拜、感受先辈的思想灵魂以及精美的手工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再绚烂的烟花也有燃尽的那一秒,再绝伦的经典也有失传的那一瞬,再美丽的星空也有暗淡的那一刻。

怀旧是人类寄托情感的天性,面向未来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巴黎圣母院精美的哥特式尖顶倒掉了,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人类的未来才值得期待。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300年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会是什么样子呢?5年后三维全息虚拟技术正是大规模使用,人们可以通过VR、AR技术进行远程交流、网购,视频通话已经out了,15年后,特斯拉的CEO马斯克设想的超级高铁项目Hyperloop正式建成,可以在管道中运送乘客,时速达每小时1126千米。而20年后由于运行空间真空,“胶囊大玩具”车厢运行速度时速达6500公里,环球旅行只需要3小时。25年后量子计算机正式大规模商用,其运行速度比传统模拟装置计算机芯片运行速度快1亿倍。30年后可续航2000公里氢燃料电池汽车诞生。35年后人类首次登陆火星,50年后人类开始向专业公司寻求冷冻自我,从而顺利“移民”到未来。60年后科学家在月球建立人类首个城市。75年癌症得以治愈人均寿命提高到120岁。90年后人类带上“大脑帽”可以进入虚拟世界。140年人造智能将达到人脑水平。165年后虫洞穿梭技术得以实现,人类前往另一片宇宙区域建立了新的基地。200年后人类造出“真人体性爱机器人”220年后人类摆脱了睡眠机制,可以全天24小时保持良好精神状态。250年知识将能够植入大脑中生物芯片,人类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所有学校消失。280年后没有通过人工基因改造的人类将越来越少。人人都是帅哥美女,300年后人类甚至可以将意识下载到超级电脑内,从而达到某种意义上得“永生”。

由此可见,人类的后300年远远超于之前800年的经典。巴黎圣母院被烧后,全球设计师脑洞疯狂,大展身手。一夜之间,保守派,现实派,自由派各种图案喧嚣网络,甚是热闹。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的设计方案赢得赞誉,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法国设计师Mathieu Lehanneurt的思路与设计图案:与其重建150年前的设计,不如重建大火时的圣母院。他说:“我喜欢这种通过建筑定格某一时刻的想法,对我而言,这是捕捉灾难并将其转化为美丽,将短暂转变为永久性的一种方式。”

是的,800年哥特式的尖顶很美,它代表了过去的经典,虽然被毁,但可喜的是我们的摄影摄像保留了她的倩影,后世万代依然可以瞻仰她的原来样貌。如今的重建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的经典,因为过去终究是过去,即使原貌复原,也不是原物了。不如加上当代的审美与工艺,将古老的巴黎圣母院注入年轻的元素,留给后世的将是她经过凤凰涅槃后新姿态,延续经典的传承。

断壁残墙,也可以“分享”

——关于巴黎圣母院重建之想

缪国庆/文

法国巴黎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下午6时50分,已经搭起脚手架进行维修的巴黎圣母院竟然遭遇大火,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在迅速蔓延的火势中,高达90多米的巴黎圣母院标志的尖顶终于轰然坍塌……

这是法国人的至暗时刻。

当晚,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教堂前广场发表讲话称,“尽管这场战斗还没有完全获得胜利,但是最坏的情况已经得以避免”,并表示“我们将重建巴黎圣母院”。翌日,马克龙就巴黎圣母院塔楼起火事故发表电视讲话,再次表示“要重建巴黎圣母院”,同时给出了一个时间表:5年之内。

马克龙振臂一呼,获得了大多数法国民众的支持。据英国舆观调查公司4月30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54%的法国人支持原样重建巴黎圣母院,25%支持在重建过程中添加现代建筑元素,另有21%的调查对象没有意见。随后,法国总理爱德华德·菲利普宣布了一项国际性的建筑师竞赛,要求重新设计巴黎圣母院大教堂19世纪的尖顶;随后,法国国民议会辩论13个小时,就重建巴黎圣母院通过一份议案,加速重建工程中的诸多程序,以确保5年内完成重建。

在这里,我无意去质疑重建巴黎圣母院是否必要,或者重建巴黎圣母院的工期是否过于仓促,而只是去提出一种几乎不可能实施但却是十分有意义的设想:暂缓重建,断壁残墙亦“分享”。

在诠释这个暂缓重建的设想之前,首先需要谈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急于重建?

法国政府以及民众急于重建巴黎圣母院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法国总统马克龙之所以提出巴黎圣母院“五年重建计划”,不仅是为了安抚法国民众因火灾而受伤的心灵,而且也因为时间上的“必须”,巴黎已经成为2024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这是继1924年巴黎奥运会后,时隔整整100年,巴黎再次举办奥运会,意义非同寻常。从2019年到2024年,正好五年,届时,世界各地民众将大量赴法观赛,法国必须把一个新的巴黎圣母院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诠释这个暂缓重建的设想之前,我们还需要谈及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怎样重建?

法国文化部长弗兰克·里耶斯特说,有必要讨论是否要按照原来的样子重建圣母院,他表示,巴黎市有能力聚齐所有的按照原来的样子重建圣母院的必要元素。巴黎的设计师们则以创新和环保的设计理念回应了这一呼吁,一个最好的项目名称叫“轮回”。设计师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他们的这个设计被选中,重生的圣母院将定义为“21世纪教会的新面貌”,呈现“人类与自然之间更公平的共生关系”。除此之外,世界各国的设计师们也纷纷以各自的灵感点亮了巴黎圣母院的新塔尖设计方案。

因此,我们可以有一种假设:5年之后,前来参加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世界各国的人们面对了一个重建的巴黎圣母院。在这种假设中,众多人们无论是面对一个“重塑哥特时代的精神”的巴黎圣母院,还是面对一个能“感受到与古代和现代部分在一起的强大历史联系”的巴黎圣母院,必然都会充满了新奇和惊喜,而对于法国民众来说,也可以因此消散了曾经弥漫在眼前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屋顶上冒出的火焰和烟雾,消弭了曾经深刻在心里的伤痛的记忆。这当然是一种皆大欢喜。

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假设,这里且不说5年的重建工期紧迫,就说应该重建的,除了巴黎圣母院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什么?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获得和拥有并非是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因为除此之外,失去和伤悲同样是制造出某种社会新秩序产生和构建的基础。”我认为,眼下的仓促,并不是5年的重建工期,而是教训的汲取。

因此,我们又可以展开另一种假设:5年之后,前来参加2024年夏季奥运会的世界各国的人们面对的是一次灾难留下的文明的“废墟”,包括它的残墙断壁,包括它的碎砖瓦砾。人们从中感受到的应该是震惊,以及对于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遭受损失的痛惜。而在这个现场,可以重现5年前的场景:在巴黎圣母院附近,数百人跪在地上祷告,有人在啜泣,有人眼含泪花,法国和其他国家的民众一波一波地来到圣米歇尔广场,点燃蜡烛,哀悼毁坏严重的巴黎圣母院……这种体验所能引起的震惊,无疑会触及最广泛的灵魂,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的损失是世界的损失,巴黎圣母院这场大火的教训也是世界的教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损失中寻找“重视”的补偿,从教训中寻找“传承”的认同,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至于抢救世界文化遗产的由头,则完全可以世界遗产公约指南来进行解释,如果一件物品的文化价值可以“真实可信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被视作具有“原真性”,灾后的巴黎圣母院的文化价值同样“真实可信”,同样也是具有其“原真性”的。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得再透彻一点,那就是:断壁残墙,也可以“分享”。因为,巴黎申办2024年夏季奥运的官方口号正是“为了分享”。

]]>
//www.846288.com/2019/07/11/%e5%b7%b4%e9%bb%8e%e5%9c%a3%e6%af%8d%e9%99%a2%e4%b9%8b%e6%ae%87/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