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事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法治立场·科普视角·人文情怀 Sat, 09 Nov 2019 01:03:38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www.846288.com/wp-content/uploads/2019/07/cropped-logo-1-32x32.png 其人其事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32 32 “肩膀男神”,擎起一片蓝天 //www.846288.com/2019/05/20/%e8%82%a9%e8%86%80%e7%94%b7%e7%a5%9e%ef%bc%8c%e6%93%8e%e8%b5%b7%e4%b8%80%e7%89%87%e8%93%9d%e5%a4%a9/ Mon, 20 May 2019 03:28:42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10647 孙建伟/文

“踩着我的肩膀下来”

张旭挺一个箭步跨出车厢,抬头一看,一个女子坐在大楼窗台上大声哭嚎着,窗户的位置在三楼到四楼之间。现场指挥员迅速下达了命令,张旭挺对两个救援队员一挥手,从围观人群中拨开一条通道。一个选好与女子近距离对话位置,另一个迅速攀爬到涉事楼层后面向当事人靠近,张旭挺则正面稳步靠近女子。

那天是2019年3月12日,下午3点半左右。十分钟前,张旭挺所在的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浦东支队世博大队周家渡中队接到报警,称地处浦东新区三林镇的如日商务园有一个女子企图跳楼,似乎还怀有身孕。一位排长带着战斗一班副班长、四级消防士张旭挺等四人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现场。

对话开始几乎是救援队员的“单口相声”,女子只顾沉浸在痛苦之中,自顾自骂丈夫,对规劝完全不予应答。但救援队员明白,即使“单口”也不能停下。在张旭挺逐渐接近女子的时候,听到了她高亢悲切的喊声:我就是要跳给他看,我要和孩子一起死在他面前。

女子口中的“他”是她的丈夫。此刻他也正在现场,情绪有点失控,已被救援队员稳住。在这个特殊时刻,他是否出现,什么时候出现,必须把握时机。女子这么喊,说明她并没有完全丧失理智。张旭挺看到,攀上楼层的队友已经到了女子的后面,两人迅速交换了一下眼神。丈夫的身影在女子的视线中闪了一下,她突然抬起头来,大声喊道:“你给我出来,不要脸的缩头乌龟,现在怎么不敢出来了啦?”就在女子的目光对着丈夫身影的时候,张旭挺和队友一前一后靠近了她。队友从身后一把抱住女子,很沉,是啊,她已经怀孕了,有两条生命。张旭挺看了下楼层的踏脚,对同伴说,把她两条腿踩在我的肩膀上下来。女子已经稍稍清醒,抽泣着,踏上了张旭挺的肩膀。在场许多人立刻欢呼起来,有人马上发送了这个短视频,送给张旭挺一个“肩膀哥”的称谓。如今流行各种“哥”,但我想把他叫做“肩膀男神”。

把女子放下来的时候,她整个人都瘫了,软软地倒在地上,但还在喃喃自语:我丢了工作跟着你,你却在外面花心,不要我了……你这个不要脸的……事后得知,女子已怀孕六个月。据她自己说,因为丈夫在外面与别的女人同居,她无法忍受,所以就找到丈夫工作的公司,要当着他的面跳楼。要死给他看。张旭挺和队友一边安慰她,一边把她送到辖区派出所。

“踩着我的肩膀下来”是需要底气的。一副肩膀承载一个身形沉重的孕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空救援需要有针对性的招数,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救援策略。比如从前方的“速降蹬人”(一脚把被救援对象蹬到安全区域,也要看救援对象是否能够承受,且事先必须有相应安全措施),又比如从身后抱人。此次救援的是孕妇,更要考虑她的体重和怀孕的生命,必须慎之又慎,所以张旭挺和他的同伴采用“前后夹击”的办法。为了提高救援效果,张旭挺临时决定让这位“准妈妈”踩着自己的肩膀,确保万无一失。我向他提出肩膀的承受力问题,张旭挺说,这间接得益于我们平时的“两把梯子”专业训练,这也是上海消防单兵作战的一个强项。一把叫做“六米拉梯”(一种可以拉伸的消防梯),另一把是“单人攀登挂钩梯”。每个消防救援队员都必须经过三至六个月的专业训练,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单人扛着33公斤的梯子飞奔向救援现场冲刺。这个专项训练下来,不少队员的锁骨都被磨出血印,然后起茧,然后再度血印,再度起茧,久而久之,一边锁骨就由突起打磨到平整。有队员打趣,夏季我们拍证件照的时候,摄像师经常会叫我们坐得正些,其实我们是坐正的,但锁骨看上去有点一头高一头低。我问张旭挺,你怎么样?他说,我也是。这很正常,毕竟我们干的是消防救援,这是基本功啊。没有基本功,到了现场怎么办?像我们这种“单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尽量一个人解决,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实际上,火灾现场,包括其他需要我们救援的场所,消防救援“单打独斗”的能力很重要。为了在救援现场发挥真水平,吃这点苦,付出这点代价我觉得值。

一副坚实的肩膀搭起了“救生通道”,更托起了生的希望。

有句话叫做“铁肩担道义”,张旭挺的肩膀担起了人间大爱。

“第一次感觉离死亡这么近”

今年23岁的张旭挺是浙江上虞人,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当了一个钳工,但心里总放不下当兵的情结。小时候在村里,他常常徘徊在贴着“光荣人家”的门口暗暗羡慕。回去问父母,什么叫光荣人家,父母说,这家人家有当解放军的,所以光荣啊。他说,那我也要当解放军,让我们家门口也贴上“光荣人家”。父母说好啊,那我们就借儿子的光了,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出息了。

干了大半年钳工,正好逢招兵,张旭挺就去报了名。顺利通过。他的家门口就贴上“光荣人家”了,张旭挺看了又看,心里漾着喜悦。他感觉比别人家的好看气派地多。

在转制后举行的2019 年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火焰蓝杯”中,周渡中队拿下亚军。

2014年9月的一天,张旭挺坐在接兵的大敞篷车里,车开了几个小时,驶进上海。他从没来过上海,兴奋、激动,原来我们是到上海来当兵啊。但是敞篷车把他们带到一个根本没想到过的地方,是地处浦东外高桥的一个很大很空旷的造船厂。当然,那里已经不造船了。他想,怎么到这里来当兵了?这里一点也没有他想象中的军营的样子啊。带兵的人哨子一吹,喊口令:立正、稍息。接着就宣布了命令:欢迎你们加入公安消防部队。这里是上海消防总队训练基地,从今天起,你们就要在这里接受新兵训练,完成各种训练科目。虽然我们消防部队握的是水枪,但是我们握着这杆水枪,就能帮助人们脱离灾难现场,就能把无数条生命拯救回来。

张旭挺听得真切,这杆水枪原来具有如此重要的使命和力量。

在那些紧张训练的日子里,张旭挺结实地感受着这支随时出征的队伍的锐气和坚韧。听着老兵讲的现场救灾故事,他体味着什么叫血脉贲张、跃跃欲试。

一年之后,因为表现出色,张旭挺被破格提拔为周家渡中队新兵班副班长。

2016年夏的一天,张旭挺与火魔真刀真枪干了一场。

那是三林镇的一幢26层高楼,18层的电缆井突然着火,浓浓的烟雾蔓延了整幢楼。

中队全员奔赴火场。张旭挺随班长从楼梯快速往上冲,烟雾使他们的步履越来越沉重,何况正是酷热的盛夏,他们戴着头盔,战斗服全身湿透,还背着消防水袋、水箱、呼吸气瓶,负重80多斤。终于到了18楼,天渐渐黑下来,电缆井里伸手不见五掌,但他们必须找到着火点。张旭挺感到喘不过气来,用手拍了拍班长的肩胛,班长一见,立刻屏住呼吸,把自己的面罩给他呼吸。就这样,两人你吸一下我吸一下,换着微弱的空气。如果烟雾进入呼吸道,就可能引发窒息。张旭挺第一次感觉离死亡这么近。事后他想,如果没有班长的面罩他可能就躺在里面了。终于找到了火点。张旭挺紧跑慢跑,瞅着机会趴在窗台上呼吸几口外面的空气。下到8楼的时候,见一个抱着婴儿的老人颤巍巍地往下走,他发现婴儿的嘴上没有任何遮盖物,赶紧掏出毛巾捂在婴儿嘴上。然后接过来,尽可能快速地走下楼去。

那次高楼救援在张旭挺的记忆中印象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还会有更多的救援储存于张旭挺的记忆之中。但我真诚地希望,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记忆应该成为所有消防救援人员和我们这座城市的共同认知和努力目标。就像一位消防员说的,我想当英雄,但请不要给我这个机会。

第一次亲历火灾现场,张旭挺真切感受着生命的神圣与脆弱,就像他抱着的这个小小的躯体。生命是如此值得尊敬,又是如此值得呵护。婴儿一直熟睡一般,终于到了底楼,当他把婴儿交给老人时,婴儿忽然睁开眼看了他一眼。他紧盯着孩子的脸,从心底腾起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是一种沁人心扉的爽悦。他明白了,这就是一个消防员的价值和能量所在。

“他值得我去爱”

那年,转眼到了“119”消防宣传周。张旭挺所在的战斗一班去张江一个园区指导居民打逃生绳结和灭火等消防技巧,有个小女生做得十分投入。以前只是在报道中看到消防员,现在近在眼前,消防员的印象刻在她的记忆中了。

两年后的2018年,又逢“119”消防宣传。小女生已经是上海建桥学院护理专业一名大三学生。这次是她和她所在的学校“白衣天使社”与周渡消防中队进行联谊活动。事先她获知要去周渡消防中队,就想起两年前的那次宣传活动,就翻出了存储在手机里的照片。会不会再遇到他呢?到了中队,“白衣天使社”为消防员讲解现场护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女生真的又看见了他,两年前他熟稔潇洒的动作让她非常倾慕。她的眼睛亮了一下,她发现他的眼光也跟她对接了一下。两次消防宣传,牵起了一个消防队员与未来女护士的红线。

那天傍晚,我刚走进消防队的办公室,就见到两个正在说话的年轻背影,因为事先已在微视频中见过张旭挺,看那个女孩子的样子,我有点善意的揣测。当然,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女朋友小陈。

一对佳人,因消防结缘。更巧的是,张旭挺供职的周渡中队所在地恰是多年前女友小陈家居住的老宅地块。我问小陈,消防救援人员身处火灾或者其他救援现场一线,他们的生命安全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危险。你选择他,想过这个问题吗?她说,其实我也没多想。但我觉得这份工作是尊重生命最好的表现,尤其是我在学校学习护理,对这一点认识更深,所以他值得我去爱。我又问,那你的家人是什么态度呢?她说,我的家人开始也不理解,但是拗不过我的坚持,他们还是认可了。今年春节,我去了他上虞老家,春节最后一天他到我家来作客,父母见到他也很喜欢,我的小侄子叫他解放军,拉着他的手问这问那的,开心死了。我又问张旭挺,那你去执行任务前会告诉她吗?他说这要看什么了。一般没有太大危险的,事后我可能会跟她讲一讲,比较危险的就过滤掉了。其实真上了现场就想不了那么多了,毕竟我们干的就是这个。这次,我把人救下来后,第一时间把视频发给她。她说哇,好厉害。张旭挺有点炫耀地笑了。

这的确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在消防救援群体中,谈恋爱找对象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张旭挺又幸运地受到爱神的眷顾,这又是值得炫耀的。

周渡中队前身是上海市沪东区民办救火会所属周渡消防队,建于1923年,可谓渊源深厚。如今,中队有32名消防救援人员和6台战备执勤车辆。年均出警量超过1200次,位于总队前列。中队拥有“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和“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2018年8月,在总队夏季执勤岗位练兵会操比武中,张旭挺拿下楼层内攻操、纵深灭火操两个第一名。年底,他所在的战斗一班在全年工作中表现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2019年1月,中队获部局改革转制教育整训先进荣誉。

近年来,在总队举办的篮球赛事中,周渡中队多次赢得冠军等佳绩。在转制后举行的2019年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火焰蓝杯”中,又拿下亚军。张旭挺是中队不可撼动的主力。在这支队伍中,冲锋在前的士气凝练着消防员的阳刚和活力。

2018年12月29日,上海消防救援队伍迎旗宣誓仪式在上海会展中心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李强出席仪式并授旗。

9时,迎旗宣誓仪式正式开始。张旭挺作为三名礼兵之一护卫着中国消防救援队队旗入场。全场消防救援人员向队旗庄严敬礼,在领誓人带领下集体宣誓。张旭挺握着新的队旗,念着誓言,心潮汹涌。

李强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消防救援人员致以热烈祝贺和崇高敬意。他表示,上海消防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英雄队伍。他要求新组建的消防救援队伍把握上海超大城市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从严从难实战实训,努力练就刀山能上、火海敢闯的过硬本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当先锋、战之必胜。勇担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神圣职责,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上海城市安全。

在“张旭挺肩膀擎人”的微视频后面,我看到了以下留言:

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不能说会道的小伙子救下来的是身体而不是灵魂,希望培养我们的心理师,因为职业化的道路上消防员不单单是救火。

不错兄弟,继续加油。一个老周渡人。

加油,希望下半年我可以加入。

记得几年前采访时任上海市消防总队文工团副团长郝永刚时,我对他真诚地说过一句话,和平年代唯一一支还在打仗的部队就是消防部队,对消防员来说,他们是永远处于战时状态的一群人。今天,虽然消防改制退出了现役,他们从现役军人变身应急救援职业人员,无论是“橙色红”还是“火焰蓝”,他们的战袍依然浸透汗水、鲜血乃至生命,但他们一如既往地担当着自己的使命,他们对人民和社会的承诺永远不变。

有人叫他们“逆行者”。这崇高的逆行路上,永远有新来的加入者。

壮哉,消防救援。

]]>
静水流深润心田记“申城消防卫士”戴佳伟 //www.846288.com/2018/11/09/%e9%9d%99%e6%b0%b4%e6%b5%81%e6%b7%b1%e6%b6%a6%e5%bf%83%e7%94%b0-%e8%ae%b0%e7%94%b3%e5%9f%8e%e6%b6%88%e9%98%b2%e5%8d%ab%e5%a3%ab%e6%88%b4%e4%bd%b3%e4%bc%9f/ Fri, 09 Nov 2018 08:08:19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9414 李 佳/文

苏州河,起于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一路向东,绵绵汤汤,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风云,随着这条河缓缓流淌,静水流深,源远流长。
在苏州河畔,有一栋建筑,位于虹口区吴淞路,一眼望过去,有些与众不同:最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的塔楼,足有30多米,塔楼下有一组3层高的建筑呈扇面般铺开,西式的钢铸玻璃窗,厚实的红色实心砖墙。老虹口人每每路过此处,总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栋建筑,曾经就在他们儿时的故事里;而它的年纪,比他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还要老。三个世纪了,到2016年,它整整走过150年。
当戴佳伟第一次站在这栋建筑前时,他的心情比任何一位老虹口人还要感慨。因为这里,是中国近代消防的发源地,是中国尚存的、仍在使用的最年长消防站;现在驻扎着上海公安消防总队的虹口中队。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年轻的戴佳伟将成为这支中队的指导员——队伍精神的引领者和凝聚者。
“如何让百年虹口消防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摆在戴佳伟面前的课题厚重、深沉,宛如苏州河,在他心中汩汩奔流。

这栋建筑曾经是上海第一个消防队大楼,现在依然在发挥同样的作用,作为上海市消防总队虹口支队办公楼。

开源:让百年队史成为凝聚队伍精气神的不竭源泉

虹口消防中队有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
其前身虹口第二救火车队,组建于1866年8月,是全国现在尚在使用的、最早的城市消防队。据史料记载,当时,队内约有30名外籍队员和45名华籍队员,承担着上海整个中心城区的灭火任务。新中国成立后,队里又涌现出一个光荣团体:虹口中队尖子班,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顽强拼搏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创造了影响全国的“消防硬功夫”,也成为我国第一部消防题材电影《消防队员之歌》之原型。
然而,新世纪以来,当全上海的消防中队都在大踏步前进时,这支百年老队却似乎黯淡了。有些话灌进戴佳伟耳中,让他倍感焦心:“这么好的老中队怎么没有声音了呢?”——是啊,老中队里必然蕴藏着无尽的潜能和活力,该如何将其激发出来呢?这位年轻的指导员,感到肩上的担子重若千钧。
“历史是照见自我的一面镜子!”在重温虹口消防中队队史的过程中,戴佳伟的内心一次次地经历着震撼:在这座横跨三个世纪的古老建筑里,诞生了第一双城市之“眼”,那座高高的塔楼,就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不远万里而来的、新西兰籍老队长路易·艾黎,在中国最动荡的岁月,先投身消防事业、后投身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支队伍里,曾涌现过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年仅31岁的烈士许泽林,抱病在火场冲锋陷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许多上海消防总队老领导也是从这支队伍中走出的……看着中队的历史,一个个难以磨灭的感人瞬间和英雄故事,令戴佳伟热血沸腾,同时也让他深切地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那时起,他坚定了一个目标:要让百年老队焕发新光。
重修队史馆,是抵达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虹口中队原先有一个较小的、内容简单的队史馆。戴佳伟觉得这还不够,他要让全队官兵参与进来、共同将百年精神挖掘出来、传承下去。他的想法一提出,便在中队班子间达成共识,并取得了支队的认可。接下来的实际操作,无疑是一项大工程。
首当其冲的课题是选址。戴佳伟带人一遍遍踏勘、测算、造方案。没想到,第一个方案报上去,就被支队领导给否了。那个方案,是把队史馆建在瞭望塔里,随着塔身升高,将队史层层展示出来,参观者拾级而上、边走边看。领导说:“那岂不变成博物馆了?”面对第一次“挫折”,戴佳伟静下心来做了一番沉思。望着缓缓流淌的苏州河,他突然悟到:“上善若水,其原因之一就是水的姿态,水是向下的。而队史馆既然要给广大战士和群众看,也必须接地气。”于是,他将选址变更到办公楼1层,开辟一个独立区域,与办公和生活区通过一条走廊相连;这是一条“时光走廊”,一边连着历史、一边连着现在,历史与现在之间是相通的。方案,顺利通过!
接下来的课题还有更多,比如:老照片、老资料去哪找?为此,戴佳伟没少花心思:到博物馆、文化馆上门求教、查阅资料;走访那些了解虹口中队过往的老领导、老虹口人;联系从虹口中队走出的其他战友;寻找并联系退伍老兵……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把全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战士们一起出谋划策、参与“寻找”队史。天道酬勤,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被从尘封的历史中找出;同时被找出的还有老式铜头盔、油布灭火服、老式照相机、瞭望望远镜……甚至在虹口与杨浦交界处,还挖到一个老消防栓,经考证,这是一个制造于1929年的英式消防栓(后成为队史馆的镇馆之宝)。
在全队的共同努力下,新的队史馆终于建成了。
站在队史馆中,无声的照片和陈列物,似乎都在讲述着有关虹口消防的故事,表达着百年消防精神。站在馆中,不仅是戴佳伟,每一位中队官兵都感到由衷自豪,在一个个穿越历史的瞬间,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百年队史是他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他们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很多老战友也重回中队,他们在参观队史馆后,都感慨万千,参观中常有人指着某张老照片道:“这是我们!”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队伍的激情和活力昂扬了、凝聚力增强了。戴佳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他觉得还不够,他要让队史馆成为带队伍的抓手,从而把握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关于队史教育,他常抓不懈,凡是与队史有关的,他都格外留心。经过多次沟通和两年多筹备,2016年5月,全国首个“国际主义教育基地”落户虹口中队,以其百年历史为底蕴,传承老队长路易·艾黎的国际主义精神。2016年冬至日,戴佳伟又带领中队官兵去拜访了一位花甲老人,这位老人正是当年许泽林烈士抱病冲入火场、用生命救出的小男孩。当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时,依然历历在目,他潸然泪下道:“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消防队员给的,这份情我一辈子都报答不了!”这次拜访,给了官兵们深深的震撼,也让他们更坚定了:消防队员就是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以保障老百姓的安全为使命。有了这样的信念,在每一次直面火场的战斗中,官兵们都更加勇敢无畏。

上世纪 60 年代,上海掀起大练兵热潮,虹口中队的业务尖子班享誉全国。

静流:用行动和真情化作浸润人心的涓涓暖流

在戴佳伟的手机里,有一个“庞大”的通讯录,其中不仅有虹口中队的现役官兵,还有许多官兵家属和退伍老兵。别看戴佳伟年轻,但在队伍里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仅他带的兵遇到心结、碰到困难,乐意找他;就连许多官兵家属、退伍老兵,也乐意找他;有的官兵在退伍很多年后,依然和他保持着联系。
什么原因呢?应该就源于一个“服”字。这个“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服,二是心服。
最让广大官兵信服的,是戴佳伟的率先垂范。担任虹口中队副指导员、指导员的7年间,他和中队长几乎天天与官兵们战斗、生活在一起。他的家,距离中队只有半小时车程,纵然如此,他两个月才回一次家;即使后来与爱人结婚、有了“小家”,再后来女儿出生,他依然如此。
入伍10年来,他参加灭火救援任务5000余次,直面危难抢救出群众100余名。每一次带队投入救援战斗,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始终坚持一线指挥;灾情越危险、现场越复杂,他越要坚持到最后,直到亲眼看到险情解除、群众脱险,看到每一名战士都安全。“5·4”新港路民房坍塌抢险救援,他从凌晨5点熬到晚上11点,始终在第一线;“9·3”溧阳路居民火灾,是他第一个冲进房间救出昏迷群众;“11·19”411医院外科大楼改建火灾中,是他带领战士们顶着强大的辐射热近距离控制火势蔓延……
2015年9月9日,一条“不要怕,我会抱住你”的微博引爆网络,后被央视新闻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条微博背后的主人公,也是戴佳伟。那天,虹口区闵行路一老式砖木结构民宅突发火情,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一位老人在二楼惊慌失措地大声呼救。“木楼梯已被烧塌,房间里还有一名3岁儿童!”侦查小组紧急报告。人命关天,间不容发!戴佳伟作为指挥员立即部署作战方案,此后带领攻坚队员在水枪的掩护下从金属拉梯爬至2楼窗户,顶着浓烟和高温搜救老人、儿童。当他找到小阿力时,孩子把双手伸向他,大哭着说:“叔叔,我怕!”戴佳伟一把抱住小阿力,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的空气面罩戴在孩子脸上……最终,老人与孩子成功获救。
正是这一次次危难中的身先士卒、一回回与官兵们并肩的浴火奋战,坚定了官兵信心、提振了团队士气、塑造了队伍精神;戴佳伟也因此走进中队官兵心中,成为他们信服的指导员、爱戴的主心骨。
让大家心服的,是戴佳伟的用心。他的真心真情,如同苏州河的潺潺细流,浸润了官兵的心。作为一名年轻指导员,戴佳伟带队伍有自己的风格与新意,他将其总结为“自我主体教育”。何谓“自我主体教育”呢?就是让官兵自己学、自己想、自己悟。不是说他什么都不管了,他的角色更多是提供指导、途径和平台;他的管理是启发式、引导式的,而非填鸭式、强迫式的。
放手让官兵“自我教育”,并非戴佳伟不擅说。他曾代表消防总队夺得上海市公安局“非同凡XIANG”主题演说赛一等奖、“青春IN警”优秀团队评选第一名,代表上海市公安局获得上海市共青团“学习总书记讲话 做合格共青团员”演讲比赛一等奖……论个人功底,军校本科出身的戴佳伟站着能讲、坐下能写、随时能做思想工作。但他觉得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光靠自己讲不行,还必须充分调动官兵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我教育”,挖掘“自我潜能”、实现“自我提升”。用他的话阐释:“现在的兵是90后,要用适合90后的方法。”




图 1:戴佳伟在担任虹口中队副指导员、指导员的 7 年间,几乎天天与官兵们战斗、生活在一起。
图 2:戴佳伟认为消防队员就是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以保障老百姓的安全为使命。
图 3:入伍 10 年以来,戴佳伟参加灭火救援任务 5000 余次,直面危难抢救出群众 100 余名。
图 4:戴佳伟想让队史馆成为带队伍的抓手,从而把握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形成长效机制。
“自我主体教育”的途径之一,是挖掘官兵的特点,“对症开方”。中队里有一个“闷葫芦”,叫杨琦,不仅少言寡语,而且做事缺乏自信,戴佳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思索:“该如何帮助他?”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终于机会来了。有一次,位于辖区的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邀请戴佳伟以军民共建单位代表身份到馆内担任志愿讲解员。讲解的过程,感染了戴佳伟:原来讲解党史,是对入党初心最好的重温;群众的反馈,是鼓舞自己的最大动力。独木不成林。戴佳伟想:“如果更多的战士来讲,效果岂不更好?”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杨琦。当他交给杨琦这个“任务”时,杨琦还有些不情愿。戴佳伟也不多说,不动声色地一边陪他准备材料,一边传授他演讲技巧。在戴佳伟的鼓励下,杨琦的第一次“亮相”取得了成功,受到群众肯定。打那以后,杨琦似乎变了一个人:不仅主动要求担任讲解员,而且越来越自信、开朗,在火场救援中也更加英勇无畏。看到杨琦的转变,许多战士跃跃欲试:“指导员,也让我去当讲解员吧!”就这样,越来越多战士加入进来,虹口中队组建起“志愿党史解说队”。
消防官兵们讲解党史的过程,既是别开生面的自我教育,也是与群众的亲密互动;忠诚、爱民的正能量在队伍里悄然升腾。——戴佳伟最初的设想实现了,并且超过预期:如今,虹口中队“志愿党史解说队”成为虹口党建的“新品牌”,累计接待参观者17000余人、团队70余批,收到留言2500余条,被团市委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而当初的“闷葫芦”杨琦呢?也令人“刮目相看”,2016年12月,他荣获了由中共四大纪念馆颁发的“志愿服务成就奖”。
在把队史传承下去、把队伍潜能挖掘出来的目标实现后,戴佳伟又思考起另一个问题:如何将百年消防精神、传递出去,感染、教育更多人。自“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在中队挂牌后,他开始走访辖区学校、单位,倾听期待、汇总需求,经过半年筹备,“红门夏令营”应运而生:中队敞开大门,将老师、学生、企业员工、社区群众……请进来,让他们“零距离”感受官兵生活,观摩消防员的战斗过程,学习面对灾害该怎样自救、怎样配合营救。如今“红门夏令营”累计惠及3000余名师生、700多个家庭、4500余名群众,其中还包括不少国际友人。有一个5岁的小姑娘,参加过“红门夏令营”,一天深夜,她家中起火,正是她叫醒全家人、用湿毛巾堵住门缝,并冷静地拨打了119火警电话,全家因此脱险。
平安的理念,由戴佳伟心中流入官兵心田、又传递给越来越多群众。这份温暖反过来也感染、包围着全队官兵,让他们生活、战斗在虹口中队这个大家庭里,更加有活力、有动力、有激情;更加团结善战,从而来之能战、战之能胜。2017年度,虹口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被授予“车站式消防中队”称号。这支百年老队终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2017年8月,因为工作调动,戴佳伟走上了新的岗位:虹口支队政治处组干科科长。现在正是消防部队探索转制的关键期,广大干部、官兵的思想异常活跃,急需正向激励与引导,从而将思想统一到拥护改革、投身改革上来。戴佳伟的新岗位,任重而道远。对于入伍以来长期战斗在一线指导员岗位上的他而言,这无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戴佳伟告诉自己:作为一名政工干部,越到关键期,越要意志坚定,越是忙碌,越要守得住初心;他要矢志不渝地前行,一步一个脚印!
百年消防瞭望塔,矗立无言;在它身畔的苏州河,静静流淌,如岁月、如光阴,一路向前,它前方有一片辽阔的海。——苏州河,最终是要汇入大海的。

]]>
意气风发的烈火金刚记“申城消防卫士”杨长发 //www.846288.com/2018/09/11/%e6%84%8f%e6%b0%94%e9%a3%8e%e5%8f%91%e7%9a%84%e7%83%88%e7%81%ab%e9%87%91%e5%88%9a-%e8%ae%b0%e7%94%b3%e5%9f%8e%e6%b6%88%e9%98%b2%e5%8d%ab%e5%a3%ab%e6%9d%a8%e9%95%bf/ Tue, 11 Sep 2018 02:03:02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9029 杨绣丽/文

2017年春节前一个星期,上海某宾馆三楼窗口,正有一个女人正欲跳楼。只见一名消防战士从四楼吊绳索下到三楼,干净利落用绳索套住轻生女子,把女人救了下来。
此名消防战士名叫杨长发,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特勤班班长。中队接警后,杨长发带领战士迅速赶到现场,楼下已经围了一群人。他们来到三楼,发现宾馆窗户原本很小,不知这个女的怎么出去的。此时房间里一个男人正紧紧地伸手拉住窗外的女人,不让她跳下去,一个女孩子正在不停地嚎啕大哭。原来,他们一家三口到上海给女儿看病,住在宾馆里,晚上两人为女儿的病情争吵,结果发生此事。时近春节,如果这个女人跳楼成功,有可能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后果不堪设想。当杨长发终于将这个年轻的妈妈救下来时,她已经冻得浑身哆嗦甚至僵硬了……
有人说,有一种职业从来冰火交融,有一种职业守护寸土寸地,有一种职业直叫生死相依,这就是我们的消防兵。火一样的激情,永远血脉偾张;水一样的柔情,永远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当天穹被火焰映红的时刻,当浓烟直蹿上城市屋顶的时刻,当人们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瞬间……消防兵正在负重前行,去熄灭无情的火龙;穿越弥漫的烟雾,去救援无助者;他们背负着浓烈如血的使命,点燃无数的生的希望……这些来回穿越火海的身躯,这些黝黑而坚毅的脸庞,这些红门的勇士,这些蹈火的英雄!套用一句现今流行的话就是:厉害了,消防兵!
杨长发,广西大化人,2006年12入伍到车站中队,先后在2班和1班工作了几年,现任中队特勤班班长,上士警衔,特勤班负责跨区域救援及地震救援,属于消防中的特战精英。杨长发曾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嘉奖2次。先后荣获上海消防总队模范士官2次,优秀士官1次、优秀士兵1次,2018年被评为“申城消防卫士”,记二等功。

1.训练:令人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的“拼命三郎”

南浦大桥浦西引桥处,南车站路500号,几扇标志性的消防红色大门,悬挂着几块门牌,这就是上海消防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营区,它依偎在雄伟壮丽的南浦大桥旁,默默地守望着这个城市的美丽和繁华。远处,由烟囱改造而来的高耸的温度塔在瞭望尘世,也见证了南车站路500号这支光辉的消防中队不平凡的历程。
1989年夏天,为配合南浦大桥建设,中队搬到这里后,一代又一代车站中队官兵“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通过高强度甚至接近极限的训练方式,突破自我,激发了战士们奋进的潜力,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和坚持,练成了钢铁般的蹈火英雄,成为全国消防部队首个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的基层中队,成为一支有着“战场王牌”美誉,在护卫城市平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连队。
作为英模部队,车站中队卧虎藏龙,他们中有参加过巴塞罗那世界警察与消防员运动会的尖子选手,有全国消防大比武的冠军,有多次火场立功救人无数的老班长,可是一说起杨长发,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拼命三郎”。
杨长发告诉我,入伍十几年,军人的作息生物钟早已养成,就连休假时,也都会在6时醒来,这是部队起床号的时间。他说,登楼训练是最残酷的一个项目,要背着40米干线水带和20斤重的空气呼吸器,爬30层楼,身上五六十重的东西,一边走一边铺干线,一楼到30楼必须在105秒钟内攀登完成,有的战士登楼常常晕过去,感觉生不如死。而杨长发的拼劲,有时甚至让人害怕。曾任车站中队指导员的陈百安说,杨长发一到训练场就兴奋,拦都拦不住。为训练成绩提高一秒,他每个动作演练无数次,反复琢磨,有时候甚至晚上打着照明灯还要研究动作要领。
中队北侧雾晓大楼的居民们,大多数都认识这群小伙子。小朋友见到他们,常常会以充满敬意的眼神看着这群汗水淋漓的帅哥哥们,战士们从中会看见往日的目光——那种年少的向往。这些小朋友还不了解其中的艰辛,爬楼梯的时候,身上哪里磨破,血会跟着楼梯一路滴上去……
2009年车站命名十周年时拍过一个纪录片,登楼整个过程在外人看起来特别痛苦。“首先对时间上有要求,在登楼的过程中必须把能量都释放出来,登到一半,极限点出来的时候,两条腿真的是灌铅的感觉,只有体验过了才知道,登到楼顶上通常感觉生不如死,不管你采取怎么样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姿势,坐着、躺着、趴着,都会觉得浑身难受,气喘不过来,腿迈不起来,身板弱点、体能也差点的,经过这种强负荷的训练,心脏感觉都要从嘴里跳出来了。”
一般训练遇到下雨时,大家都知道要登楼了,这个比较伤身体,经常有战士静脉曲张,正常的血管是直的,因为训练,血管跟打结了一样,对男同志来说,还有一个精索静脉曲张,影响生育,也有的战士训练时当场昏过去。
杨长发说,以前压缩空气技术不成熟的时候,用氧气面具缓慢地释放氧气出来,戴着这个氧气面具进火场,正常情况下够用,呼吸一急促就不够用了,很危险。当时中队训练就是在平地上背着氧气面具长跑,跑着跑着,就有人昏过去了,还会因为缺氧产生幻觉,有的人原地踏步却觉得自己还在跑……
面对上海城市发展的飞速变化,消防职责使命的不断延伸,杨长发和他的战友们一起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归零心态,在血与火、生与死、苦与乐的严峻考验面前,一次次书写着精武强军、肝胆为民的辉煌篇章。

2.竞赛:坚持了十年的竞技比武“全能王”

2010年支队大比武,杨长发带领特勤班战士参赛,本来参赛选手都是双手各拎一个十几公斤的水带登楼,比赛一般都在28楼左右,时间很短,全副武装,背着很多装备,杨长发突然将一个水带衔在嘴里,腾出一只手来支撑,一是速度更快些,二是更稳些,他手脚并用,在大家瞠目结舌中夺得第一。从此,能不能衔着水带登楼成了官兵在上海消防比武场上夺标的“试金石”。
杨长发最感慨的就是大比武竞赛,竞赛有分组项目、个人项目、集体项目,一般只报个人项目,或者集体项目。通常,杨长发三个项目都参加,比赛连在一起,有时候准备时间都来不及,赛下来累得呕吐。
四号操比赛,有时候供水的时候激进一些,水袋一边出,水就冲到了脚底下,配合上慢一点的话,水就喷出来了,水袋根本无法联接。楼层一号操针对的是老式居民的火灾,分水放在冲锋塔下面,一组沿楼梯上去,一组用六米梯上去,还有一个挂钩梯上去。而建筑三号操是平地项目,从起点线到冲锋塔,沿楼梯铺设,出三把水枪。这个对技术动作的要求更高一些,有伸长啊,吊升啊,对分水的操作要求也比较高,水一会开一会关,相互之间配合的要求必须达到精准。这种比赛,车站中队还没开始比之前,别的中队不要想着名次。
比赛是一种状态,和训练不一样,有时候半天练十几次很正常,冲上去,电梯下来,再冲,再下来,再冲,就是这样子练的……而比赛一次就结束,来不得半点懈怠。但是长年训练的体能储备,使得杨长发在总队的比武竞赛中多次拿下第一名。翻开上海消防部队的大比武成绩册,杨长发的名字近十年来反复出现在奖牌榜,消防部队竞技传统项目“楼层一号操”、“9米拉梯与挂钩梯联用操”、“长距离供水操”……几乎所有项目都有他的身影,如果说消防部队也有全能型选手的话,那么他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坚持了十年的竞技比武“全能王”。
十层墙消以及20层登楼更是他的强项,连续多年拿下第一名。在2015年和2016年总队大练兵赛场上,年近30的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力,再次连续斩获“九米拉梯与挂钩梯联用操”、“楼层一号操”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3.伤痕:那变形的膝盖,好像一个外星人的

“杨长发到底有多拼?你可以先数一数他身上的伤痕。”
中队干部说,在杨长发身上,从肩关节、手腕、腰上、膝盖,直到脚踝,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伤痕,一道道记录着他在火场和训练场的拼劲。中队长知道他受过伤,不让他参加剧烈运动,可是一到比武场,杨长发就用一条条绷带缠着脚踝去摘金夺银。2014年的夏季大比武过后,战友们发现杨长发不对劲,路都不能走了,硬是把他拽到医院,拍了片子才发现脚踝已经骨裂。
长久练下来,杨长发膝盖都变成凹形的了。他让作者用手摸了一下,真的是变形。那种感觉很奇怪,好像不是在摸一个人的膝盖,而像一个外星人似的,感动中夹杂着一点疼惜。而杨长发说,这是小意思。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是过去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种精神已不再适合,或者说已经不再与时俱进了,这是片面地理解了车站精神的字面意义。国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虽然今天我们的国家正一步步走向富强,正走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征程上,但是这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永远是对国人的一种警醒和鞭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车站中队官兵这种“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精神,引领着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他们凭着“敢打硬拼、只争第一”的血性,囊括全国、全市练兵荣誉无数,他们聚焦城市高速发展孕育而生的消防难题,坚持危中施训、险中练兵,走出了一条实战化训练的新路子。
我想起看到的一个资料,有人采访了200位开国将军,他们的战伤累计400多处,平均每人2处以上,最多的一人有30多处伤痕。令人自豪的是,他们都是身体正面负伤,因为那些伤痕都来自于向前冲锋陷阱的时候!红门勇士的意义或许指的就是这个层面——中国军人虎虎生威的红色基因永远在这里传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铮铮铁骨,从来无愧于天,无怍于地!

4.出勤:“训练场的拼命就是为了灭火救援的争分夺秒”

曾经也有人不理解,问杨长发说,你们在训练场上计较几分几秒有什么意义?杨长发回答说:“训练上计较,才能在灭火和救援现场随时拉得出、打得赢。对消防员来说,拯救生命也就在分分秒秒之间。”
是的,一切训练都为备战。一次,进行高层建筑居民火灾扑救,高度100米左右,车站中队的战士徒手负重30多公斤,在35度的高温天气里,全身湿透。杨长发背了四份水器,有些装备拿不下,就用嘴巴咬着。任务完成后,因为体力严重透支,直接休克,直到救护车过来,准备紧急救治时,他才慢慢透过来气来。
2011年9月,上海地铁十号线豫园站至老西门站之间发生两车追尾事故。车站中队到场后发现事故地点在隧道深处,有大量人员被困,杨长发果断组织特勤班全员每人携带50多斤重的抢险救援设备徒步进入核心区域,撬开一个个封锁的地铁车门。他们用单杠梯、用伸缩梯,甚至用身体作为踏板,疏散出百余名被困群众。几趟下来,虽然身体极度疲惫、腰伤刺痛,杨长发和战友利索地背起受伤群众一个又一个地往外送,他这种忘我的精神感染了身边所有的战友。
2014年的一个夏日,打浦路隧道突发多车相撞事故。车站官兵冒着将近40℃的高温,携带数十件破拆工具,在交通堵塞环境下徒步奔跑4公里,成功救出5名群众。一名孕妇因为隧道闷热呼吸急促,眼看情况危急,杨长发和战友用担架急行2公里,终于把她交给现场医护人员,整个抢险过程仅用时15分钟。
入伍11年来,杨长发参加的灭火救援行动不下4000次,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200多人。
“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九院叫我们过去,有一个人被一根钢筋从嘴巴插到后背,然后我们几个人把他按住,一个人用无齿剧把钢筋剧掉。为了防止火花,用湿毛巾捂着他的肩膀,矿泉水倒在毛巾上……看着都觉得有点可怕吧?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杨长发说到这些时,表情很平静。有些人的勇敢,不是感觉不到恐惧,而是他们早已征服了内心的恐惧。这应该就是英雄应该具备的气质吧。

5.党员:“会讲故事的班长”

杨长发来自广西大化,家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在部队的这些年,他立功入党成家立业,对组织充满感恩之心。他常跟兄弟们说:是部队锻炼了他、培养了他。是车站中队给了他展现自己的平台,没有模范消防中队,就没有今天的他。他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为的是中队的荣誉,为的是不辜负组织的培养、群众的期望。
作为一名老党员,也是中队党支部委员,杨长发成为中队的学“习”讲解员。这不,《习近平讲故事》的书籍刚刚送到中队,他就认真地“啃”了起来。虽然,刚开始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时候,“一带一路”、“供给侧”、“去库存”等大量“专业热词”,对他来说都如同天书一般。可他告诉自己,习总书记讲的肯定是官兵要学习的重要知识,现在读不懂,并不意味着永远都读不懂,不能就这么轻易认输,要敢啃硬骨头!
后来,他主动向中队党支部请求,牵头成立学“习”小组,利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兵言兵语”来教中队战士学什么、怎么学,让官兵轻松地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时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消防铁军。
杨长发和他的战友都是了不起的消防兵,都是警营里的铁血男儿,他们永远在追求卓越!他们天生铁骨,壮志凌宵。他们使命在肩,激情燃烧。他们满腔血性,披沥今朝。他们赴汤蹈火,山水迢迢。一群烈血男儿,人人都是铁血的英雄……
“红红的警营,红红的车。红红的青春,红红的我。多少次训练场上,我们汗如雨落。多少回默默坚守啊,我们坦然执着。
牢记使命,奋勇拼搏。我们苦练本领,以苦为乐……”这是杨长发和车站中队的战友们最常唱起的一首歌。
歌的最后这样唱道:“为了父老乡亲安宁康乐,我们消防战士时刻准备着!”洁白的鸽子在城市上空无尽地盘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歌在地平线上面无尽地回荡……战歌声中,杨长发和车站中队的官兵以一种烈火金刚般的豪气,把打胜仗作为最高荣誉,凭着不惧生死、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时刻保持冲锋姿态,赴汤蹈火,一往无前,展开了他们无畏的浴火人生,不停谱写着一首首意气风发的青春诗篇。
 


作者简介:杨绣丽,本名杨秀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作家》杂志副主编、《上海诗人》副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普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有近十部作品出版。其中《彩虹经天》、《雪山的心跳》、《永不褪色》、《蹈火英雄》等分别获上海市重点创作项目和上海作协年度作品奖励。报告文学作品曾荣获第15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文学类奖,诗歌作品获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诗歌比赛一等奖。曾赴越南参加第二届亚太诗歌节,赴俄罗斯参加第二届中俄青年作家论坛。有作品被翻译成英语、俄语、维吾尔语发表或出版。

 
 

]]>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记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特勤支队彭浦中队副中队长林飞 //www.846288.com/2018/07/10/%e9%92%a2%e9%93%81%e6%98%af%e8%bf%99%e6%a0%b7%e7%82%bc%e6%88%90%e7%9a%84-%e8%ae%b0%e4%b8%8a%e6%b5%b7%e5%b8%82%e5%85%ac%e5%ae%89%e6%b6%88%e9%98%b2%e6%80%bb%e9%98%9f%e7%89%b9%e5%8b%a4%e6%94%af%e9%98%9f/ Tue, 10 Jul 2018 08:29:28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8634 徐明中/文

一、“烈火精钢”

一份薄薄的材料,简略地记载着一个消防战士的不平凡经历:林飞 男 中共党员 1982年5月生,2002年12月入伍。16年来,他扎根基层,锐意进取,精武强能,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多次获奖。先后被上海市消防总队评为“总队优秀共青团员”、“总队优秀共产党员”、“总队优秀基层指挥员”、“总队执勤岗位练兵能手”,被特勤支队评为“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岗位学习英雄标兵”……
看着满纸的火热字句和众多光彩夺目的荣誉称号,一个高大威猛的钢铁战士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十六年的时间不算短,7000余次的火场拼搏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是怎样的精神激励着林飞在烈火中百炼成钢?是怎样的信念促使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肩负着消防、防化、排爆等多种急难险重职能的特勤岗位?
怀着极大的敬意,我特意采访了林飞。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果然身材高大,器宇不凡,但他不是笔者心目中铁塔般的北方汉子,而是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的江南小生。一问,才知道是浙江丽水人。惊讶之余,我更为这个浙江小老乡感到自豪。
林飞是个爽直的人,言谈中虽然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却很自然地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朴实的语言里不时显现出一个消防战士砥砺前行,无坚不摧的钢铁性格,和斯文的外表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循着他的足迹,我走进了他那16年的峥嵘岁月,清晰地看到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人生历程……

二、 浴火熔炼

2002年12月,林飞应征入伍,成了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的一名新兵。他当兵的目的很明确,时至今日还深情地说:“从小就想当兵,因为当兵可以保护更多的人。”
从此,他进入了消防部队的革命大熔炉,拉开了百炼成钢的战斗序幕。
在入伍的新兵中,由于他身体素质好,综合成绩优秀,很快被光荣地选入特勤支队。但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大运动量的训练和一次次浴血奋战的生死考验。年轻的林飞不仅勇敢地接受了挑战,而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深深领悟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懂专业”的特勤精神。
在夏天的炎炎烈日下,林飞参加了穿重型防化服长跑的艰苦训练,艰苦的环境和大运动量的体能消耗使他面临着重重困难,不得不咬紧牙关和身体极限进行顽强的抗争。500米,1000米,1500米……汗水不停地滴落在靴子里,没过脚踝,淹过小腿,他依然凭借着惊人的毅力艰难前行,最后沉重地昏倒在跑道上……
经过紧急治疗,林飞很快地恢复了意识,第二天又义无反顾地继续投入紧张的训练。这次意外的昏倒并没有使他退却,反而对“特别能吃苦”加深了理解。从此,“吃得苦中苦,方为兵上兵!”就成了他受益终身的座右铭。
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和不懈的努力,林飞流下的辛勤汗水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在随后一年的大练兵中,他一人参加了总队五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2003年9月18日,沪东中华造船厂的“新南京号”船发生了重大火灾,林飞和他的战友们急赴现场抢险扑救,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浓烟弥漫的舱室、狭窄的通道、四壁灼热的高温、漆黑复杂的环境、船底五十吨随时可能爆燃的原油……宛如一个巨大的火药桶。为了尽快找到火灾的起火点,林飞和战友们一次次奋不顾身地冲进最危险的火场……烈火终于扑灭了,和林飞朝夕相处的战友陈华文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样壮烈的场景无疑对林飞产生了强烈的震动,使他更真切地认识到“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深刻内涵。
林飞深知,特勤支队是一支肩负特殊使命的特殊队伍,每个战士都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因此,他在执勤之余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各类知识和技术理论。不仅白天抽空学习,晚上熄灯后也不停息,学习室里总能看到他挑灯夜战的不倦身影。除此之外,他还先后参加了了公安部在福州武警指挥学院组织的排爆防化培训和公安部消防局在北京、河北消防基地举办的核生化侦检培训……刻苦的学习使他更加娴熟精确地掌握了各种防化知识,丰富的业务培训给予他更加广阔的天地,为了进一步拓展视野,他不畏艰难地上网查阅大量的外文资料,英语底子薄,就逐个地进行单词翻译,碰到疑难之处就和战友们一起探讨,最后硬把资料啃下来,并积极进行论证,在摸索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凭借多年学习研究的心得体会,他善于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创新编制了《洗消方舱展开操》、《旗语联络操》等十余项操作规程,并多次受邀参与编写《特勤业务资料汇编》、《防化讲义》等特勤业务的教学教案。不仅如此,他还主持改良研发了“F型堵漏夹具”,在一次氯气泄漏的事故中大显身手,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林飞的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来源于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充分体现了“特别懂专业的”特勤精神。由于成绩突出,表现优异,他于2007年6月被保送至昆明消防指挥学校进一步深造。

三、钢魂铁军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林飞的突出表现生动地体现了这个道理。2009年6月,在军校学习两年之后,他意气风发地回到特勤支队,担任了中队的负责干部。经过革命大熔炉的千锤百炼,这块好钢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淬火“刀尖”。
2012年8月15日,协和路发生了工棚倒塌事故。林飞带领中队官兵火速赶往事故现场,在缺少大型起吊设备的情况下,不畏艰险,硬是用无齿锯、撬棒、甚至人手破拆一块块沉重的水泥板,成功地救出了4名被困的群众。
2013年8月31日下午,宝山区一冷库发生了严重的液氨泄漏事故,现场雾气弥漫。危险至极。林飞率队赶到后,果断部署,快速行动,带领攻坚组深入内部展开搜救。在烈日高温的环境下,他反复来回四趟,换了两次钢瓶,连续救出了5名被困群众。当他准备再次返回现场时,随车的两名战士非拉着他要轮换上去,林飞一口拒绝了,“你们经验还不够,留在原地待命!我熟悉里面的情况,还是我去!”
在他身先士卒地带领下,被困的15名群众一个不少地安全脱险。
在震惊全国的“11·15教师公寓楼特大火灾”中,林飞带领着广大官兵舍生忘死地奋战在第一线,他的神勇表现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中坚作用。每当回忆起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林飞依然心潮难平,“到现场就感觉没有一处地方是安全的,楼内到处是火,楼外是不断坠落的空调架、钢管、碎玻璃。说不感到害怕是假的,但是我们肩上有责任,是灭火!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我们始终处于忘我的状态。”
每次出现火情,林飞总是带领着广大官兵舍生忘死地奋战在第一线,他的神勇表现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中坚作用。每当回忆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林飞依然心潮难平,说不感到害怕是假的,但是他们肩上有责任,是灭火!
林飞说的确是大实话。在这场空前惨烈的大火中,他和战士们始终不放弃任何一个营救生还者的希望。虽然体力严重透支,他们还是拼命地破拆一间间燃烧的房间,寻找一个个死角。带上11层的无齿锯机油用完了,就用撬棒、榔头进行人工破拆,实在没力气了,就跪在地上支撑着身体进行作业。钢制的防盗门被烈焰烤得通红,战士们戴着浸过水的手套发出“吱吱”的响声,他们依然紧紧地抓牢门框进行作业,没有人松一下手,都盼望着听到求救的呼喊,看到奇迹的出现……
限于篇幅,只能略举以上数例,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情怀,至今重温还是那么感人。林飞不仅在烈火的淬炼中迅速成长起来,还言传身教地带出了一支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技术一流的铁军。
多年来,林飞先后担任了新泾中队、金桥中队、彭浦中队的业务主管。虽然每个中队各有侧重,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但他干一行爱一行,照样干得非常出色。他带领的中队都是名列前茅的先进中队,赢得了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嘉奖和荣誉。新泾中队是专门负责地铁消防安全的队伍,他待的时间最长,获得的荣誉也最多。2012年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十八大安保先进单位”,2012年和2014年被上海市消防总队评为“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2013年被上海市消防总队评为“二星级铁军中队”,2014年被上海市消防总队评为“总队先进党支部”。此外,2012 、2013 、2014 连续三年被评为特勤支队的“先进中队”。
2015年,林飞调任金桥中队担任军事主管,负责高层专业队的建设。他将专业队的建设任务细化分割,循序渐进,步步推动。不但获得上级领导的好评,还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公安局先进党组织”、上海市消防总队的“先进中队”和“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等光荣称号。
2016年7月,林飞又被调入彭浦中队担任军事主管,负责防化专业队的建设。他认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曾经的防化班长,防化是他最熟悉的战场,所以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最好。经过不懈的的努力,短短的半年内就将彭浦中队带入了上海市消防总队的“先进中队”和“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的先进行列。2017年5月,国务院消防考核组来中队检查指导时,对中队的防化专业队伍建设水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有人问林飞,你把每支队伍都带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他总是谦虚地笑着说:“不管在哪里,团队的核心就是人。在中队,核心就是那些年轻的战士们,把他们带好了,队伍就成功一半了,剩下的一半就靠大家一起努力了。” 其实,“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一支队伍带得好坏和指挥官的精神意志、榜样作用大有关系。指挥官是队伍的灵魂,只有钢的魂才能打造出无坚不摧的铁军。事实上,林飞正是这么做的。救火现场,他带头冲在第一线,训练场上,他率先垂范刻苦锻炼,业务学习更是模范尖子,就是处理日常事务也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和中队官兵一起摸爬滚打,同甘共苦,遇到问题从不推诿,总是和大家促膝谈心,真情交流,及时解决战士们的实际困难和切身问题,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林飞视野开阔,爱心育人,善于发现战士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激发他们的战斗意志和工作热情,所以他的威信很高,深受大家的欢迎,所带的中队无不士气高昂,技术精良,作战勇猛,成为一个个响当当的战斗集体。
在林飞的悉心教育培养下,他所带的中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不仅保送了十多名战士去军校深造,还为支队的各中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主管,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消防事业发光发热。
林飞带领的中队都是名列前茅的先进中队,赢得了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嘉奖。
多年来,林飞先后担任了新泾中队、金桥中队、彭浦中队的业务主管。虽然每个中队各有侧重,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但他干一行爱一行,照样干得非常出色。

四、铁骨柔情

采访中,笔者曾好奇地问林飞:“你在部队整整干了16年了,天天和烈火、毒气、崩塌的房屋打交道,不感到危险吗?”
林飞坚定地回答:“当然知道危险,但我从小就有一个志向,‘当兵可以保护更多的人’,所以当兵后一直感到很自豪,觉得工作很有意义,一切危险都不怕了。”
谈及留队的动机,这个钢铁汉子的眼中露出了柔情的光芒,“我始终心怀感恩之情,这么多年来,组织培养了我,家人支持了我,战友们帮助了我……”说到动情处,他的眼睛湿润了。
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铁汉也是动情人”。林飞绝不会忘记这么多年的组织关爱和战友的情深。在新兵连,当他接到去特勤支队的通知,心生怯意的时候,是老班长语重心长的鼓励打消了他的顾虑,在抢险灭火的第一线,战友们舍生忘死的斗志深深感动了他,特别是陈华文烈士的壮烈牺牲让他看到了消防战士的铮铮铁骨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升华。长期以来,组织上关心他,信任他,让他去军校深造,让他担任中队的领导工作,给予他众多的嘉奖和荣誉……这些都使他铭记在心,终身难忘。“没有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林飞深情地说出了肺腑之言。
林飞的父母年事已高,目前依然住在浙江老家,他在上海建立了幸福的小家庭,妻子是一位知情达理的上海姑娘。他热爱消防事业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家庭的支持和理解是他不竭的动能和强大的后盾。
“我亏欠他们太多了……”林飞说到家庭不免有些动容,也许他又沉浸在那些难忘的回忆之中。作为一个消防特勤战士,他不知道什么叫国定节假日,妻子总笑他“那是你的‘国定战备日’。”
是的,春节了,一级战备。端午节了,二级战备。国庆节了,又是一级战备。还有数不清的重大会议的保卫,都是一级战备。整整十六个春秋,他没有一次回老家过年,始终坚守在特勤的岗位上。新年前夕,他照例会给二老打一个问候电话,“爸,妈,我过年不回来了,我会照顾好自己,你们也要多保重身体!”他不敢在电话里多说几句,生怕自己的眼泪止不住,引起父母的伤心。
林飞的父母是深明大义的好父母,长期以来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的工作,为了不让儿子分心,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有一年,林飞的母亲摔跤折了手骨,她就是不让家人告知林飞,怕影响他的工作。一个月后,林飞和姐姐通话时才知道这个消息,他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恨不得立刻赶去看望慈爱的母亲。
林飞的妻子是一名外企员工,过惯了朝九晚五的闲适生活。嫁给林飞后,从一个娇滴滴的上海姑娘升级成能頂一片天的军嫂。面对这样的现实,她没有埋怨,没有诉苦,只有对林飞的支持和满满的爱。
她说:“林飞不仅是我的SUPER HERO(超级英雄),也是所有人的SUPER HERO!”
当林飞向她表示亏欠之情时,她爽朗地笑笑,“反正你的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不亏啦!”
采访结束了,我和林飞握手告别,心里依然沉浸在他的火红岁月和澎湃的激情里。我终于知道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终于明白了一个优秀消防战士的非凡经历和高尚的情怀,由衷地为他鼓掌欢呼:林飞,好样的!

]]>
蹈火行者——记浦东消防支队世博大队周渡中队士官长章文锋 //www.846288.com/2018/06/11/%e8%b9%88%e7%81%ab%e8%a1%8c%e8%80%85-%e8%ae%b0%e6%b5%a6%e4%b8%9c%e6%b6%88%e9%98%b2%e6%94%af%e9%98%9f%e4%b8%96%e5%8d%9a%e5%a4%a7%e9%98%9f%e5%91%a8%e6%b8%a1%e4%b8%ad%e9%98%9f%e5%a3%ab/ Mon, 11 Jun 2018 07:26:24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8391 李 佳/文

天与地之间,仿佛只剩滚滚浓烟,吞噬了日色,江面上一片血染般的红,江水在汩汩热浪中煮沸,翻腾着喧出撕心裂肺的哀鸣。
“跟我上!我们的任务是:救出生者,找到火源!”
2016年8月,黄浦江面,一艘正在维修的韩国籍货轮发生火灾,面对这片火海,章文锋带领两个“攻坚小组”冲了进去。这是一艘装载着5000吨沥青的货轮,船体已完全被浓烟覆盖,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耳畔只有“呼呼”翻滚的热浪,水枪打出冰凉的水,只一霎就变得滚烫。
冲入火海那一刻,章文锋顾不得这些,舱内有人被困,早一刻找到,就多一分生还希望;沥青随时可能诱发更大火势,快一点寻找火源、灭火,才能减少更多损失。甲板像烤盘一样烫,舱内通道狭窄、布局错综复杂,四周全是火、是烟,此刻这艘船,是人间炼狱!章文锋带领战士们一刻不停地前行,蹈火前行,负重前行;不曾犹豫,亦不曾回头……
那一次,他们从火海中救出1名被困人员、疏散12名被困人员;大火被成功扑灭。作为一名平凡的消防战士,入伍17年来,章文锋累计参加各类灭火救援战斗12000余次;与如此危险程度高的大型火灾的遭遇,一年不下一二十次。

他用全身心拼出来的,是烈火中的每一次“值得”

每一次救援,都是水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
面对无情的火,凡人都会害怕,章文锋也是凡人。火海中,死神也曾不止一次与他擦肩:2003年9月,他参加“新南京号”的灭火救援战斗。也是同样的浓烟滚滚、热浪逼人,甲板上如果不喷水,胶鞋底20秒就能融化。突然,火海里一团热浪袭来,他无法呼吸、大脑一片空白,几乎失去了意识,如果不是老班长经验丰富、带他撤到安全位置,那一次他差一点出不来。在那场战斗中,他们有一位战友倒下,永远地离开了。
这样的生死离别,章文锋记在心底,一辈子。
直面火海的一刻,他不是没有恐惧;生死诀别的时候,也并非没有哀伤。但恐惧和哀伤过后,他将它们全转化为更强大的力量。训练场上,他比谁都刻苦。他对自己特别“狠”,每一项业务他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最快。还是新兵的时候,他身材瘦小,六米拉梯成了极大的考验,扛梯奔跑、摆梯、登梯,明明已经很努力,可成绩总徘徊在12秒左右。他不甘心,他要超越自己:别人轮流练一把梯子,他单独练一把;别人晚上休息,他夜夜加练;小腿上的皮磕破了结痂,结上痂又破,肩膀上的肉磨掉了一大块,血流了干、干了再流……不知有多少个这样的日夜,他的六米拉梯成绩一路提升到6秒多,成为全队最快的一个。不仅是六米拉梯,冲锋塔上喊得最响的是他,挂钩提甩最猛的是他,综合出水操跑在最前面的也是他……
这些成绩,是章文锋用全身心拼出来的,是他忍常人所不能博出来的。2005年,夏季大练兵,眼看到了关键时候,他的脚踝突然肿胀,为了不影响班组乃至中队成绩,他咬牙坚持,细心的中队干部察觉到他在训练间隙揉搓脚踝,“命令”他去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骨瘤。医生说:人体的细胞有个不断修复、更新的过程,受伤了就要休息,如果伤的地方又伤、一直来不及修复,细胞就会坏死。——骨瘤很可能是这么来的,他必须马上入院手术!“这个
时候退出,会影响全队成绩。”想到这些,他对医生说了谎,说自己先配药回家治疗。大练兵结束后,支队又组建集训队,之后他又带新兵班,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他也将手术时间一推再推,直到2006年4月医生下了“最后通牒”……手术期间,队里下发了提干考核通知,他的名字在里面,然而他却在病床上错过了提干的最佳机会。人生总难免有很多无奈,好在他始终走在最初的路上。
这些成绩,也不仅仅是一串串漂亮的数字,章文锋相信:它是自己与火搏斗获胜的把握,更是烈火中救出被困者们的希望。十七年了,在于烈火的搏斗中,他受伤无数:手骨折、腰间盘突出、膝盖积水……但每每听到火情,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依然是:把火扑灭,把人带出来!——在成为指挥员后,又加上一条:把兵带出来!每次救援战斗,他都如履薄冰,那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知道生命有多重、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每当他听到火灾中有人被困,他的心里比家属还急,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人救出来!”十七年了,作为一名消防老兵、全队年龄最大的战士,每次救火他总是“攻坚小组”的一员,每次第一个冲进火海的人也是他。十七年来,他累计救出被困人员110余名。——这,也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他心底最深处的“值得”!

他是最严格的教官,也是最亲切的兄长

“立正!”一声短促有力的口号响彻上海消防总队机关操场上空,总队机关全体干部整齐划一地听从指挥。那位敢对将军“发号施令”的教官,正是章文锋。
2017年6月,腾讯视频携李晨、鹿晗等明星录制《约吧大明星》节目,几番训练下来,“大明星”们叫苦不迭,休息时,节目组导演悄悄找到教官说:“能不能不这么严,他们快受不了啦!”那位“吓破”明星胆的“铁面”教官,也是章文锋。
在多年军旅生活磨练下,章文锋“兵”而优则“长”、成长为一位指挥员。他带兵的“严”,在整个上海消防总队是有名的。他带过各种各样的兵,有新兵、老兵、干部,甚至还有大学生、明星……无论带谁,他都是一样严格,他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仅高于达标水平,而且十几年如一日、不折不扣地坚持。比如,他有一条铁规:晚间出警,只要12点前归队,必须清洗车辆。说起来平常,其实真不容易,不光冲洗费力,冲洗后还要擦拭、晾晒水带,更有甚者,上海一到冬天,就冷进了骨头缝里,寻常人露出手来都嫌冷,更别提拿起冰凉的水带、迎着寒风擦车了,所以,一到冬天这条铁规简直成了大家的“噩梦”。纵然如此,他依然坚持;每次冲洗车辆,他总是第一个。在他心里,每一名士兵、每一辆消防车都代表着部队形象,甚至荣誉,而这也是他心底最珍视的。
有他在,领导放心;每到关键时刻,最先被想到的人里总有他。在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世博大队急需用人、向支队汇报,支队在全队“海选”后,决定调章文锋来,“他来,一个能顶三个”。让他来,不仅为补充战力、做出榜样,更为带队伍。能为世博会保驾护航的队伍,必须是一支尖兵;世博安保任务艰巨,不是尖兵,不足以担当。

在多年军旅生活的磨砺下,章文锋“兵”而优
则长、成长为一位指挥员,他带兵“严”,在
整个上海消防总队是有名的。

任务到底有多重?超乎常人想象。从世博会开幕,周渡中队即到世博园17号停车场驻守,总队每天早点名时间是7点,章文锋则带队6点钟到达,他习惯在早点名前对周边排摸一遍、布置好当天工作,只有这样,他喊出那声“到”时才安心。撤岗时间,是每晚10点。世博会开幕不久,新任务又来了:总队要组织大练兵,本来周渡中队身在世博安保最前线、可以不参加,但支队领导说,这样一支尖兵队伍不参加,可惜了。军人的荣誉感,顿时在全队士兵胸中沸腾,大家决心排除万难、参加大练兵。原本每晚只有5小时的睡眠,再次被缩短。撤岗后,大家草草吃一餐夜宵,便投入训练,每晚练到2、3点。连续作战的士兵们,极度疲惫,有人甚至累得在训练场上打起瞌睡。这些章文锋都看在眼里,他依然坚持高标准,但也抓住任何机会让大家休息。然而,作为指挥员,他自己必须保持十二分精神:早起集合,他第一个到;让大家做的动作,他率先做标准……也是血肉之躯,他不是不累,但他把他的累全部收起来,展现在士兵们面前的总是“精气神”。正是有他的带领和坚持,在当年的大练兵中,周渡中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全上海120多支中队中,总分名列第二。不仅如此,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创下火灾“零发生”记录,中队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
训练场上的章文锋,是最严格的指挥员;可是严归严,却没有人怨他。士兵身体稍有不适,最先发现、嘘寒问暖的人,是他;士兵生活遇到困惑,坐下来促膝谈心的人,是他;食堂里,加满一碗碗汤、亲手递到士兵手中的人,也是他;与大家摸爬滚打在一起、赴汤蹈火在一起的人,还是他。他说:“我带的兵,我不但视他们为战友,更是兄弟。”其实,在士兵们心里,何尝不把他当作最亲的兄长?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在士兵们心里打上印记,他们看着他、学着他,久而久之凝成一种独特的精神。支队把周渡中队的这种精神归纳为“四铁”:铁心向党,铁胆攻坚,铁血为民,铁肩担义。——说的是他的团队,也是他。连续10年,周渡中队被总队评为“先进中队”和“先进党支部”。2017年1月,他被光荣地任命为周渡中队士官长,也是上海消防总队的第一名士官长。
 
过往历历,宛然在目。
每当回想自己参军的十七年,抚着厚厚的几摞荣誉证书,章文锋总是难忘那一次。虽说是蹈火前行的勇士,但他也曾迷茫过、动摇过。在入伍的第八年,他产生了退伍念头,老队长听说后重重地给了他一巴掌,那是他军旅生涯中挨过的唯一一巴掌,那巴掌打在脸上热辣辣的,里面全是一名老兵对另一名老兵的深深怜惜和懂得,老队长说:“你这么多年受过的伤、流过的汗,全忘记了?现在要走,是不是懦夫?”说完,紧紧地抱住了他……
那之后,他打消了退伍的念头,从此不再迷茫。再难走的路,总要有人坚持,而他要在自己最初选择的路上走下去,如同一位行者,潜心前行,虔诚守护。如果可以,他愿自己的下一个十七年,依然在这里。

]]>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缅怀在火场中献身的英雄 //www.846288.com/2018/03/30/%e9%9d%92%e6%98%a5%ef%bc%8c%e6%98%af%e7%94%a8%e6%9d%a5%e5%a5%8b%e6%96%97%e7%9a%84-%e7%bc%85%e6%80%80%e5%9c%a8%e7%81%ab%e5%9c%ba%e4%b8%ad%e7%8c%ae%e8%ba%ab%e7%9a%84%e8%8b%b1%e9%9b%84/ Fri, 30 Mar 2018 09:00:23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8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勉励青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消防,可以说是这个平安时代最危险的事业了。灭火、救援,我们训练有素的消防员战士、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和意气风发的大学生为了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仅在用青春奋斗,更是在用生命奋斗!
值此清明节前夕,让我们听一听那些灭火英雄们的故事,缅怀他们的英勇壮举和牺牲精神,并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在救火!”——31岁消防员吴俊寰搜救中牺牲

1 月20 日10 时19 分,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镇西镇政府专职队接报警称,位于镇西镇中新村12 组民房发生火灾。接警后,专职消防队立即出动赶赴现场处置。他们到达现场时,火势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现场浓烟滚滚。
该大队凉风路中队特勤分队二班班长吴俊寰在处置一起农村居民房火灾,冲进火场搜救时,不幸被突然倒塌的墙体埋压,经送医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31 岁。
据吴俊寰生前的战友介绍,起火建筑为1 层3 间土砖混结构民房,约150 平方米,现场指挥员吴俊寰带领搜救组在组织搜救被困群众时,不幸被房屋土砖混合墙倒塌埋压至重伤,后经全力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妻子:新房再也等不到最爱的人

1 月22 日下午4 时,一个双眼红肿、面色惨白的女子来到威远县消防大队,她就是吴俊寰的妻子周芳芳。她噙着泪水,望着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牺牲当天,正是吴俊寰新房签约的日子,他留给妻子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在救火!”
“他从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都是用实际行动来表达的,我们的结婚证就是承诺。”周芳芳擦了擦眼泪,泪帘中,她似乎又看到丈夫吴俊寰站在门岗上对她微笑。
周芳芳是山东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威远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工作。7年前,吴俊寰陪同消防战士去看病,与周芳芳相识。据周芳芳回忆,她对吴俊寰的第一印象就是“善良、认真、有责任心”。
“作为医护人员和消防战士,我们两人的工作都很忙,我几乎是隔天就上一次夜班,他为了不让我那么累,自己总是担起家里所有的家务活,白天给儿子做饭,夜晚给儿子把尿,早上6 点就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还专门买了营养食谱,一有空就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回忆起丈夫生前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提及丈夫对自己的宠爱时,周芳芳的双手不停地颤抖。
“我们本来是打算等两人都有空时就去把新房子的首付合同给签了。他很憧憬搬进新家的生活,可是现在,那个新家却再也等不到他了。”

父亲:儿子一直是我的骄傲

吴俊寰的父亲吴平学已经是一名退休工人。苍白的脸,充满血丝的双眼,62 岁的他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不得不承受丧子之痛。
“俊寰从小就是一个朴实受人喜爱的好孩子,因为家里有两个堂哥都是军人,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当兵,高中时就想积极报名参军报效国家。2003 年,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当兵梦。”提起儿子,吴平学又悲痛又自豪。
吴俊寰是四川广元人,2003 年12 月入伍。15 年来,吴俊寰一直以自己是一名军人而自豪,从来没有因为训练苦、出勤多、工作累而后悔。通过在部队的艰苦训练和严格自律,吴俊寰当兵不到2 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吴俊寰参加灭火抢险救援上千次,因工作业绩突出、灭火救援表现英勇,多次被部队和驻地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曾经被网友投票选为“川南最美消防员”。其间,他还通过自学获得了大专文凭,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
“因为工作原因,俊寰很少回家,每次回家探亲也都是报喜不报忧。而每次回到家,一旦接到支队的通知和出勤任务,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就离家前往支队,都来不及和我们道一声别。”
说到这里,吴平学双手捂脸失声痛哭了起来。他说,儿子最后与自己一次见面已经是两年前。2016 年,吴俊寰爷爷去世,吴俊寰和父亲赶赴家中,安排好爷爷的后事后,一同坐车到中转站成都告别。谁知这一别竟是永远,这一面也是父子俩见的最后一面。“俊寰是个很可爱的孩子,他平凡朴实,他的牺牲彰显了平凡的伟大。”吴平学含泪道。

战友:不让英雄家人流泪之后再流泪

吴俊寰牺牲后,已退伍的何威很快知道了这一消息。“尽管退伍3 年多了,但我每年都会回威远看看兄弟。”
得知战友牺牲的消息,何威当天便赶到威远,要送战友最后一程。回忆起曾经和吴俊寰的点点滴滴,何威声音哽咽。2007 年1 月,他和吴俊寰相继来到威远消防中队,吴俊寰比他早3 天。“我到中队报到,还是他到门口来接的我。”
何威说,此后的训练中,当时作为班长的吴俊寰对他和战友们要求严苛,但生活中,吴俊寰又十分随和,他和战友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班长的温情。2014 年,何威退伍回到乐山。临行前,吴俊寰请他吃饭。“当时他请我喝羊肉汤,我便告诉他‘我在乐山等你,带你吃乐山麻辣烫’。”然而,直到吴俊寰牺牲了,何威也未等到战友的到来。“他在专职队太忙了,根本走不了。”如今,这个约定再也不能实现,何威遗憾地说:“兄弟,你失约了,我还欠你一顿麻辣烫啊……”
曾经的同乡战友牺牲,已回到广元的胡连才得知消息后,很快赶到威远。
“我比他先到威远,我是老兵时,他还是个新兵。”胡连才回忆起吴俊寰这个小兄弟,潸然泪下。“他来了一年多,我就退伍了,但我们建立起来的战友情很深厚,是多年的老朋友了。”
“他每次回广元探亲,都会和我们联系,一起聚聚,聊聊。”同样是同乡战友的李小平说,他俩同时入伍,也同时从新兵连分到特勤班。尽管自己2008 年退伍了,但至今10 年,每年吴俊寰回到广元,他们都会聚一聚。
如今吴俊寰牺牲了,留下了父母、妻子和2 岁半的儿子。战友们都表示,他们会照顾好吴俊寰的家人,不让英雄的家人流泪之后再流泪。如今,一个名为“2003 年战友群”的微信群建立起来,群里目前已有近20 人。战友们都说,会把吴俊寰的家人当自己家人对待,照顾好他的父母,把他的孩子养大。
迎火光出生入死,吴俊寰用年轻生命完成了最后一次“悲壮逆行”。
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有关规定,上级批准吴俊寰同志为烈士,并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1 月22 日,四川省公安厅为吴俊寰同志追记一等功。
1 月23 日,吴俊寰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四川威远县举行,万余民众泪别消防英雄。吴俊寰的骨灰在家人和战友的护送下,将被送往他的家乡四川广元。从殡仪馆到高速路口,还有很多普通人默默守候在路边,为英雄送上最后一程。

见义勇为——武汉学子杨高飞扑火牺牲

2 月25 日上午,当杨得富、郭元巧夫妇从汉口学院一行领导和老师手中接过“见义勇为学生楷模”的匾牌和儿子生前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时,两人泣不成声。
19 岁的杨高飞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牛泥村的一户农家。2017 年9 月,他考入汉口学院职业教育学院行政管理班(邮轮方向)就读大一。
在当地村民们心中,杨高飞一直是大家公认的“读书好榜样”。可惜今年春节突发的一场山火,让杨高飞年轻的生命从此画上了句号。

明知山有火 偏向火山行

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的巧家县,是云南地形最为复杂的县城之一,以山地为主,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8.9%,杨高飞的家就建在山脉的一个土坡上,海拔近3000 米,离着火点约1.5 公里的距离。
2 月15 日下午1 时40 分左右,杨高飞刚从县城领回办好的护照,骑摩托车回家,打算帮着母亲郭元巧一起准备年夜饭。突然听到村民、护林员曾仕平喊“救火”。杨高飞还没来得及进家门,骑着摩托就往着火点赶去,由于那段路坡度较高,杨高飞绕行后下了摩托,迅速抄近路奔向着火点,父亲杨得富和其他村民则从另外一条山路赶去,他压根不知道儿子第一个冲进火场。
曾仕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天现场过火面积大约三四亩,地势险峻、浓烟滚滚,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但他听到了浓烟中有人喊“救命”。待火势减小后,他们在山下40 多米处,看到一个黑乎乎的身体,只听见伤者呼喊:“我是杨高飞,打120,救我。”他这才意识到,刚刚被火困住的人是杨高飞。
“太惨了,人烧得面目全非。”曾仕平至今不敢回忆,杨得富一开始也不敢相信是儿子,听到他的声音后,一下子瘫软在地。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大家一起将杨高飞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
下午5 时多,在巧家县人民医院,医生给杨高飞简单处理后,建议马上送省城大医院抢救。 当晚11 时,昆明工人医院大夫检查后表示十分危险。次日(正月初一)11 时,经再次诊断,杨高飞全身烧伤面积达98%,器官已全部衰竭。回家半路上,杨高飞停止了呼吸。
曾仕平说,山火来势凶猛,若不及时控制火势,很可能会烧向附近的四五户人家,到时候人畜、房屋都会受损。这孩子率先冲进火场,延缓了火势蔓延,挽救了村民财产,却不幸牺牲,是全村人心目中的英雄。

家族20 年中第一个大学生

杨高飞一家属于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还有一个11 岁的弟弟,全家经济收入主要靠种红薯、玉米、烤烟以及杨得富当村民小组长和护林员的工资,一年不足2000 元。
杨高飞的叔叔杨得清已从昆明赶回老家,协助处理侄子善后。他说,侄子从小懂事、独立,高中起就勤工俭学,是他们家族200 多人中近20年来出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些年,哥嫂向亲戚朋友累计借了十多万元债务,供两个孩子读书。
今年1 月下旬,杨高飞放寒假还来昆明看他,叔侄俩吃了一顿饭,杨高飞讲了很多关于武汉、学校的见闻。
杨高飞说:“武汉很繁华,对大学生很优待,凭毕业证就能落户,我希望毕业后在武汉找份收入高的工作,帮家里还债。”没想到,这竟是叔侄两人的最后一面。
谈起杨高飞,高中三年的班主任李小扣称他是一名自律性强,对未来有打算的好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在体育训练中受伤后,休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又坚持去足球场上接受训练。到高三时,他在校外住宿,但自律性很高,晚上下自习后,为了增强自身体育技能,他自己又在租住的地方进行额外训练。最后的高考体育专业成绩也以高分通过。”李小扣回忆,高考过后填志愿那段时间,有一天下午,杨高飞喊报告走了进来,和她谈论自己对于高中三年的感悟,以及进入大学后的计划和打算,虽然只是一个高中生,但他是一个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有着清晰定位的学生。
班上有8 名同学进入二本大学,他是其中之一。“在高中,有次评助学金,本来他有机会评上,但他坚持将这个名额让给了比自家更贫困的同学。”
汉口学院副校长黄天戌、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罗爱国介绍,杨高飞很能吃苦。因为家庭贫困,学院每年给他3000 元的学费补助,并介绍适合他的勤工俭学岗位。几乎每个双休,他都在兼职送外卖。在校期间,杨高飞被推选为班长、学生会干部,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去年军训期间,又被评为优秀标兵。他平时热心快肠,积极帮助同学,虽身处寒门,从不怨天尤人,永远都挂一脸阳光的微笑。

他是乡亲们心目中的“救火英雄”

火灾当天,云南电视台记者姜荣波也赶到了救火现场,看到杨高飞,了解了他的事迹,也被他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
姜荣波在专访中写道:“生于巧家县蒙姑镇牛泥村,杨高飞想的不是锄头犁耙,他的梦想是做一个读书人,走出大山,改变家乡面貌。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愿望,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2017 年,杨高飞离开父母,离开了家乡,怀着满心的憧憬与新奇,走进汉口学院,成为牛泥村少有的大学生,他成绩优异、自立自强,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到周末,他就去外面做兼职,有的时候做家教,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是一个懂事的好学生。”
19 岁的青春年华,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人生的起点却变成终点。失火多日,远处的大石头上还清晰写着“护林防火,人人有责”的字样,这些宣传话语都是杨高飞生前亲手写下的,现在看着这些红色的大字就好像是他用鲜血写成的警示一般,那是一分责任,更是一份信念 。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乡亲们为他取了一个名号“救火英雄杨高飞”。
逆行救火的大学生,牵动着武汉爱心企业的心。中建三局昆明分公司工会主席、副总经理付贤和同事,驱车从昆明赶到昭通巧家县杨高飞家,慰问其家属。付贤说,他和同事看到了武汉大学生杨高飞的救火事迹后,很是佩服这个大学生,“他当时跑过去,完全可以在旁边呼救,也可以不参与救火,就不会发生这件事了,但他没有那样做”。
同时,杨高飞的同学们在网上相继得知了他救火遇难的消息,纷纷申请前往。目前,校方已派了部分教职工、学生干部前往,并在各院系班级QQ群、微信群,收集大家的祈福和慰问代为转达。25 日上午,校方在当地政府带领下,赶到杨高飞家中慰问,将5万元慰问金和匾牌送到了家属手中。
此外,巧家县委、县政府及县民政、县森林公安局等部门领导,已不断派人去杨家看望慰问,并送上慰问金。
同时,按相关程序,积极向有关部门为杨高飞自发救火行为申报“见义勇为”。目前,共青团湖北省委已追授杨高飞为“全省优秀共青团员”。

三入火场——三十岁士兵李道洲救援中牺牲

3 月3 日下午2 时,武汉市洪山区梨园街东湖花园小区二期,一户居民家中突发大火。30 岁的驻鄂空降兵某部士兵李道洲听说后,两次冲进屋内救出一对老夫妻。等他第三次冲进火海,试图救出老夫妻卧床在家患有脑瘫的女儿时,被滚滚浓烟吞噬,再也没能出来。直至次日凌晨3 时,搜救人员发现两人遗体,当时李道洲背着被困女子,鼻子里都是黑烟。

连救两人后再次冲入火场

3 日下午2 时许,休假中的驻鄂空降兵某部四级军士长李道洲回到武汉市东湖花园,看望在小区物业当会计的妻子王慧。李道洲刚坐下一会儿,王慧便冲进办公室大喊:“10 栋着火了,你们赶紧拿了灭火器去看看。”物业监控室录像显示:2 时08 分,李道洲提了个灭火器,从小区一期小跑向失火的二期。
小区水电工黄义浩说,他跟着李道洲和做绿化的汪师傅乘电梯来到五楼后,电梯门一开,一股浓烟便扑面而来,李道洲第一个冲出电梯间:“哪个房?”黄义浩指着左边说:“3 号房!”李道洲二话没说,直接冲向起火房间。
黄义浩和保安队长李威去五楼楼道拉完电闸,等他们回到起火房间门口时,李道洲已把房间内的万爹爹救了出来。
此时,爹爹说,老伴蒋婆婆还在里头,来不及换口气,李道洲又冲了进去。黄义浩也想冲进去帮忙,但烟雾太大,63 岁的他被一股气浪打了出来,眼睛都睁不开。几十秒后,李道洲又把婆婆救了出来。
当时爹爹抱着汪师傅的腿,不停地说:“救救我姑娘,我姑娘还在里面!”于是,李道洲让黄义浩、汪师傅把爹爹扶下楼,自己第三次冲了进去。

发现遗体时他仍背着被困女子

万爹爹和蒋婆婆有个51 岁的女儿,她从小患有脑瘫,行动不便,长年躺在床上。李道洲第三次冲入火场时,屋内浓烟弥漫,隔很近都看不见五指。他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让蒋婆婆帮忙照着屋内,自己往婆婆女儿所在的房间冲去。
蒋婆婆的女儿身体肥胖,李道洲用尽力气才将她抱起,屋内堆积的杂物太多,进出的通道很窄。
见李道洲还迟迟没有出来,黄义浩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我眼睁睁地看着小李冲进去,却没有看到他出来……”黄义浩直抹眼泪。
妻子王慧更是泪如雨下,情绪近乎崩溃。她焦急地望着五楼冒出来的火舌和黑烟,同事们紧紧地搀扶着她,几次将她劝至9 栋一处小房间休息,她总是忍不住跑出来,期盼有奇迹发生。“我就跟在他后面,但就是没看到他出来。”
王慧哭着说,现在她手里只有丈夫的手机,那是蒋婆婆从火场带出来的。
在现场, 武汉市公安消防支队119 作战指挥中心调集多个消防中队近百名消防官兵参战。然而,在事发房间里,堆满了屋主收集来的纸张、垫子、木头等各式废旧物品,大量易燃物品堆积,导致火势很难控制。
3 月4 日凌晨,李道洲的亲友都在楼下,焦急万分。但搜救人员两次探摸都没有找到李道洲和万爹爹的女儿。直到4 日凌晨2 时左右,烟雾基本散尽,十多名消防官兵再次进入现场进一步搜寻。凌晨3 时许,消防官兵扒开床垫等杂物后,发现了李道洲的遗体。当时,李道洲俯身趴在地上,背上背着万爹爹的女儿,鼻子都是黑烟。
据负责抬遗体的人员介绍,李道洲和女死者位于最里面的一间卧室,被发现时,李道洲背着女死者。两人并无明显被烧痕迹,初步判断是吸入有毒气体死亡。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得知李道洲牺牲的消息后,战友们悲痛万分,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悼念:“大哥,你是我们的英雄!”“英雄,一路走好!”“敬佩你的无畏,走好!”
“当兵的真了不起!”东湖花园小区居民陶先生说,3 日下午失火后,他一直在门口守到凌晨,听说有个军人不顾个人安危救人,迟迟没有消息,他心里很难受,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需要的。
在2012 年从开封驻地调入黄陂驻地时填写的一份知兵档案上,李道洲在参军目的上写着:“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挺起胸膛站排头”,谈及个人理想追求,他希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7 年12 月,参军13 年的李道洲达到退伍条件,可以提出退伍,部队上其实也能理解,他有老人和两个孩子,家也在武汉,但考虑他是技术能手,业务素质过硬,出于工作需要,连队执意挽留。李道洲跟连长程栋说:“只要我在连队,就全力搞好工作!”
今年春节期间,李道洲的母亲骨折了,他本来想提出休假照顾母亲,得知部队休假名额快满了,他让姐姐照顾母亲,决定推迟到近日休假。不想,假期才刚开始,他就壮烈牺牲,再也无法给母亲做饭,也无法陪伴5 岁的儿子和9 个多月的小女儿了。

(栏目编辑:董晓白。本文图片来自资料库,请原作者与本刊联系以领取稿酬。)
]]>
儿子回来了——英雄消防员母亲尝试4次人工受孕产下龙凤胎 //www.846288.com/2018/02/26/%e5%84%bf%e5%ad%90%e5%9b%9e%e6%9d%a5%e4%ba%86-%e8%8b%b1%e9%9b%84%e6%b6%88%e9%98%b2%e5%91%98%e6%af%8d%e4%ba%b2%e5%b0%9d%e8%af%954-%e6%ac%a1%e4%ba%ba%e5%b7%a5%e5%8f%97%e5%ad%95%e4%ba%a7/ Mon, 26 Feb 2018 06:16:39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7701 董晓白/ 编辑

“哇!哇!”一对双生子此起彼伏的啼哭声响彻了中南医院产科手术室。一个孩子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母亲10个月的孕育,意味着家人10 个月的关爱。而在48 岁妈妈方志英看来,这声啼哭意味着自己的“儿子”回来了,夫妻俩终于有了“念想”。
2017 年12 月14 日上午9 时35 分,护士抱着一对龙凤胎亲着方志英的脸颊。尽管受麻醉影响的她无法动弹,但是眼角立即流出了泪水。继2015 年的“那一天”后,这是她最放松最开心的一刻。
方志英是一位英雄母亲,2015 年8 月12 日,她的24岁独子庞题在天津大爆炸中壮烈牺牲。

“儿子从不让我们操心”

1991 年出生的庞题,来自湖北随州,是家中独子。据报道,庞题原本打算2015 年上半年休假回家,和相恋已久的女友订婚,可是刚到家,他又放心不下部队里的新兵事宜提前归队,并和女友约定,11 月份退伍回来后订婚。但这次短暂的休假,竟成了他和家人、女友最后的见面。
2015 年8 月12 日,是庞方国夫妻俩生活中不愿意提及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天津港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化品堆垛起火,随即发生爆炸。24 岁的庞题,当时是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保税支队天保大道中队战斗二班班长。现场火势很大,因为一位班长请假,原本刚做完手术、不值班的庞题,主动请命出战,在爆炸中失联。
听闻发生爆炸的消息,庞方国、方志英夫妇慌忙从湖北老家赶到天津。2015 年8 月16 日凌晨,失联80 个小时后,24 岁的庞题被确认牺牲。
提起儿子,庞方国表示,2010 年入伍的庞题非常优秀,两年不到就入了党。当兵一直是儿子从小的心愿,他越干越好,也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我在外面打工,很少在家里。每个星期六,他就跟他妈妈通电话,但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他也从来不让我们操心,平时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让我们负担他的生活,他总说‘以后有他’,让我不要再出去打工了。”
中年丧子,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打击是沉重的,给夫妻俩留下的惦念更是长久的。方志英身体不好,得知儿子牺牲后一时间接受不了,在天津住了5 次院,回家又住了3次院。为了避免妻子“睹物思人”,庞方国悄悄删掉了妻子手机上留存的儿子的照片,收拾好儿子生前的衣物,不让妻子看见。“活了大半辈子,就这么一个儿子,走了,心里难过……”

“我不能放弃,放弃了就没希望了”

就在方志英一蹶不振的时候,夫妇俩得知儿子战友父母通过试管婴儿又要了一个孩子,这让方志英重新燃起了希望,她对丈夫说:“我们两个人,走在外面感觉很孤单,别人都有孩子……我们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如再要一个孩子吧。”虽然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抱孙子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一般,但是眼看着妻子一天天不吃不喝,庞方国经不住妻子的一再恳求,同意了。
然而,46 岁怀孕,这对于身体健康的产妇来说都是高龄、高危的,何况是对于一个病人。早在2007 年腊月,刚梳头准备上班的方志英突然晕倒在地,经检查,方志英患上了脑梗塞,虽然后来醒了过来,但从此半边身子都没有了知觉,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做成这个试管婴儿,2015 年年底,夫妇俩从湖北随州老家来到了武汉中南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半的“求子之路”。
2016 年4 月,47 岁的方志英第一次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做试管婴儿。做试管的过程特别痛苦,方志英的臀部和腿都是肿的,扎了无数针。一些比他们还年轻的夫妻都受不了这罪,放弃了。方志英咬牙坚持着,可是,第一3 个月后,夫妻俩再次来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做第二次尝试,但依旧没有成功。
2017 年大年初五,庞方国又陪妻子来到武汉,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继续尝试。“我不能放弃,放弃了就没希望了”,方志英满怀期盼。
2017 年5 月13 日,在经历第四次努力后,情况有了转机。“14 天后,我们查出怀上了。但激动之余,又很担忧,怕怀孕期间再有什么差池,受不住这个打击。”庞方国说,有脑梗史的妻子从2015 年12 月底准备要孩子起,每天都必须注射预防血栓的药,直到剖腹产手术当天才停下来。
2017 年12 月14 日上午8 时,方志英被推进中南医院产房手术室。产科主任李家福教授为了让方志英放松,温和地对她说:“你知道我们做过最大的剖腹产妈妈多大吗?
54 岁!你还年轻,不要紧。”实际上,方志英高龄分娩,有过脑梗史,加上又是双胎,很容易出现心衰、大出血等手术并发症。为了确保大人小孩平安,李家福教授特意和各个科室研究了两天的方案。“她是英雄的母亲,我们会竭尽全力的。”
当日9 时29 分,李家福教授取出双胎的儿子,9 时31分,双胎的女儿也顺利取出,两个孩子的体重都是2190 克,等候在产房外的庞方国内心的石头总算沉下了。“我们决定,儿子叫庞清晖,女儿叫庞思琦。孩子的小名叫思思和念念,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大哥,以大哥为榜样。”

“只希望孩子们健健康康的”


看到新闻后,网友们纷纷为这个家庭送来了祝福。“一杯柠檬水”说:“烈士可以安息了,英雄的父母不会孤单。”“尉喃seven_eleven”说:“是牺牲的将士在天堂派来的福星宝贝,平平安安!”“万物都盲从”则认为孩子的诞生应验了那句“会有天使替我来守护你们”。天佑善人,双生子是上天对这对夫妇的感谢。
然而,对于庞方国一家来说,考验并没有结束。妻子的身体条件太差了,久病缠身的她剖腹产生下孩子以后,虽然度过了危险期,但是一直没有恢复好。2017 年12 月15 日,方志英从重症监护室出来,转到普通病房继续观察。
孩子们的身体情况还可以,但是都需要在保温箱里度过一段时间,直到2018 年1 月14 日,方志英才看到了这对可爱的龙凤胎。
经历成功生育的快乐后,庞方国夫妇又陷入了烦恼。原来,家境本不富裕的他们为了这次怀孕生子,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30 多万元,不但花光了积蓄,还找亲朋好友借了不少钱。庞方国说,这些钱等到回家后,自己再出去打工赚钱还上。在庞题牺牲后,庞方国夫妇曾领到过一笔抚恤金,但庞方国态度坚决地表示,这笔钱自己和妻子就算再难也不会动一分。“我和妻子商量好了,这些钱留给这两个孩子,他们今后上学、工作、结婚都要花钱。我们要多为他们考虑。”
方志英2007 年生病之后,不能工作。家里的开销一直靠庞方国一个人在工地打零工维系。工期长的时候一个月能拿3000 多块钱,工期短的时候,就2000 多块钱工资。
所以现在两个孩子出生了,负担着实不轻。
“说实话,本身是想要一个孩子的,觉得养一个孩子是个寄托,但没有想到现在成了两个。最大的担心就是怕两个孩子会受苦,怕别人有的他们没有。毕竟等他们20 多岁成人了,我们就70 多岁了,只要能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庞方国表示,自己和妻子年纪大了,能力有限,说不好有一天就突然走了。“现在我们就想着珍惜当下,好好地爱这两个孩子,教会他们做人,热爱这个世界,为社会做出贡献。”

扩展阅读:消防员母亲再孕——家远走了,家成来了

在天津大爆炸事故中,刘云爱永远失去了她的消防战士儿子蔡家远。对于刘云爱来说,只有选择再次生育,才是她转移痛苦的唯一方式。通过试管婴儿手术,刘云爱再一次当了妈妈。
2016 年8 月1 日,刘云爱通过剖腹产成功在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诞下一名男婴,完成了为爱找回“儿子”的心愿。据了解,原本预产期为8 月9 日的刘云爱,特意选择了8 月1 日作为孩子的出生日。这个日子对于她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怀孕期间,刘云爱仍然常常梦到儿子。有时,儿子还是入伍前的模样,周围都是欢送的人群。“他说:‘妈妈,我想你。’我说:‘那你为什么要丢下我,不走好不好?’可是儿子一指地面,说‘那还有坏人,我要去了’。说着,他就钻进地底不见了。”刘云爱说,有时,梦里的儿子还是小时候的模样,她摸床上发现是湿的,就问丈夫,儿子尿床了?丈夫说,那拿火来烤吧。她挣扎着起身,一摸,儿子不见了,是自己的泪水沾湿了枕头。
儿子牺牲后,丈夫曾想把儿子的骨灰带一部分回家。刘云爱说:“他一个人,你把他分成几瓣啊?放在天津好,和他的战友们在一起。”刘云爱总觉得是名字没起好,“家远”“家远”,离家越来越远,她寻思着,这一次,再也不让孩子走远了。“男孩女孩,都可以叫蔡家成,这次终于成了。”

]]>
徐亚丽:消防兵背后的白衣天使 //www.846288.com/2017/12/20/%e5%be%90%e4%ba%9a%e4%b8%bd%ef%bc%9a%e6%b6%88%e9%98%b2%e5%85%b5%e8%83%8c%e5%90%8e%e7%9a%84%e7%99%bd%e8%a1%a3%e5%a4%a9%e4%bd%bf/ Wed, 20 Dec 2017 08:06:06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7181 张 强/ 文图

如果说军人是利剑,军人的妻子则是剑鞘。多年来,她全身心支持丈夫在部队建功立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家人,感谢同事,感恩社会,默默奉献,播撒爱心,在家庭和事业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充分展现了一名当代军嫂的光辉形象。

徐亚丽,女,1987 年出生,河南漯河人,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特勤支队金桥中队中队长焦晓阳妻子。丈夫焦晓阳在部队安心工作,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荣立三等功2 次,被评为总队“优秀共产党员”。

无怨无悔,支持丈夫的“铁杆粉”

消防军嫂,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不隶属军队,却是丈夫最坚强的后盾;她们不冲锋陷阵,却在丈夫履行对祖国和人民的铮铮誓言时,只身扛起家庭的责任。
“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军嫂徐亚丽总是这样说。
从相识到结婚的一年多里,总共就只有两次像样的约会,身边的好朋友们并不理解她的选择,大家都劝徐亚丽:“嫁给军人肯定要吃苦,你要有思想准备。”母亲也说:“自己要考虑清楚,今后后悔就来不及了。”她却说:“军人诚实可靠,让人感到踏实,嫁给军人我不后悔,再苦再累我也心甘。”
他们突破重重困难,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

然而,哪怕是在甜蜜的恋爱期,她们也无法像正常的情侣那样花前月下。由于中队事务繁忙,焦晓阳的休假一拖再拖。
无奈徐亚丽主动来到中队找焦晓阳,然而一个接一个的警铃,让徐亚丽都没机会说上几句话,只能一次次地向火速赶赴现场的焦晓阳嘱咐注意安全。
婚后刚开始的几年,为了支持丈夫安心部队服役,她毅然辞去了自己在老家的护士工作,主动承担起双方家庭的全部压力。不管焦晓阳在什么工作岗位,工作中遇到什么挫折,她始终给予默默的支持和积极的鼓励,从不拖丈夫的后腿。
作为一名“军嫂”,人前她被赋予了光鲜亮丽的名字,但是这两个字包含着多少孤寂与辛酸,恐怕也只有“军嫂”本人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由于军人职业工作性质的关系,丈夫不能总在她身边,这样一来,家里的大事小情,里里外外全都落到她一个人肩上。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勇挑家庭重担,既要照顾孩子,又要照顾老人,有的时候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可她没有丝毫怨言,她孝敬老人,爱护孩子,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相处得和谐融洽。
两人双亲的家庭相隔300 公里,她常年奔波于两地,代焦晓阳尽到一个为人子女的孝道。在她手边的抽屉里,来回的火车票早已是厚厚的一沓。
公公婆婆都是一辈子省吃俭用,不愿意随便花儿子儿媳的钱。每当徐亚丽提出要带他们出去散散心时,公公婆婆总是左不情愿,右不情愿。无奈之下,徐亚丽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每到“三八”妇女节或一些重要节庆时,徐亚丽就事先到旅行社交了钱,再跟公公婆婆说单位组织外出旅游,家属可以免费参加,她用这样的方式,让公公婆婆答应出去旅游开眼界,默默地替不在父母身边的丈夫尽份孝心。

勇挑重担,分忧解难的“贤内助”

2013 年7 月,两人沉浸在即将做父母的喜悦当中,恰逢遇上“救援协作”上合组织联合救灾演练。为了不耽误演练训练任务,丈夫简单安顿完后,便匆匆赶回了中队,留给她的只有那间空荡荡的房间,和一人独自面对的孕期生活。她流下了心酸的眼泪,支持和鼓励丈夫要认真完成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
每当看到别人的妻子在怀孕时有丈夫在身边嘘寒问暖、端水送饭时,她心里总是酸酸的。没有丈夫的陪伴,自己只能孤独一人,拖着笨重的身体买菜、做饭、洗衣服,每次当别人问她“自己做饭啊?”,她都很坚强地笑着答应。因为她知道:嫁给了消防军人,注定是交给火去锤炼;嫁给了消防军人,注定是交给风去擦拭;嫁给了消防军人,注定是要独自嚼碎怯懦,嚼碎寂寞,咽下悲观。
但她毕竟是个柔弱的女子,她多希望丈夫能够多回来陪陪。而此时的丈夫,正在热火朝天地战斗,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最多一天出警可以达到12 次!都说消防军人是和平时期最可爱的人,因为火场如战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他们的神圣职责!尽管自己很需要丈夫的关心照顾,她还是安慰他:“警铃就是命令,我很好,不用过多挂念。”
为了弥补对妻子和孩子的亏欠,2016 年4 月,焦晓阳计划带着一家人去北京旅游。然而休假仅仅不到三天,焦晓阳就接到上级通知,东盟城市应急救援研讨班实战演练筹备工作要开始了,焦晓阳被任命为演练导调组成员,许多任务还在等着他。军令如山,不得已焦晓阳只能提前结束休假。面对丈夫的满脸愧疚,徐亚丽笑着安慰:“没关系,工作要紧,家中的事你就不用操心了,我会照顾好我自己。”

自强不息,实至名归的“半个兵”

有人问他,嫁给一个军人,不觉得生活有压力,很艰辛吗?
她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有压力,没有压力怎么才能把我的那一半军功章拿回来?”
看似俏皮的话语,其实并不容易,可是她从来没有后悔,从来都没有任何抱怨。除了照顾好家庭,她也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自强不息是她永远不变的追求。如今,她就职于上海消防总队医院,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有一次在急诊室值班,一名输液病人突然昏倒,呼吸、心跳骤停。在呼叫医生的同时,徐亚丽没有慌张,立即换掉输液瓶,吸氧,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在医生和她的努力施救下,病人终于获救。她工作业绩突出,得到了领导、
同事较高的认可,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个人,她也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一名护士长。
“我拥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与爱,但也承担着比普通家庭更多的离和苦,可这些我早已习惯。”作为一名军嫂,她把对丈夫的爱延伸到了整个军营、整片蓝天。正是这种爱,撑起了整个家,让焦晓阳更加安心工作,并逐步走上部队管理岗位。这些年,徐亚丽不光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对部队其他战士也像亲人一般。
战士的妻子在妊娠期间突遇危险,她在医院悉心陪伴就诊,直到转危为安;为解决战士个人问题,她当起了热心红娘,希望这些从军在外的孩子们尽早有个家;有的战士伤病时,她会发挥自己特长,双休日来队里帮忙照顾;在组织允许的情况下,徐亚丽还会在过年过节去部队帮厨,为战士们包饺子,成为大家的“知心姐姐”。
结婚数年,初心不改,作为军嫂,无怨无悔。岁月流长中,徐亚丽不求回报,任劳任怨,倾尽所有不止为了保卫小家的幸福,更为了身处前线的丈夫能安心坚守岗位保卫千万家。
这正是应了那句话,一个军嫂半个兵。

]]>
周祥的三原色 //www.846288.com/2017/07/13/%e5%91%a8%e7%a5%a5%e7%9a%84%e4%b8%89%e5%8e%9f%e8%89%b2/ Thu, 13 Jul 2017 08:24:19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6316

周祥,男,汉族,江苏盱眙人,1983 年1 月出生,2002 年12 月入伍,中共党员,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黄浦支队上海市公安消防车站中队中队长,武警上尉警衔,荣立个人一等功1 次、三等功3 次,先后获得公安部消防局“优秀中队指挥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黄浦区“十大优秀青年”“黄浦区好民警”,总队“优秀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指挥员”等荣誉,2017 年5 月19 日被公安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缪国庆/ 文 李 福 陈祥康/ 图

只要来到消防车站中队,凡凡一定会为他带来一幅画,画面上或是准备出警的消防车,或是背负着消防装备的消防兵,或是消防兵正在灭火的“火场”,此时的凡凡总会指着画面上的一个消防兵告诉周祥:“这是爸爸。”然后,咯咯地笑出一串银铃来。
凡凡是女儿的小名,还在读幼儿园小班。女儿喜欢画画,这是周祥早在她两岁时就发现的。那天,他难得回去浦东的家,女儿照例又“黏”上了他,这次是要他看她画画。大概是他不在家的时候,老婆要做家务,生怕女儿烦,随手就给了她纸、给了她笔,由她去天马行空地乱涂乱画。不过,说实在话,女儿还真有才华,把她见过的东西画得像模像样,太阳啦、月亮啦、花啦、树啦,还有像岁月一样流淌着的河流……他的眼睛因此潮湿了,他的思维与热血就在咫尺之间波翻浪涌了。
随后,他就去为女儿买了两盒十二色的彩笔,他要给女儿一个彩色的世界。
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不不,他说,女儿是他今世的小情人。
这不,自从有了彩笔之后,她就不再画花花草草,而是画起消防来,把她见过的与消防相关的所有一切都记在了心上、画在了纸上,而更让他惊诧不已的是,在十二色的彩笔中,女儿用得最多的是红、绿、蓝三原色。在女儿,或许是随性随意的,而对他来说,这三原色却与他的消防经历息息相关,始终牵连着他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挚爱与感谢……
呵,三原色——

1

消防门是红门,消防车是红车,消防兵面对的火场也是通红的。“每一场激烈的火场战斗,他赴汤蹈火、冲锋陷阵;每一次抢险救援,他挺身而出、不畏牺牲;每一个重大灾害事故现场,战友们最先看到的是他,他始终坚守在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这是曾经与周祥朝夕相处的一拨一拨战友对他的评价。入伍16 年来,周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灭火、救援战斗五千余次,救出群众三百余人。
“也怕过,谁能没有第一次的经历呢?”在周祥的记忆里,最初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灭火战斗是在一家木业加工厂里:那天下午,接到火警,刚刚当上消防兵的周祥随着消防车赶赴现场,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熊熊燃烧的火海。他有点懵,不,是有点怕。这家木业加工厂做的是出口家具,仓库里有的是木材,有的是涂料,有的是易燃物品,遇火猛烈燃烧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可是,人又怎么能够冲进这烈火之中而不葬身于一片火海呢?他的手心里有汗。事实上,火情紧急,根本不容他有丝毫犹豫,现场指挥员的命令立刻就下达了,随即,一位老兵带着他出一支水枪,在后面水枪的掩护下,迅速冲进火海去设置阵地,以阻断火势的蔓延……这场大火直到第二天凌晨才被扑灭,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了,不,现场指挥员命令继续搜索,打击残火,以免复燃,于是,在稍稍休整之后,他再度进入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火灾现场。这时候的他,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了,当那个老兵事后告诉他,厂房当时的钢结构早就烧得变了形,说坍塌就会坍塌,他也没有感到一丝后怕,心里反而有了一种烈火金刚般的豪气。
此后,他就再没有在火灾面前犹豫过,即使在他考上军校即将离开中队的前一天,他已经不必出警,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扑向了火场。那是他入伍后的第四个年头,因为出台了“班长骨干班”政策,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昆明消防指挥学院。就在他打点行装准备转道济南前去昆明报到的前一天下午,一家化工厂发生爆炸的消息轰然传来。一批又一批消防兵被调往现场,就在特勤中队最后一辆消防车出警的时候,他已经穿戴好了全副消防装备,随车赶赴了一线。爆炸现场已经是一片废墟,灼热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问题是必须尽快找到在爆炸事故中失踪的三个人。他和他的战友在划定的区域内开扒废墟、寻找生机。时值8 月,正是酷暑季节,既要防止化工物品再度爆炸,又要抓紧时间在一片狼藉而又烫人的废墟堆里扒人,无疑是一场危急险重的战斗。
第一个失踪者是在夜深时分才扒到的,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一个油桶,直到触摸到还有弹性的皮肤,这才确定是一个人……他和他的战友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回到中队的,一天一夜的参战,让所有的消防战士都疲惫不堪,恨不得倒头便睡,他不能睡,他要立刻赶去济南火车站,否则,就会误了报到。
中队长开玩笑说,赶快走吧,要是再来一个火警,你就走不成了。
作为一名战斗员,周祥展开了他的无畏的浴火人生;作为一名基层指挥员,周祥继续着他的冲锋陷阵,不过,多了一份沉着,多了一份冷静。
2015 年6 月23 日,上海波涛建材市场突发大火,一条条高达七八十厘米的火舌伸出一扇扇窗户,翻卷着、吞噬着周遭的一切,而滚滚浓烟则拼命地撕扯着所有人的视线。作为车站中队指挥员,周祥第一时间应援到场,他深知,如果不实施内攻寻找火源、打击火点,就不可能遏制火势。他向现场指挥主动请缨,然后高呼一声“跟我上”,就带领内攻小组深入火场一线而去。市场里存有大量建材,火灾荷载大,火势发展迅猛,在烈火的烘烤中,在浓烟的熏呛下,每推进一步都困难重重。他以水枪开道,摸索前行,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灭火、灭火、灭火……火源终于被发现了,可背着的空呼报警器却不争气地响了起来。
退回去,更换了气瓶再来?不,那肯定会贻误了战机!他当即作出了一个决定,命令班长带领战士撤出,去更换气瓶,由自己守住阵地、继续打击火势……当更换了气瓶的战友们重新返回、让他退出火源地时,脱下面罩的他已经满脸都是被高温、浓烟灼伤的黑色的印痕,由于在灭火时空呼器里空气余量不足,眼下的他只得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火灾在凌晨时分被扑灭,但战斗却还没有结束,他还在现场巡视,以确认再没有复燃的任何一种可能……回进中队驻地后,他在他的工作日志上写下了这样一段“火场笔记”:“险情就是命令!在灾害事故现场的处置中,准确判断,找准进攻点,果断决策,安全有效地灭火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是一个基层指挥员的职责……”

2

消防兵的心是红的,消防兵的血是红的,消防兵的意志也是红的。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在包括周祥在内的消防兵的口中,只有铿锵三个字:练为战。近年来,公安消防部队以“仗要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全力打造公安消防铁军,全面提高部队实战能力,取得了突出成效:在汶川、玉树地震,抗洪抢险和舟曲泥石流救援中,在各类火灾扑救中,公安消防部队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展示了消防铁军威武之师的风采。
2011 年8 月举行的全国公安消防铁军比武竞赛,是我国消防史上首届全国性的灭火救援业务技能竞赛,由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八百余名灭火及应急救援尖兵参加9 个项目的比赛。此次大比武竞赛全程录像,并向全国消防部队进行视频现场直播。为了展示上海消防铁军的风采,上海消防部队集结了百里挑一的消防尖兵,因为周祥一直是训练场上的“拼命三郎”,当然在列。不过,让人为他捏把汗的是,他当时已经29 周岁,在那些龙腾虎跃的20 岁左右的小伙子面前,他毕竟属于“老骥”了,“志在千里”是一回事,“行及千里”又是另一回事。
在正式参赛之前,上海公安消防部队进行了为期近十个月的极限式训练: 每天5:30 起床, 训练到6:30,随后洗漱、吃早饭,8:00 继续训练至12:00,随后午餐、休息,14:00 继续训练至18:15,晚餐、休息,19:30 去室内健身房训练力量至21:00,随后洗漱,22:00 睡觉,周而复始。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周祥口中只有铿锵三个字:练为战。

在训练中,周祥突然间就“出事”了。他的参赛项目是“救助技术综合操”,由12 个环节组成,涵盖了通过各种障碍、快速结绳、搬运重物、徒手登楼、救人自救等多种救助技术,爬绳是其中的一个环节,9 米的绳索,上上下下,每天的训练量必须达到金茂大厦的高度,而且要求穿着全套抢险救援服。训练时如果不严格要求,实战运用时不但可能救不了别人,自己的安全也可能得不到保障,因此,必须完全贴近实战。那天,就在他攀爬绳索准备进窗时,一阵剧烈的疼痛从他的背部扩散到了全身。经医生诊断,背部严重拉伤,短时间内无法继续训练。可周祥不想输,况且是输在还没参赛的训练之中。他盯着集训队领导“软磨硬泡”,他绕着集训队领导“死缠烂打”,终于让集训队领导松了口,允许他“带伤训练”。“带伤训练”是对自己极限的挑战,“带伤训练”是对自己意志的检验,“熬过剧痛,就是无痛”,周祥后来这样提炼自己在那段集训岁月中的感觉。完全的沉浸,忘却了自我,终于让周祥如愿以偿,和他的战友们踏上了去天津参加全国消防铁军比武之路。
比赛的第三天,“救助技术综合操”成为了重头戏。“救助技术综合操”是考验队员在复杂环境下,利用各种技能救助被困人员的能力。队员要携带拉梯、绳索、安全钩、滑轮等器材,利用拉梯通过间距4 米的沟槽,徒手翻越3 米高的翻板,过独木桥,走五步桩,穿越“Z”字形的“丛林区”,钻过用汽车轮胎设置的三种不同高度的“山洞”。随后,4 名队员要各用6种不同的方法绳结,然后将散落在地上的100 块红砖搬运到10 米开外的规定区域,再利用绳索攀爬到三楼,从另外一处窗口滑降至地面,将5 米外的被救者利用绳索营救至三楼,最后,所有的队员要通过绳索攀爬回三楼平台,才算圆满完成任务。“救助技术综合操”动作复杂,对消防技能要求极高,任何一个人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背部有伤的周祥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状态吗?他暗中给自己打足了气,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随着一声枪响,周祥他们架着6 米拉梯,架梯过桥、翻越翻板……动作娴熟地越过种种障碍,圆满完成任务,将成绩锁定在3 分02 秒74,第一名!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周祥狠狠地挥舞了一下紧握的拳头……不过,他真应该感谢上海消防的领导,在他倍受伤痛煎熬时,还是给了他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也真应该感谢他的战友们,始终与他不离不弃,给了他勇气和毅力;他还应该感谢随队的医生,在比赛之前帮他推拿、针灸,在比赛之后,又为他冰敷、理疗,在他的背部、膝盖扎满了用艾草熏蒸过的银针,以缓解他因为肌肉受伤而带来的疼痛……
在全国公安消防铁军比武9 个项目的竞赛中,上海代表队勇夺“地下救援操”“救助技术综合操”和“高空山岳救援操”三个单项第一,成为了获得单项金牌最多的一支参赛队,成为了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军。
周祥喜欢“铁军”这个称号,铁军有铁人,他也是,而且是一块烧得通红、永远都不会冷却的铁。

绿

1

一身橄榄绿的军装,是周祥永远的珍惜,因为他能够穿上这身橄榄绿的军装实在太不容易——
那是2002 年8 月,高中毕业的他已经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家乡盱眙来了征兵的人。这让他感觉十分矛盾:父母都在务农,带大三个孩子已经含辛茹苦,况且还要供他们读书,不过,曾经当过乡村老师的父亲咬咬牙说,他不想让自己的子女目不识丁,即使家徒四壁,就是借债也要让大儿子和大女儿读完初中,至于老三祥子,天资聪颖,他则想让他读完大学。于是,周祥就读了初中,读了高中,而眼下,就准备去上大学。但周祥心里清楚,家里是借了钱让他读书的,他常常在灯下望着父母在风吹日晒中日见苍老的面孔,心里泛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楚。现在好了,要是自己当兵去,父母也就不用这样下死力干活,也就不用再从牙缝里省钱了。再说,他也满心希望当兵,他的哥哥先前就去当了海军,一直让他羡慕不已,也想着有一天能够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

当好一个带兵人,周祥在领导对他的最大信任中,也获得了战士们对他的最大认可。

他信心满满地去报了名,然后,回家对父母说,我想当兵。
父亲尊重他的选择,没有坚持让他去上大学。当他体检合格了,政审通过了,还按照乡下的习俗,为他摆了酒席请了客,让众多乡邻来为他送上了深深的祝福。
他的那身军装是绿色的。出发的前一天,他是枕着军装睡的,他感觉自己睡在了一个梦想里,睡在了一个春天里……醒了,他穿上了一个梦想,穿上了一个春天,赶去集合。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看见那辆来接新兵的军车时,他却被告知,他的名额取消了……他收住了原本兴冲冲的脚步,瞪大了眼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但是,没有人会告诉他其中的缘故。军车开走了,卷起了一片尘土……当兵的热望一下子灰飞烟灭,几乎崩溃的他流下了抑制不住的泪水,泪水中,他的眼前一片迷迷茫茫。那是2002 年10 月,大学的报到日期早过了,高中的老师让他复读一年再考,这是他眼下可以选择的最好的出路了,可他已经没有了上大学的动力……好事多磨。
一个月以后,县征兵办的人突然找上门来,带来了一个让他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消息:准备准备,立即赶去山东东营消防特勤中队报到。他简直怀疑自己真的在梦中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后来才知道,在盱眙所征的兵源中,有一个新兵的体质不行,让当地的消防部队给退了,因此,需要补充一个新兵,征兵办的人立刻就想到了他。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赌气,因为怎么说都是个“替补”,但想到美梦能够成真,那一点儿不乐意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2

假如说穿上这身橄榄绿的军装不容易,那么,他至今还穿着这身橄榄绿的军装则更不容易——当义务兵的两年时间一晃而过,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脏活累活抢着干、参加训练从不含糊,两年里连续获得了6 次嘉奖。在义务兵服役期满后,他想留下来当士官。因为1998年12 月29 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对兵役制度作了重大调整,将义务兵服役期缩短为两年,并取消了超期服役,同时,又实行了士官服役制度:士兵服役两年后,根据部队需要、本人自愿、组织考核后,可作为士官继续服役。
1999 年6 月30 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14 号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服役条例》第二次修订发布,并对士官的使用范围、数量比例、激励机制、服役期限、生活待遇、安置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好不容易当上了兵,他不想早早地离开部队。
然而,事与愿违,他被明确告知退伍,并且按规定上缴了领花、肩章。
部队里照例举办了欢送会,因为他平时表现出色,还特地安排他作为退伍老兵发了言。他的发言情深意切,他说起了东营的那场芦苇荡大火,特勤中队的消防官兵就是在扑救中度过的除夕夜;他说起了东营的那次氯气泄漏,特勤中队的消防官兵前去疏散群众、突击抢险,完成任务后被抬去吸氧,神智清醒后的他迫不及待询问战友安危的情景……他说:“我的身子可以离开,但我的心还会留在这里,只要随身带走的那床军被还盖在我的身上,我就会记住我是一个兵……”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在这个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了。然后,按照部队的规矩,在老兵离开部队的前一个晚上,伙房里特地加了菜,也算是欢送晚宴。面对自己百般留恋却又不得不离开的军营,他食而无味,心里空落落的,精神上似乎失去了全部的寄托,只是碍于战友们的情面,他才一直坐在餐桌旁,不知所从地拨拉着饭菜……
此时的他没有也不可能注意到,他所在的特勤中队的中队长袁晓波早早地离了席。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是送退伍老兵集中去火车站的时刻,他一步一回头地走向了退伍老兵的行列。此时,中队长袁晓波却叫住了他,说,你别走。他说,早走晚走都是走。中队长袁晓波说,要走,你也得过两天走。
他留了下来。两天后,中队长袁晓波通知他,继续留在特勤中队服役,他响亮地答应了一声“是”,把又一个军礼留在了他的绿色的记忆里……

3

周祥相信这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他相信了这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想起来还真有点不可思议,他在那次退伍老兵欢送会上所说的“只要随身带走的那床军被还盖在我的身上,我就会记住我是一个兵……”那句话,还真是印证了“心诚则灵”这个道理:2002 年,他迟了一个月前去山东东营消防特勤中队报到,他的床铺上已经有了叠得方方正正的一床军被;2006年,他去昆明消防指挥学院上军校,带去的就是这床军被;2009 年,从全国抽调30 名消防骨干支援上海世博会,他从军校带往上海的还是这床军被;在上海消防,他先后到过河南中队、车站中队、卢湾中队、复兴中队,再回到车站中队,夜里盖的仍旧是这床军被……16 年了,这床草绿色的军被始终伴随着他。
草绿色的军被之下,掩盖着他的伤、他的痛:他的第一道伤痕是在刚当兵后第一次参加一个交通事故救援中留下的,那是个雨夜,一辆出租车与一辆载重车追尾,出租车头和司机都卡死在载重车下了,当时急于破拆救人,他的手臂夹在了变形的车架里,狠命一拉,拉去了半边袖子,还拉去了好大一块皮肉,在现场时竟然无知无觉,待救援结束后才发现……在以后的救援及训练的摸爬滚打中,不断会产生了新的伤痛,旧伤新痕累积多了,也就渐渐地有感觉了,特别是两只膝盖,一用力,就会有一阵疼痛袭来。前不久,好不容易抽了个空,跑了一次长征医院,拍了片,医生严肃地对他说:“静养,不做激烈运动。此外,必须一个星期来一次医院,注射关节润滑剂,否则,会有大问题……”他没问什么是“大问题”,对一个基层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身先士卒地带好队伍,保证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保证哪里有生与死的对峙、哪里有血与火的考验,哪里就有消防官兵英勇无畏的身影……
草绿色的军被之上,萌发着他的自豪、他的光荣:算上2011 年全国公安消防铁军比武竞赛,他已经连续6年参加高级别集训比武了,而他的成绩始终令人刮目相看:2012 年,上海消防总队举行基层干部大比武,他以技能第一、理论第一、综合第一的优异表现,被评为“十佳优秀基层指挥员”。在上海消防总队举行的春季运动会、夏季执勤岗位练兵竞赛中,穿戴着20 公斤装备的1500 米负重跑成为了他的强项,2012 年,他跑出了4分50 秒的成绩,获得第一名;2015 年,已经33 周岁的他又拿下了第一名。时至2016 年,尽管上海消防总队规定基层消防中队主管可以不参加个人项目,但他还是再次出现在了集训场上,当其他消防中队的中队长笑称他“老马识途”时,他回应说:“只要消防需要我,我是一定要上的。”战时的化险为夷、起死回生,基于平时的刻苦训练。在他参加的五千余次灭火、救援战斗中,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 次,并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还多次被评为总队优秀基层指挥、总队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各级表彰……

1

他曾经感到奇怪,女儿凡凡怎么也会那样喜欢蓝色,她把月亮画成蓝色,她把花瓣画成蓝色,他都能够理解,可在灭火救援的画面上,她怎么会把消防水枪出的水画成了蓝色,甚至把他的眼睛也画成了蓝色的呢?他问其中的缘由,她一时半会说不上来,却是无比坚定地向他强调:是蓝的呀!末了,还会一本正经地批评他:“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的呀!”他懂,他也喜欢蓝色。

2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让人想起天空,在天空一样的博大中,他充分感受着上海消防各级领导对他的最大的信任——
他记得非常清楚,2015 年3 月31 日,是他接受命令去车站中队任职中队长的日子。在此之前,黄浦消防支队领导就此项任命找他谈话,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他知道,当这个中队长难,当好这个中队长更难。车站中队早在1995 年就被公安部授予“模范消防队”荣誉称号,1999 年10 月又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是全国消防部队中第一个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称的基层单位。近年来,车站中队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爱民敬老单位”,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先进基层党支部”,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公安消防部队英模群体”“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消防部队执勤岗位练兵先进集体”,被上海市评为“文明单位”“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连续20 多年被上海消防总队评为先进中队,练兵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茬一茬的中队官兵始终秉承“有第一要争、有红旗要扛”的优良传统,不断铸就了中队的辉煌。
他熟悉车站中队。

周祥知道,到车站中队当中队长,很难。

此前,他从军校毕业来到上海消防报到后不久,就曾经在车站中队锻炼过,先当排长,然后升任副中队长。在这里的两年多时间里,亲身感受了这个模范中队的风采,也在这里经历了多次灭火、救援的考验。其中,作为车站中队抢险车指挥员,还参与了地铁10 号线两车相撞追尾事故的抢险救援。他至今都没有忘记2011 年9月27 日亲眼所见的那个场景:那天,地铁10 号线在豫园站与老西门站之间发生两车相撞追尾事故,成百上千名乘客被困黑暗的地下轨道之中,上海消防闻警出动。其时,他率领抢险班战友背负着沉重的救援器材深入地下,实施救援。事故车厢不仅挤压变形,而且大幅度倾斜,要将受伤的乘客抬出来,本来就是一桩难事,更何况现场担架不够,他的抢险班战友干脆就把身上的战斗服脱了,当作了担架,以抬、背、搀、扶、抱等各种方式把受伤的乘客营救出来,而更让他感动不已的是,因为车厢与站台有落差,不曾受伤的乘客也难以攀爬上去,一名抢险班的战士突然在车厢沿口趴了下来,把自己的身子作为了一级台阶,让人踩着他的背登上站台去。救援结束,周祥和他的战友把这名已经无法起身的战士抬起来,他的那件背心早已破烂,他的背上呈现了好大的一片淤青……周祥哭了,为这支模范中队,为这些英雄战士。
眼下,让他来担任这支模范中队的中队长,保持曾经的荣誉,创造新的辉煌,他能够胜任吗?
他没有辜负上海消防各级领导对他的最大的信任:全年的假期,他至多只休二分之一,其余日子就24 小时在队;他与妻子双方的父母都在外地,女儿生病住院,正值他带兵集训,他只对妻子说了一句“过不来”;父亲在老家过六十大寿,若是前去盱眙,一来一去最快也得两天,他也只是在电话里向父亲拜了寿……
“干部,就要干在先!”从每天出操到日常工作,从基础训练到灭火救援,周祥始终叫响了那句“向我看齐”的口号,尽管他在车站中队任职时间还不长,但在此期间车站中队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中队荣立三等功1 次,相继被公安部消防局评为执勤训练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上海市评为拥政爱民模范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4 人荣立个人三等功,3 名士兵被先后提干;中队参与的所有比武竞赛项目全部进入前三甲,特别是由他牵头编写的“高架道路火灾扑救展开程序操”“公交车火灾救人程序操”“地铁灾情侦查操”等实战化项目操作规程,被上海消防总队在全市基层中队中专门推广应用……

3

蓝色是精深的色彩,让人想起大海,在大海一样的精深中,他倾注着对消防事业、消防战友的一腔真情——小尚是车站中队的一名上等兵,但在周祥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最初的小尚并不是一个“好兵”。家庭条件优越,对军营生活非常不适应,一到训练场,就像是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班长对他进行教育,他就说班长与他过不去,对他有看法。他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班长拿他没辙,就找中队长。周祥与小尚谈心,就像大哥找小弟聊天,他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包括遭遇的挫折、受过的委屈,他打比方说,不良情绪也像失火,如果不及时去扑灭,任由它越烧越大,最终就会酿成大祸。他的一席真心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小尚顿时清醒,表态说:“队长,你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对我的期望,你等着看我的实际行动。”
此后,小尚真是换了一个人,每天起早摸黑、刻苦训练,以比别人更加努力的投入换来了业务水平的突飞猛进:2016 年,在上海消防总队举行的春季运动会上,他取得了徒手3000 米跑第二名的好成绩。消息传来,身边的战友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其中,就有他曾经以为与他过不去的班长。
小彭的年龄不小了,29 岁了,是车站中队的副中队长。虽说家在奉贤,却常常不休假,全身心扑在中队里,问他原因,说是父亲在外地工作,他就是回家了也没事。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周祥想为小彭筑一个新家,就张罗着让自己的战友、朋友还有妻子去当“红娘”。妻子很快相中了小区里的一位上海姑娘,一说,那姑娘也乐意,于是,就带着姑娘走进了“红门”。这是周祥的主意:要爱一个消防兵,必须进消防的门、知晓消防的事情。也真是天作之合,这两人一见钟情、发展迅速,眼下,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队里士官的家属来队探望,他主动承担了值班任务,为的是让他们能够多一点与家属相处的时间;队里战士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会主动去嘘寒问暖,然后让伙房做一份病号饭,送去床头;如果有上军校的机会、有立功表彰的机会,他又会为身边的战友考虑,去支队领导那里争取……当好一个带兵人,他在领导对他的最大的信任中,也获得了车站中队战士们对他的最大的认可。
周祥建功军营的事迹也感动了盱眙。
2015 年7 月,江苏省盱眙县武装部领导带着盱眙电视台、盱眙报社的记者前来上海采访后,对他作出了崇高的评价:“他,是灭火救援中的无畏先锋;他,是生死考验中的钢铁战士;他,是为家乡争光的红旗卫士。
周祥,一位从江苏省盱眙县走出去的农家子弟,用勤劳的汗水、执着的精神在警营里谱写出一首首无悔感人的青春诗篇。”随后,《解放军报》又以“军营当标兵、创业当能手”为题,报道了江苏省盱眙县大力表彰爱军精武标兵和创业致富老兵的消息:2015年10 月金秋时节,江苏省盱眙县“盱眙军中星,创业我能行”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一等功臣、武警上海消防总队某部中队长周祥被评为“军中星”,他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能得到家
乡父老的认可,这是我的光荣、军人的光荣!”

“投身消防,我心无怨;
献身消防,我心无悔。”

“投身消防,我心无怨;献身消防,我心无悔。”一曲由周祥作为主唱的小组唱《无悔的青春》曾经成功入围上海消防的文艺汇演,嘹亮的歌声,唱出了消防铁军别样的深情,也唱出了消防铁军永远的忠诚。

尾声

周祥珍藏着女儿的每一幅彩笔画,同时也珍藏着自己经历中的“三原色”。
他想,女儿还小,等她长大一点了,如果她真的喜欢画画,就去为她买水彩、买油彩,然后告诉她: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的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色彩。
这,不仅仅只是色彩的原理……

]]>
水墨匠心 烛火融炉与消防老兵汤文余的一次怀旧访谈 //www.846288.com/2017/06/09/%e6%b0%b4%e5%a2%a8%e5%8c%a0%e5%bf%83%e3%80%80%e7%83%9b%e7%81%ab%e8%9e%8d%e7%82%89-%e4%b8%8e%e6%b6%88%e9%98%b2%e8%80%81%e5%85%b5%e6%b1%a4%e6%96%87%e4%bd%99%e7%9a%84%e4%b8%80%e6%ac%a1%e6%80%80%e6%97%a7/ Fri, 09 Jun 2017 07:59:26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6131

汤文余,生于1955 年,上海人,有二十四年的军旅生涯,师承海派花鸟大家乔木的写意风范,拜艺于张阿杰门下。其画作开合有致、取势自然。他所创作的牡丹色彩华丽、枝繁叶茂、结构清晰、姿态健壮、欣欣向荣,其紫藤龙飞凤舞、紫霞如云,鸡、鹅、雉、鸟、鸣蛉、虫蝶,和谐细语、顾盼传情。
他的作品曾获得各类大奖项五十多项,画作远播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张晓虹/ 文

晨雾中,红门,红墙,身披绿色重装的消防勇士,摸打滚爬,奋勇攀登,这是文余先生记忆里的军营早晨。他曾经是消防兵中的一员,之后由于机缘巧合和初心的坚持走上了艺术之路,但心中却也始终不忘消防部队对他培育成长的那份情,并将部队经历与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别具一格,努力迈进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福音。人可以在艺术面前痴狂与迷醉。好的领军人物一定是具有高超的艺术思想和眼界的人!而汤文余正是这样一个充满艺术眼光与情怀的团队领军者。汤文余在1972 年应征加入消防义务兵,于1973 年正式入伍,再经过一月训练后进入消防队,成为尖刀班的一员,主要从事船舶灭火以及重大险灾的抢救。在这之前,汤文余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毕业之后就没有书可读了,当时的国情让他一下子就从学生转变成了军人。而军队是个大熔炉,汤文余很快也就接受了这种变化并融入了军队氛围中。
转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部队流行黑板报,而由于汤文余之前喜爱文学写作和绘画又读过初中算是当时有点文化的军人,于是部队就组织了几位像汤文余一样的军人承包了黑板报文字与设计工作。由于黑板报对于文字的工整和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当时组织特地组了一个书法班,汤文余也因此得到了再学习与接触艺术的机会。这之后汤文余从入团到入党,三年又三年,其间带了不少新兵,也一直作为连通信员在工作。直到1988 年,汤文余考入了上海美术学院。
在就读于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期间,还得到名家大师陈世中、戴明德、陆志文、汤宝玲等前辈课徒面授和深造,使其画艺渐进。也是从这开始才算是汤文余正式踏入了艺术大门。

三年大学毕业后,科班出身的汤文余去了消防基建科工作。刚进去的汤文余就遇到了一项大任务——组建消防指挥中心。当时消防只是公安局下属的一个处,办公条件比较困难,新的机构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宿舍。想要建造指挥中心办公楼却没有土地,规划审批一直都办不下来。恰在这当口,河南路一处地块动迁,汤文余逮着机会说服黄浦区市政动迁办将这块土地一举拿下,总算是有了根基。不过碰到规划审批,还是卡了壳。
河南路邻靠外滩,而外滩一带堪称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会”,那里大多都是20 世纪之初用石头建造的房屋,属于近代保护建筑。如果要新建的消防办公楼都采用类似的建筑材料,美则美矣,但造价太高,又不能很好地匹配消防指挥中心的实用功能。于是,汤文余就开始潜心研究建筑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调研访问老建筑师,做足功课后自己设计出了一张图纸,用他的艺术思维把技术规范巧妙地融会贯通,之后规划局一下子就通过了审批。因为这次的设计将方方面面全都考虑到了,比如消防车的承重问题,宿舍的防火问题以及一些旁人无法想象到的细节全都有,满足了当时所有的需求。终于,在汤文余的努力之下,上海消防人拥有了建国以来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指挥中心和办公楼。

因为艺术是生动的,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也是精致的,融入了工匠的精神,他是合适的,让人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触觉都获得舒适!艺术又是宇宙的观照,使体验者心旷神怡。1990 年,汤文余被派去上海城市规划院负责浦东新区规划工作,汤文余代表消防方面出任,主要负责灾害防御系统。而当时的汤文余对于消防办公楼的美观问题甚是关心,汤文余觉得部队其实是最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的地方,部队讲究整齐美、阳刚美。在美术学院的时候,汤文余是国画系,画的是花鸟写意,于是对办公楼的绿化设计产生了兴趣。而经过汤文余的一番改造后,在消防大楼里办公居住的人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也为之后的上海著名的闵行平阳小区的绿化设计铺了路。
闵行平阳小区是汤文余做过的绿化设计中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在经过多年的艺术提升和实战经验磨练,汤文余的设计能力攀上了另一个高度,当时的绿化没有景观这个观念,汤文余是将绿化设计转变成景观的第一人。当时的闵行平阳小区有许多建筑用土需要清除出去,这将花费大量资金让人很是头疼,而汤文余经过对这些废土的分析发现主要是淤泥和砖块,于是通过设计将这些渣土予以保存保留,然后用景观的形式来建设小区的环境,不仅解决了难题,还将原先的废物变成了小区的特色景观。凭借这个设计,他拿到了上海市绿化景观金奖,且这一拿就是九年,号称景观一流。
说它是一流,那肯定得有内容。过去小区设计都是一马平川形的,比较方便解决排水问题,而汤文余做了一个丘陵设计,将废弃的土地变成了有起伏感的山地式景观。拥有了山脉与谷地。并且引进了一车皮的灵璧石与鹅卵石在小树林路铺出了一条小路,运用“好人不走回头路”和路路通的风水理念,居民们一出门就可以从树林里走出小区。汤文余的绿化设计不仅有美感还讲究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以及人与建筑与植物的和谐相处。每个建筑都有墙角,从“风水”角度上看,这叫“凶角”。为了避免这种“凶角”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汤文余在楼道中巧妙的用植物造景的方式予以遮挡住,既美观又满足了风水的要求,别出心裁,也可见汤文余的匠心独具。
汤文余的艺术不仅仅是他的美术作画功夫,更在于他将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做到了淋漓尽致。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的略影,而汤文余捕捉到了,并用他那一颗水墨匠心翻过人生峻岭踏平人生坎坷,并通过不断进取,不断嬗变,坚持初心,坚持静修,用海绵的精神吸取,用烛光肚量释放。现他虽已退休,但仍笔耕不止,以画怡性,以艺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