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岁月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法治立场·科普视角·人文情怀 Mon, 11 Nov 2019 04:47:51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www.846288.com/wp-content/uploads/2019/07/cropped-logo-1-32x32.png 燃情岁月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32 32 还原历史,传承精神 //www.846288.com/2019/10/29/%e8%bf%98%e5%8e%9f%e5%8e%86%e5%8f%b2%ef%bc%8c%e4%bc%a0%e6%89%bf%e7%b2%be%e7%a5%9e/ //www.846288.com/2019/10/29/%e8%bf%98%e5%8e%9f%e5%8e%86%e5%8f%b2%ef%bc%8c%e4%bc%a0%e6%89%bf%e7%b2%be%e7%a5%9e/#respond Tue, 29 Oct 2019 08:46:23 +0000 //www.846288.com/?p=13585 ——宜昌中队“队史馆”创建始末

董煜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美丽的苏州河有十八个湾,而宜昌消防中队就坐落在其中之一的梦清湾畔。宜昌消防中队的前身是“宜昌路救火会”,始建于1932年,中队所在的驻地就是当年的救火会大楼。大楼为现代派风格,竖向线条构图、内廊式,褐色面砖饰面,局部砖墙加白色勾缝,是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宜昌中队还拥有当年上海13个瞭望塔中最高的一个,瞭望塔共有13层,塔高42米,每层塔梯有15个台阶,铁质结构,顶部为八角畅亭。站在瞭望塔上,南至上海交通大学,东至杨浦大桥,北至汶水东路、共和新路都能尽收眼底。2004年,宜昌中队被列为第一批普陀区不可移动文物。

可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宜昌“消防人”也有遗憾,一直以来,他们只有荣誉室而无队史馆,岁月荏苒,可这支光荣的队伍却没有留下自己的痕迹。

2018年11月,经过一段时间上上下下的努力,宜昌中队的“百年队史馆”终于建成,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沉重的回忆,从此有了落脚的地方。

光辉岁月,红门记忆

宜昌消防中队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上海消防的历史与发展。

民国时期,苏州河畔还是公共租界,那时上海的新兴工厂大多沿苏州河建造,中队当时主要保护沿苏州河两岸的众多厂房和辖区群众。解放以后,苏州河周边环境发生变化,出现大量棚户区,中队的保卫重点从厂房变为砖木结构居民楼。改革开放以来,辖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量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赋予中队更多的使命任务。宜昌中队目前的辖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包括长寿、石泉、甘泉、宜川、江宁五个街道,东起苏州河,西至武宁路,北起新村路,南到康定路,还有玉佛寺、上海造币厂等重点消防安全保卫单位近100家。近百年来,历代宜昌“消防人”始终秉持“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消防精神,为守护一方平安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老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施丹是宜昌中队的指导员,上海本地人。他一直有个军人梦,2011年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正好消防招人,知道是穿军装的,便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训练了一年,2012年来到宜昌中队,2014年任指导员,至今已有5年。施丹常听队里的老消防兵说起一些事,譬如在“宜昌路救火会”时期,“盂兰盛会”期间,消防员会表演“龙王巡海”,寓意用水灭火之意。再譬如瞭望塔。1997年,上海市消防局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队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至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在当年,宜昌路这个全市最高的瞭望塔可是发挥了不少作用的。消防员站在高耸入云的瞭望台上,手拿望远镜居高临下,幢幢房屋清晰可辨,一旦哪里冒出一星半点烟火,就可以通过鸣钟报警,一声代表由本消防队出警,两声代表由另外一消防队出警。有了单线电话后,消防员还可以直接将火情传送到市消防总队,消防总队再安排所属辖区出警。

1997年初春的一天中午,宜昌中队瞭望班的战士吴文源在站岗时发现东边不远处有黑烟升起,他立即断定,黑色烟雾绝非居民家中炊烟,这位置应该是苏州河边的第一印染厂,他立即拿起单线电话通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在接到信息后迅速派出消防车赶到现场,让消防战士哭笑不得的是,当他们赶到现场时,第一印染厂的工人根本不知道车间已经失火。因为及时发现了这起火灾,吴文源获得消防局颁发的超外线报警三等功。不久,消防局正式撤消了瞭望班,吴文源也因此成为瞭望塔上最后的火灾记录者。

可是,这些有趣和有意义的故事却一直缺乏系统的收集整理,施丹听说,区支队领导一直以来就有建馆的设想,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落实。

一天,有位叫蔡志明的找到中队,说父亲曾是工部局时代“宜昌路救火会”最早招募的警员之一,自己是替父亲前来看看当年他工作过的地方。没想到坐下一聊,通过他的口述,填补了很多“宜昌路救火会”历史的空白。

蔡志明的父亲叫蔡文甲,从天津前来投靠上海的叔公。当时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意识还根深蒂固,警员又属“娼优隶卒”四大贱业之一,为了短期内先解决吃饭问题,蔡文甲瞒过叔公改名蔡阿四进了宜昌路救火会,没想到一干就干了一辈子。在救火会当警官必须会英语,否则无法与英国人进行沟通,五十年代曾有救火会的同事来家探望父亲,聊起救火会的事,但说的都是英语,所以一直以来蔡志明对“宜昌路救火会”以及父亲的人生经历知之甚少。成人后他一直想了解父亲,了解父亲从事的这个行业,但查下来,有关解放前救火会的老照片能看到的少之又少,影像资料更是几近空白。他曾经到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询相关资料,结果一无所获。据档案馆的工作人员讲,不可能查得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这让蔡志明非常遗憾。他还说起,他看过上海有一场戏,描写解放前发生火灾时,救火警员在火场明目张胆勒索事主,不给钱财就不放水救火。但他记得父亲当年说过,在工部局时代英国人管理是很严的,规定凡是警员救火回来人人要例行“抄身”,首先从当官的身上开始抄,如有趁火打劫拿人钱财者,即行“剥号衣”(开除)。他希望宜昌中队能完善当年救火会的史料,以正视听。

也是巧了,正在此时,上海市消防总队发文要求,为了充分展示上海消防部队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全面提炼履行职责使命的崇高品质和宝贵经验,百年以上基层中队要将荣誉室升格为队史馆,其余基层中队荣誉室逐步按队史馆标准改造升级。

宜昌中队虽不到百年,但85年的历史颇为珍贵,班子讨论下来,决定一步到位,按高标准要求,建设“百年队史馆”。

过程艰难,结局圆满

建馆,貌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硬件。现有的四层大楼兼作办公、住宿和车库用,并不宽裕,而且身处市中心,往外扩散没有可能,只能努力在“家里”挖潜。原来一楼有个军人俱乐部,于是决定利用营房改造的机会,将此改建为队史馆。建设队史馆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光是设计方案,就花了整整10个月,为此中队不知开过多少次讨论会、座谈会,研究完善队史馆的每一处细节、每一项内容、每一份材料。最后确定,大门用代表上海建筑的石库门形式,过道用铜雕群像展示消防官兵赴汤蹈火的战斗场景,再用沙雕图案展现中队辖区地图。主展厅采用声光电手段,设置“历史沿革”、“历任主官”、“主要战绩”、“警示经验”等内容,副展厅则展示所获荣誉和英雄事迹。

收集实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施丹请支队领导帮忙,向市消防博物馆求援。市消防博物馆也大度,说好吧,我们仓库有不少实物,你们自己去找,需要的就拿去。施丹大喜,带着几个战士,有空就去仓库里翻找,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找到很多“宝贝”。

最大的收获是“水龙车”,又称“杠杆式人力泵”,救火时,挑水夫将就近取来的水不断倒进桶里,消防员不停推举压梁,水被抽出沿水枪向火苗喷射,是早期重要的灭火救援装备。虽然在仓库休眠多年,但“水龙车”完好无损,被宜昌中队觅宝样觅来,放在馆里成为“镇馆之宝”。

除了博物馆,通过其他渠道还收集到了很多好东西,譬如报警用的铜钟;旧式大檐帽、藤条消防帽、老式消防头盔;四十年代消防员随车携带的简易灭火器,八十年代使用的老式灭火枪等等,特别还找到很多当年租界时期的消防员档案、早期辖区地图、火警出动记录等异常珍贵的文献史料。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历史资料、图片,中队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便是组织了一次“老兵回家”活动,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宜昌中队服役过的119名老消防队员都被邀请“回家”。

很多曾经的历史,在这些“老兵”口中被真实还原:

1988年3月24日,沪杭铁路上海段发生严重列车相撞事故,时任宜昌中队的战斗员林卫红第一时间随队参与救援,成功救出多名伤员,荣立个人二等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上海消防部队作为首批力量奔赴灾区驰援。现任宜昌中队副中队长高洁清、中队长助理奚平地震当天便奉命带队赶赴四川,奋战7天7夜,救出8名被困群众。6名参战官兵分别荣立个人三等功,其中2人先后被保送至昆明消防指挥学校,成长为消防指挥员。

这次聚会,不仅让老兵重温了曾经的消防梦,还为队史馆提供了很多奖牌、证书等实物档案,原总队防火监督部副部长李明德曾在宜昌中队任指导员,捐出了保存多年记载“实地操”的工作笔记,还有人捐出了当年的消防员制服以及抗震时穿的消防训练服和军用水壶等。

宜昌中队队史馆的“别具一格”,在两个方面可以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消防部队共经历了六次变革,由职业制时期到义务兵役制时期;由军队代管时期到重归公安机关管理时期;由恢复义务兵役制到纳入武警序列时期。2018年,消防部队又迎来了一次重大变革,变身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2月29日,普陀消防救援支队隆重举行迎旗、授衔和换装仪式,宜昌中队迎来涅槃新生的“火焰蓝”。可是,队史馆刚刚完成,要是没有这次变革的内容,会留下缺憾,但要是把内容放进去,展厅布局、实物摆放都是几经周折才定位的,牵一发会动全身啊。考虑再三,班子还是下决心敲掉一面墙,重新调整布局,让历史更加完整。

还有就是,宜昌中队队史馆专门设置了“警种长鸣”的内容。

队史馆是在荣誉室的基础上改建的,荣誉室、荣誉室,只讲荣誉不谈过失。可宜昌中队为什么还要自爆“家丑”?对此,施丹讲述了班子的意图。

中队曾在早年训练时发生过一次事故,施丹当指导员后听说了,便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如果缺少警示,很难避免同样的事故再次发生,于是,他在班子讨论会上坚持把曾经的事故作为一个展示内容,可以对后继的消防员进行警示和提醒。

经过近一年精益求精的打磨,宜昌中队“百年队史馆”终于建成。2019年初,上海消防总队对所属支队、中队所有的队史馆进行了评审,共评出了“十佳”五星级队史馆,而宜昌中队“百年队史馆”因为史料殷实、实物丰富、布局全面,荣登“十佳”之首。

教育社会,传承精神

“建、管、用、效”,是建设“百年队史馆”的既定目标,队史馆建好了,但如何管,如何发挥作用,却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施丹说,此前中队收集了大量的展品,但由于场馆原因,很多展品没法全部展示出来,下一阶段准备把过道、楼梯拐角等处布置成“展品角”,让每件展品都能发挥它们的作用。另外,还要继续收集展品,每半年一次进行留存更新,持续做好队史馆的长远建设。

为了引导全体消防队员把参与队史馆管理使用作为自己的荣誉和义务,中队细致谋划,出台了“队史馆管理使用规定”。要求支部党员轮流担任值日员,定期对展品进行清洁,对电子资料和信息进行维护更新。有外来参观者时,由消防员轮流担任讲解员,这样,可以让中队的每个成员都能熟悉队史,提高职业荣誉感。

现在,宜昌中队“百年队史馆”已成了中队和社会的双重教育基地。对内,承担了队史教育的重任,新任消防员入队,要在这里上队史教育第一课,对老队员,也要定期组织他们重温中队光辉历史,牢记经验教训。同时,这里还是开展仪式激励的场所,在这里开展党建教育、争先创优活动,举行新队员入党,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可以激励大家传承战斗精神,更加奋发有为。

“百年队史馆”还是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定期向辖区内街道居民、学校学生和队员家属开放,开展消防历史宣传、消防安全宣传,展示新时代的消防队伍形象。中队为参观者专门设置了电子屏和文房四宝,供参观者留下感悟和建议。

前不久,有条新闻让宜昌中队再一次被社会关注。有位4岁男孩阿宝,非常喜爱消防题材动画片,特别崇拜消防员,可是他身患重疾,命不久矣。他的父亲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实现“当一回消防员”的梦想,向普陀消防支队求助,支队决定选择宜昌中队帮助阿宝圆梦。在宜昌中队全体官兵的列队欢迎下,小阿宝披上战斗服、戴上消防盔、贴上消防标识,参观了消防车辆装备,体验了消防科目训练,模拟了火警救援出动,“完成”了各项训练和战斗考验。中队领导还为阿宝颁发了“荣誉证书”,在父亲和消防员的引导下,阿宝面对宜昌中队突击队队旗庄严宣誓,用自己最标准的敬礼,实现了自己的“消防梦”,成为“百年消防队”历史上最年轻的“消防员”。

“我宣誓,从今天起,做一名正直、勇敢、无私的光荣消防员!”

这是小阿宝的誓言,也是宜昌中队每个消防员的誓言。在前进的征程中,“百年消防队”——宜昌中队,正在焕发出新的青春。

]]>
//www.846288.com/2019/10/29/%e8%bf%98%e5%8e%9f%e5%8e%86%e5%8f%b2%ef%bc%8c%e4%bc%a0%e6%89%bf%e7%b2%be%e7%a5%9e/feed/ 0
每一个足迹都将是历史遗迹吴兴中队队史馆记 //www.846288.com/2019/09/11/%e6%af%8f%e4%b8%80%e4%b8%aa%e8%b6%b3%e8%bf%b9%e9%83%bd%e5%b0%86%e6%98%af%e5%8e%86%e5%8f%b2%e9%81%97%e8%bf%b9/ //www.846288.com/2019/09/11/%e6%af%8f%e4%b8%80%e4%b8%aa%e8%b6%b3%e8%bf%b9%e9%83%bd%e5%b0%86%e6%98%af%e5%8e%86%e5%8f%b2%e9%81%97%e8%bf%b9/#respond Wed, 11 Sep 2019 08:37:28 +0000 http://df.sh70119.com/?p=13263 冉利敏/文

    吴兴消防中队坐落在上海徐汇的高尚住宅区,百年前是法租界的地界,典型的标志是上世纪初建造的各色洋房、公寓林立,掩映在一片硕壮的奶白色的百年法国梧桐树中,建筑与梧桐交融构成了一幅养眼的油画,一首养心的交响乐。静谧、整洁、高雅的环境让每一个驻足此地的人感受到了一阵阵上世纪初漂洋过海吹来的和煦之风,感受到了法国香颂的浪漫与时尚。

如今在衡复风貌区的美丽法国梧桐旁,走过100多个春秋的吴兴消防中队承接百年灭火血脉,担负了保卫这幅美景以及国家机关、外国使领馆、徐家汇商圈以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

馆史记录了这一切。

光阴荏苒

吴兴消防中队的前身始建于1907年,原是上海法租界的民办救火会,名为顾家宅站。由法国人的马棚改建而成,为法租界灭火提供服务,也称“马厩”消防队。主要由2名义勇队员和2名苦力组成。消防队员用马车拉水灭火,是法租界最原始的灭火设备,而这个民办救火会的成立在中国消防史有了里程碑的意义,中国开启了建制灭火机构。

著名的“法国马棚”源自于法国是艺术之都,几个世纪的精美建筑以及艺术珍品让法国对火灾诚惶诚恐,因此,法国的消防业态十分超前与发达,创造了许多消防史之最。1518年,法国建立了消防队,列欧洲前茅;1820年,巴黎首次出现军事编制的消防部队;1828年,巴黎首次出现泵浦木桶联合装置,装在木轮直接推到火场灭火,是现代救火车的雏形;1879年,巴黎建成第一个用来圈养马匹的消防营地,夏东—郎腾营地,改进了由人推车的低效灭火。由此“法国马棚”成为当时法国救火队的代名词。随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法国也参与对中国的殖民,“法国马棚”由此进入当时开中国风气之先的上海,带来中国消防史革命性颠覆,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消防的发源地。

吴兴路消防中队的“法国马棚”一直持续到1949年以后,后被拆除,但对于吴兴路消防中队来说,它脱胎于“法国马棚”,是法国先进消防理念在古老中国大地的再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吴兴消防中队进入了中国人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消防新常态。1949年至1965年,其全称为上海公安消防大队吴兴路区队,下辖五个分队,分别是:斜土、天山、虹桥、华山、梅陇,第一任队长由地下党员朱金怀担任。1965年至1980年,实行兵役制后,称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吴兴中队。1980年至1990年变更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二大队吴兴中队。1983年1月,公安消防局由公安编制纳入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实行现役制,1988年实行警衔制。1990年至1998年,称为上海消防中队第五支队吴兴中队。

1995年11月,因旧营房改建,吴兴中队迁址岳阳路45号上海科技辅导站内,1997年12月又迁址肇嘉浜路872号原中国唱片公司,直至1998年12月,历经数次搬迁的吴兴中队终于迁回百年旧址现吴兴路221号新大楼安居。

2004年,吴兴中队改称上海市消防总队徐汇支队吴兴中队,2012年升格为副营编制,下设战斗、司通共4个行政组,配备4辆战备消防车,在编官兵44人。

斗转星移

2018年10月19日,公安部消防局正式更名为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吴兴消防中队的战士们集体退出现役,转业为职业消防队员,辖区主要涵盖天平、湖南以及徐家汇街道,常年担负保卫市委机关(康办、市纪检委)、国家领导人(德昌路60号)、11个外国领事馆(波兰、美国、伊朗、法国、斯洛伐克、奥地利、埃及、意大利、新西兰、希腊、英国)和徐家汇商圈的消防安保任务,任务艰巨,政治敏感性强,是全市消防队唯一一支出警不鸣警报的消防中队。

吴兴消防中队从百年“法国马棚”走到今天的消防救援专业队伍,每一个足迹都汇成了历史遗迹。

2019年6月3日在吴兴消防中队现任教导员小朱的带领下,我拾级走上队史馆陈列室,让我眼睛一亮的是三层小楼的台阶上每一级都有红色的标语,每一句都是消防队员的灵魂展示,每一句都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每一句都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每向上踏一步,我都能感觉到吴兴中队消防员的蓬勃向上的精气神,这深深地感染了我。

进入队史馆,史馆以红色打底,在灯光的映照下,庄严而又显尊贵,各种照片,各个奖杯排列有序,而最最醒目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金灿灿的16大字“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习总书记的题词下面,排列着吴兴中队荣获的各类奖状镜框,突显了消防队员们对总书记题词的践行。朱教导边走边介绍:队史馆每一幅幅照片,记录着一个个辉煌的故事;每一座座奖杯,蕴含着一段段灿烂的人生;仰望前辈画像,心中充满着无比的崇敬;重温吴兴历史,浑身激荡其建功的豪情。队史馆分为8个板块,其中从“领导关怀”“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鎏金岁月”这些板块的布展来看,充分显示出吴兴中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践行“人民消防为人民”的核心灵魂,也反映出这支队伍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不怕牺牲的果敢行动力。突然,一阵急促的警铃响起,正当我错愕万分时,只见朱教导箭步而出,“有警情了。”然后一路小跑准备出警去了。

最生动的教育就是现场即景教育,多年基层采访的经历从未遇见被采访人抛下采访应急出警,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基层消防队员应急反映能力以及辛苦程度。原来并不理解消防队史馆是否有必要每一个中队都建一个,但当我沉下基层,亲身感受消防队员所面临的危险以及辛劳,就会感悟到没有一定的定力以及信念是不可能胜任救火任务的。就消防职业而言,若没有一个核心理念的聚集,一定会出现职业崩塌。百年前,吴兴消防中队的首任“法国马厩”由义勇队员和苦力组成就很说明这一职业性质了。那么,克服人性之软弱、提升消防队员意志力,莫过于用身边的人和事来展示和激励。由此,队史馆便应运而生了。

初心使然

队史馆的筹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消防队伍已经集体退出现役,即使现在不再是军人,也要坚持纪律部队建设标准,发扬老一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续用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把中队历史记录好、传承好、续写好。

经过座谈交流,全体消防员一致认为:队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激励,不应成为尘封的记忆,而应该成为与时俱进、凝聚共识、激励人心的有力载体。吴兴中队“三位一体”队史馆的工作思路和初心铸就了。

百年老队就要有百年的文化积淀、百年的历史文物、百年的风雨历程。但在建设初期,中队掌握的资料有限,为此,他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挖掘,再查找史料中记载中的救火会。

在徐汇消防支队牵头下,中队先后走访消防博物馆、区档案馆、史志研究所等单位数十次,收集整理了法租界救火会、近代消防队建设发展文献、实物数十件,珍贵历史照片数百张,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同时他们又积极与街道协调联系,上门拜访周边老住户,开展居民座谈,聆听他们祖辈相传的消防队史。

在完成外部资料的收集后,中队又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他们积极联系各个时期的转业退伍老兵,向他们寻求有价值的资料和照片。在两年时间里,先后组织5次不同年代的老兵回家活动。特别是2018年3月,组织了“半个世纪后再相逢”老兵回家活动,邀请了1965-1978年第一批现役制老兵回家座谈,与中队消防员共叙历史,从老兵们的亲身经历中他们听到了许多感人故事,更直观的了解中队的历史,极大地丰富了史料。

老兵傅伟兴,1975年12月应征入伍于上海市消防总队吴兴中队服役,1997年9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在消防部队服役22年。他讲述了他们那一代曾经的足迹。“我当兵的时候,器材装备都很笨重,而且消防车是敞开式的,火警出动人站在车的两边甲板上,比较危险,也发生过人员受伤的情况。现在吴兴中队的消防车都是内座式进口的,器材装备大部分是自动化程度高的国际先进的装备,确保了参展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谈到当时的生活条件时,傅伟兴又说道:“我们那时伙食费标准是每人每天0.51元,以后再逐年提高。中队为了把做饭烧煤的钱省下来,安排战士用三轮车每周一次到上织四场(上海第四色织印染厂)拉棉絮和每年冬季园林修剪下来的树枝拉回中队作为烧饭的柴火。我们那时居住条件差,全班人住在一个房间。开始时连吊扇也没有,大热天睡觉前还要装蚊帐防蚊,晚上热的无法入睡,洗澡每周六下午到上无四场(上海无线电四厂)分批去洗。当时居住条件有限,往往一个班级里要睡十几个人,而一些会议、活动等也就在班里摆上两张桌子,就一并举行了。”

当年的燃情岁月,老兵傅伟兴的叙述使队史馆收集成员唏嘘万分,感慨万千,这就是队史馆所需要的鲜活资料。几代吴兴人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打拼是队史馆筹建的精神力量所在。40年风雨,肩章变了,消防车辆装备变了,即使是营区营房也变了,可是一代又一代消防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一。

有了第一手资料,吴兴中队便按照应急管理部消防局《关于加强队史馆建设的实施意见》,严密统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对标总队建设标准,对实体队史馆进行改造升级。按照“既有消防元素、又有吴兴特色”的原则,对展台、展墙等进行重新设计,引入智能化模块,通过视频、图板、实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和形式载体。

实体队史馆建成后,消防队员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本中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更愿意走近队史馆,仰望前辈的身影、聆听他们无言的诉说。

中队还专门成立以政治主官(朱指导员)带头的队史管理小组,对工作中的荣誉、火场上的战例、生活中的点滴进行系统化整理,保证中队要事第一时间进队史。如今在队史馆内保留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像及实物史料。墙壁上所陈列的三把挂钩梯中的第一把挂钩梯,曾在扑救2012年9月8日上海北岭火灾时使用过,第二第三把是中队参加九挂联用操比赛时退下来的训练梯子;在梯子边上这块颇有些厚重的木板,去年刚刚被换下,它来自于冲锋塔的窗台板,板上的凹槽在如火如荼的夏训工作中被一次次碰撞加深,当一块窗台板几乎被凿穿时,他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在队史馆内还陈列着老式的消防服装,很好地展示了消防装备的发展沿革。自1866年第一支近代消防队在上海成立以来,消防队员的服装经历了多次变革,刚开始外籍人员参与灭火时都着自己的服装,在灭火结束后,火政处会负责报销费用。随着租界扩大,火政区也逐渐增多,到了1868年,华籍消防队员有了自己的制服,上面印有所属业会名称及工部局印章。而近代以来,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消防员的服装也从简单的制服逐渐演变成为灭火防护服、抢险救援服、隔热服等多类型服装,这些都被一一保留。

在角落里摆放着早期消防队中使用的消防铃,在电话报警尚未普及的年代,瞭望报警就成了发现火警的主要方式。消防瞭望台一般设有警钟一口、报警讯号灯和报警旗数面,值班人员24小时全天候值班,并采用不同报警器适应夜间报警,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敲响上面的警钟。吴兴中队建队以来,瑞典、马来西亚、越南、德国等多国消防人员来到中队参观交流,并留下了各种纪念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历史实物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跨越百年成为今天的队魂和传承。

潮涌时代

有史以来,馆史都是以实体方式存在。但不得不承认当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已经串联起千家万户,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出行方式。吴兴中队致力于打造充满温暖、充满希望,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家园。在走访吴兴老前辈的过程中,中队发现“常回来看看”往往成为一种奢望。由此,紧跟时代潮涌,依托实体队史馆和网络大数据,建设活体队史馆的想法喷薄而出。

中队开辟了“吴兴中队网上队史馆”,安排专人分管网上队史编辑,将一件件展陈品、一段段史料放在网上,供每一位吴兴人在指间浏览,鼓励大家上传、分享当兵的历史,进一步充实队史馆资料。定期推送报道身边的改革先锋、训练尖兵、安保之星等先进典型,展现新时期吴兴人的风采,激发所有新老指战员传承、宣传、发扬的责任感。

在徐汇消防政工平台,他们还成立队史管理小组,安排专人负责编辑网上队史,将一件件展陈品、一段段队历史扫描进网,将网上队史馆链接在不同年代的老兵微信群中扩散,鼓励大家注册、留言、互动,上传并分享自己当兵的故事、照片,以此网聚全体吴兴人,使队史像高山流水活泛起来。

队史管理小组在第一时间搜集整理、及时扩充,使队史资料成指数级生长。同时对一些优秀素材进行及时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听老兵说”等微信并向上海消防政工微信推送,多篇微信信息材料被录用,引发广泛热烈反响。

在微信推出后中队收到了一些匿名的热心市民送来的慰问品,有一则留言上写着他曾经在一场火灾中被困在房中,烟雾弥漫浓烟刺鼻,就在他惊慌失措的时候,是吴兴中队的消防指战员找到了他,并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面罩摘下来给他戴上,护送他下楼直到安全脱险。他还没有来得及说一声谢谢,消防员就已经转身返回了火场投入战斗之中。看到这则留言中队消防队员也深受感动,虽然时光流转,故事中的人物已经无可寻找,但消防员们表示竭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永驻,无畏无惧的战斗精神不变,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他们都能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如今该平台刚刚完成数月的试运行,他们力争通过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征集更多的旧物件、老故事,不断丰富中队队史,在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养分。将队史馆建设形成了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整体细节有机结合的良好格局,互动式的体验得到了历届吴兴人的欢迎认可,有力激发了消防队员共荣共兴的职业激情。他们还将通过完善队史馆管理使用规章制度,对史料补充、文物保存、开放参观、安全防护等作出具体规定。同时落实同步存史机制,及时收集整理反映消防救援队伍教育训练管理,执行重大消防安全保卫和灭火救援任务的有关资料和实物,确保史料实物补充及时。此外他们还将培养队员轮流担任队史讲解员,安排专人编写队史馆讲解词,定期整理史料文物,不断提高队史馆质量水平。

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队史馆,是蹈火者的大熔炉,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一批批敢于赴汤蹈火的勇士,也看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消防指挥员。他们高擎着吴兴消防这面传承百年的不朽战旗,在消防发展的征途上攀登向前。

永远奋斗

队史馆的荣誉虽然代表过去,但能激励后人前行。在新时代下,消防改革势在必行,颠覆传统,凤凰涅槃,也许能使消防业界突破创新、转型升级,承载起百年老队的响亮招牌,那就更需要新一代消防人有新思维,新理念,但万变不离其宗,吃苦耐劳,牺牲精神是永远不变的宗旨。

队史馆的本质就是教育人、警示人、激励人。

吴兴中队借成立队史馆的契机,鼓励队员书写铭记队史、再续辉煌。考虑到营区小、库室少、陈设老的特点,中队全面升格实体队史馆,增强史实感染能力,将队史馆遍布于营区的各个角落,打造形成了立体化队史馆。

在训练场的醒目位置,中队设置了“勤学、创新、突破、发展”的中队队训、“守卫最核心的政治区域、铸牢最忠诚的消防队魂、打造最一流的战斗集体”的新时代吴兴消防精神以及中队历年练兵荣誉榜;在楼梯过道上,他们又结合文化品牌剪纸艺术设置了中队笑脸墙、主题教育剪纸作品集以及中队台阶大事记;另外他们还利用中队营区的角角落落,设置了中队荣誉墙、班组英雄榜以及火场战例榜,打造了浓厚的队史文化氛围。

吴兴中队持续推进队史馆育人作用。开放利用队史馆,在新员加入、退伍离队、入党入团等重要时机,开展“回顾历史、重温队史”学习讨论活动,让队史馆成为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第二课堂”。 集中收看中队宣传片《百年吴兴 再创辉煌》,同时结合重大活动,邀请退伍老兵和身边的优秀典型现身说法,开展“榜样的力量”大讨论,鼓励指战员了解过去、激励现在、面向未来,牵动每一名指战员传承接续的归属感。同时面向社会,探索打造队史馆宣传阵地。中队以培养人、教育人为目的,以建设“消防安全屏障、消防宣传基地、红色精神家园、培养人才摇篮”为目标,不断挖掘辖区文化资源,创新特色文化品牌,构筑出有吴兴特色的消防文化的新高地。同时积极探索队史馆与辖区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联通协作,开展“寻找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活动,让官兵在互动体验式的党史队史教育中继承优良传统,做好消防宣传新窗口。

盘点过去,是为了砥砺明天;盘点记忆,是为了升华梦想。队史馆的一幕幕,折射出在百年历史中每一个吴兴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吴兴中队的将士们将承载起历代前辈的守望相助,承载起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他们将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接力前行,永远奋斗。

百年法国梧桐掩映着今天的吴兴消防中队,也掩映着过去的“法国马厩”,今天的每一个足迹都将是历史遗迹,他们也会像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无可抗拒地带出人们对流逝岁月的美好记忆,历久弥新。

就像一首法国香颂《远去的列车》唱到:总有一天,你会从这里经过,总有一天,一切会重新来过。

]]>
//www.846288.com/2019/09/11/%e6%af%8f%e4%b8%80%e4%b8%aa%e8%b6%b3%e8%bf%b9%e9%83%bd%e5%b0%86%e6%98%af%e5%8e%86%e5%8f%b2%e9%81%97%e8%bf%b9/feed/ 0
“国和”是我家 //www.846288.com/2019/08/19/%e5%9b%bd%e5%92%8c%e6%98%af%e6%88%91%e5%ae%b6/ //www.846288.com/2019/08/19/%e5%9b%bd%e5%92%8c%e6%98%af%e6%88%91%e5%ae%b6/#respond Mon, 19 Aug 2019 04:30:19 +0000 //www.846288.com/?p=13092 章慧敏/文

1

上海人心目中的杨浦消防支队什么样?可能并不是一二句话能概括得清楚的。支队的情况概括不清,更不要说属下的国和中队了。

6月初夏,暑热已在申城弥漫开来。那天上午,我从上海的西北面辗转来到东北角,为的是探访年轻的国和中队。出了地铁8号线市光路站,顿时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我问正带着孙儿遛弯的老伯:请问这里有个消防队吗?老伯手指前方说:有啊有啊,前面就到了。看得出他对国和中队很熟悉。

走啊走,走了差不多1公里,老伯说的“前面”还是没有到。人就是这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无法自信,担心会不会走错方向?见到街面上有个正在清扫的清洁工,又问她同样的问题。清洁工也是手指前方,嘴里说道:消防队啊,前面就到了。又是个熟悉“国和”的人。连着问了二人,指向的又都是同一个方向,这回,再没什么疑惑了,此时,心里却暗忖,国和中队的名声挺响的。

在我的印象中,上海人称杨浦区为“大杨浦”,显然是指杨浦的区域面积。可是,杨浦还有更深层次的“大”,那便是来自于杨浦地域丰富的内涵:它是市中心城区曾经最大的工业基地、塔吊林立的港区,大片的历史街区、工人新村以及众多的高等学府……杨浦还曾是规划中的“远东第一”市中心,旧上海警察局下设的9个救火区队中,“杨树浦”也赫然在列,可见“大”杨浦并非虚名,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杨浦区的大背景、大格局。

那么,杨浦消防支队国和中队有些什么历史,有些什么辉煌呢?这是我此行首要了解的内容。可是,我得到的答案是“国和”没有历史,中队成立于1997年7月,满打满算不过21载。

在历史的长河中,21年充其量只是沧海一粟,没有历史的“国和”凭什么能在上海一百多个消防中队中位列十佳队史馆的前五呢?要知道队史馆是藏史展示,需要历史来支撑的。

所有的疑惑就在那个上午与中队的副政治指导员李国鑫一席交谈而有了答案。

2

队史馆是中队全体消防指战员以及李国鑫引以为豪的地一个场所,为建成这个队史馆,李国鑫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心力,可以说,如同一个亲手培育的孩子。他亲眼目睹队史馆从小到大,到成长成熟。李国鑫告诉我,与许多百年老队相比,“国和”才刚刚步入21个年头,缺少历史的积淀,然而,他们这个馆的主题是要尽可能地打造这21年的“中短期”队史,从而点亮“国和即是家”的精神名片。

那天上午,我在李国鑫的陪同下参观了队史馆。队史馆原是队里的荣誉室改建而成,“传承—赓续—展望”的主线贯穿着整个场馆。这是对“国和”短暂历史脉络的梳理,透过光影实物,我能切实感受到岁月虽流逝,而“国和即我家”的温暖荡漾在时光之中,流露于细微之处。每一个场景、每一件实物、每一张照片前都有精心编写的解说词,“国和”人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国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令人感触又感叹……

队史馆或许是“国和”一次真正的寻根之旅,“根”意味着盘根错节、千丝万缕,要想梳理清楚并非易事,完成这个大工程的,李国鑫无疑是功臣之一。

今年35岁的李国鑫说他的成长经历复杂,而在我眼里他的“复杂”近乎于单纯。自从14年前成为消防队员后他就一路走到底,至今仍在这个岗位上蹲守。不过,消防于他而言是个千锤百炼的平台,用他的话来说是一步也没落下:从战士到副班长再到班长,然后入党提干到云南消防救援警官军校学习了3年,2013年毕业后分到消防中队,又从排长到副队长、副指导员。14年的熔炼,李国鑫既练就了一身的灭火高强本领,也磨练了意志,成为今天的一名消防指挥官。

李国鑫开始着手收集队史资料是从2013年开始进行的,而促成他有这个想法的在于一个“情”字。

带了3年的新兵,他时常想一个问题:年年接新兵是个惯例,讲队史也是惯例,如果照本宣科最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不可否认,宣讲的人和听讲的人都觉得既单调又乏味。怎么让队史活起来呢?

李国鑫想到了那些退伍的为中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兵,他们留下的是印记,是奠定中队荣誉的基石。倘若把他们的事迹整理成故事讲给新兵听,不仅真实可信,而且生动好听。更何况老兵退伍后回归社会,但他还是“国和”的人,应该请他们常回家看看,让他们感受到“人走茶不凉”。

想到这里李国鑫很激奋:把老兵的事迹挖掘出来,让这些印记扎根在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国和”,再把这些事迹讲述给新兵听,传递一种正能量。由为讲而讲转而成为讲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将老兵和新兵的忠诚与壮志融为一体……

然而,创设和新意有了,真要实施起来不那么容易。“国和”虽然只有短暂的21年历史,但对来这里时间不长的李国鑫来说还是不熟悉的。正好这时上级布置了建队史馆的工作要求,李国鑫想到了建一个老兵微信群,他希望通过“滚雪球”的方法以各种途径找到他们。李国鑫相信老兵的点点滴滴记忆能够弥补他的缺失,还原“国和”的昨天。

这个老兵微信群从当年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80多人,微信群如同一个“大家庭”,兄弟们凝聚在一起畅谈,让大家感到人虽离开了,但印记还在,情谊还在,温暖还在。

那一刻,李国鑫心潮澎湃,他的脑海中跳跃出“国和即是家”这个激励人心、唤醒心灵的主题。人是需要有精神力量的,作为一个“国和人”,成为人民群众眼中赴汤蹈火的忠诚卫士,这是义无反顾的职责,一个人就是一颗“平安树”的种子,一代又一代“国和人”将传承老兵们的优良品质,创建新功。

3

在“国和”队史馆的先进典型展区里,有一块醒目的二等功奖章。奖章的主人属于中队转业士官赵东明。听李国鑫说,这位赵东明便是通过微信群的“拉力棒”千辛万苦找到他的。

1987年12月出生的赵东明2006年12月入伍,在“国和”服役了足足5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消防了。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找到他?因为中队有记载,赵东明是位荣立二等功的功臣,还曾被评为支队优秀青年、优秀士官1次、优秀士兵2次、嘉奖2次。可是,他建功的具体事迹,或者说有些什么细节没人说得清,而李国鑫到“国和”时,赵东明已经退伍,于是找到赵东明成了李国鑫一直的牵挂。

显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微信群里纷纷提供的信息聚拢后,李国鑫打通了赵东明的电话。此时,这位浙江乐清人已在浦东生活工作。电话那头,李国鑫听出了赵东明激动的声音,他惊诧道:“我离开队里好几年了,你们还能想到我。”

二人在一次次的通话中,渐渐的还原了发生在2010年5月9日浦东高桥石化发生燃爆事故现场的情景,即使过了那么多年,李国鑫还是用了“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们都知道,高桥石化主要生产的产品有汽油、航空煤油、柴油、润滑油以及石蜡、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等化工产品。这些产品易燃易爆,一旦发生化学品燃烧和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5月9日夜里,住在高桥石化附近的居民突然间听到了一声声闷响,随后便看到天边滚动着浓烟与大火,紧接着便听到消防车由远而近的鸣笛声。

国和中队此次灭火的任务是负责架设移动炮堵截火势,每个消防战士都有自己的任务,现场火势太大,控制火情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每个人都恨不得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时,消防一班的战士赵东明在没有人扶助的情况下,他以一己之力担负起控制水炮的工作。

说起消防水炮,它的外观有点像小型的坦克,自然,喷水的威力是消防水枪的N倍,水炮的优点是灭火威力大,缺点是比较笨重,因为它的水压非常高,所以需要几人才能控制它。

此刻,在扑救高桥石化炼油厂油罐火灾的现场,赵东明顶着烈火浓烟坚持着用身子死死地压住水炮,控制着那力大无穷的水柱准确地射向油罐,尽快灭火是他心中唯一的想法。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水炮刚架设好不久,现场突然又发生了2次燃爆,爆炸的余波加上水的压力,赵东明一下子被水炮掀翻到了5米开外。这一抛一摔让赵东明躺倒在地上爬也爬不起来,但他来不及多想,火情就是号令,他顾不上浑身的疼痛,坚持着站起身,又一次扑向水炮,翻身压了上去。

“国和”人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国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但对赵东明来说,每过一秒像是一分钟、每过一分钟又像是漫长的十分钟,他的体力渐渐不支,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慢。可是,他心里有个声音却异常明确:不能脱手,不能离开水炮,必须为赶来的后援队伍赢得时机。

前方的火势似乎被控制住了,赵东明不敢懈怠,忽然,他想起刚入伍时,由于身体协调性差,技能训练总是不如人,甚至于被人戏称为“木头人”。他苦恼过,还怀疑自己能否当个合格的消防兵?可是,领导没有看死他,他也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训练场上赶超别人。在以后的训练中,别人练一次,他就练两次,笨鸟先飞的刻苦换来了体质一天天的增强。入伍几年后,在支队举办的大大小小“比武竞赛”中,他都能为中队赢得荣誉……

战斗结束,赵东明才觉得左手臂又粗又肿,痛得抬不起来了。队员们把他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伤得不轻啊,左手臂骨折,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才恢复功能。

赵东明舍身忘我的事迹通报到了上级,他也因此收获了二等功的荣誉。这块奖章赵东明视若珍宝,它是他是军旅生涯里最有意义的一个纪念。不过,当得知中队队史馆需要征集实物时,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用生命赢得的这份荣誉捐赠给了中队队史馆。

在李国鑫的眼里,“国和”的老兵都是好样的——他还征集到2009年发生在军工路上的一起突发性事件。那天凌晨,满载着几百个乙炔钢瓶的大卡车司机由于长途跋涉,疲劳驾驶,大卡车一下子撞到了路边的绿化丛。车子煞车不及,顿时侧翻在地,上百个钢瓶跟着滚落了下来,一时间军工路上横七竖八躺满了乙炔钢瓶,有好几个被撞击后泄漏了,火从钢瓶中蹿了出来。

又是化学产品,乙炔的燃烧性快速,火势看上去不大,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置的话,连锁反应不得了。当“国和”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他们根本顾上不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钢瓶,队长指导员带头,上上下下都在抢钢瓶转移,供水、打泡沫,三位冲在最前面官兵荣获三个三等功。

这样的事例在收集实物的过程中不胜枚举,赵东明以及“赵东明们”是老兵的典范,他们是火场的卫士,是为人民群众守护平安的盘石。只要老百姓口中说一声由衷的“谢谢”,他们所有的艰辛和困苦都烟消云散了。

“雷锋精神传承”的板块,这是“国和”战士学雷锋的见证,也是中队的特色品牌,更是一种传承。

4

在队史馆中,我参观了专门辟出的“雷锋精神传承”的板块。这是“国和”将士学雷锋的见证,也是支队的特色品牌,更是一种传承:自“国和”建队起,每月5号,他们必然会为周边群众开展义务理发、磨刀、修自行车、量血压以及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活动,至今这项优良传统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21年,而这个品牌特色也先后被中国消防、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采访报道过。我看到陈列柜中展示着一封又一封群众写来的感谢信,它们被珍藏着,激励并鞭策着全体将士。

说来也巧,那天我从“国和”采访回家,晚间新闻中正好播出上海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一位正在理发的老伯。老伯的口里满是感激与赞语,这让我想起一位叫覃小旺的战士。他在“国和”8年,每月除了为周边群众做好事,他还会陪一些老人聊聊天,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老人,说道,只要有难事、急事就找他。覃小旺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看等老人,而那些被他关心着的老人也心里装着小旺。覃小旺退伍那天,他根本想不到消防支队的门守着一些社区老人,他平时为大家服务,今天,老人们来送他了。那些关切的话儿对着小旺说了一句又一句,覃小旺的眼眶顿时就湿了……

李国鑫说起这事时无比感慨,因为他想起自己在崇明当兵时的往事。他说崇明的冬天挺冷的,大大小小总要下点雪。他清楚地记得2007年大年初一的早上7点左右,有一幢民宅发生了火灾,在救火现场他是水枪手,打水枪的水从管子缝隙中滴滴答答地流出来,打湿了衣服和裤子。人在专心致志时是不会察觉出衣裤湿了,等到大火被扑灭后才觉得身上怎么硬梆梆的?原来是湿衣裤被超低温冻住了。要说这点冷对一个年轻小伙子不算回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可是,就在他迎着雨雪朝消防车走去时,他看见露天站着许多当地百姓在送他们,其中有位老奶奶端了一锅姜汤等在路边,一直等到战士们收好器材准备上车时才端给大家喝。

那一刻李国鑫的心儿都要融化了,他知道由于消防员处置得及时,这把大火没有殃及左邻右舍,大家是心存感激来送行的。消防员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可人民群众却在用心感激他们。怕他们受冷感冒,老奶奶还烧了姜汤让他取暖,他那时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词便是:军民鱼水情……

真心换真情,类似的感人之事很多很多。李国鑫又想起住在开鲁新村三楼的那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那天,他忘带钥匙就出门了,回家进不了门怎么办?焦急万分的老人到处去寻找锁匠,但此时正值春节,马路上一片清静,外来的锁匠都回老家过年去了。无可奈何之中,老人来到国和中队救援。

三楼,又是孤寡老人,消防队的战士们当然要伸出援手。小伙子们架起梯子,几步就爬上了三楼,从窗口进入老人房间,替他解了围。老人千恩万谢,大家也只以为好事做到位,到此为止了。谁料几天后的早晨,国和消防队的门卫室有位老人在敲窗,值班员赶紧去开门,门外的老人却不见了,而地上却留下了几只大大的马夹袋:一只里面装了只大西瓜,另外2只也装满了各式水果。袋里还留有一张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谢谢你们”。

李国鑫说,且不论这些水果的分量,光是从家里走来就有多累,人民群众是懂得感恩的,点点滴滴记心头。

今天,“国和”的将士丝毫不敢懈怠,这一代人立志创建新功,守护辖区12.5平方公里的平安,成为了人民群众眼中赴汤蹈火的忠诚卫士!

我们知道水火中诞生的消防勇士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锤炼成就的,训练场上,将士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刻苦训练是铸就消防勇士的必经之路。

队史馆是队里的荣誉室改建而成的,馆里陈列了大大小小的奖章、
奖状、奖杯等激励着国和中队的战士们。

]]>
//www.846288.com/2019/08/19/%e5%9b%bd%e5%92%8c%e6%98%af%e6%88%91%e5%ae%b6/feed/ 0
风雨队史 周渡春秋 //www.846288.com/2019/07/15/%e9%a3%8e%e9%9b%a8%e9%98%9f%e5%8f%b2-%e5%91%a8%e6%b8%a1%e6%98%a5%e7%a7%8b/ //www.846288.com/2019/07/15/%e9%a3%8e%e9%9b%a8%e9%98%9f%e5%8f%b2-%e5%91%a8%e6%b8%a1%e6%98%a5%e7%a7%8b/#respond Mon, 15 Jul 2019 03:47:56 +0000 //www.846288.com/?p=12937 李 佳/文

那天,天气真好。

委顿了好些天的阳光,忽地展开了。天空里,一丝闲云都没有,蓝天是舒展的,微风是舒展的,青草是舒展的,就连草坪中那几朵波斯菊也是舒展的。平日里有些寂静的世博馆路,一下子变得热热闹闹。这热闹,是温暖、是亲切、有百感交集、也有欲说还休。这种感觉,是属于“家”的——是“游子归家”热血沸腾、又近乡情怯的那种。老兵们,回来了!

在全体周渡人的共同努力下,中队收集了很多珍贵史料并建立了实物档案和入库保养制度,同时还搜集了中队近 20 年的花名册,为近 10 年的历批指战员建立了年份相册,之后新入职队员也都有专属相册。

世博馆路,记得那一天;浦东新区消防支队世博大队周渡中队,记得那一天。为了那一天,他们全队上下筹备了两个多月。老兵,终于回家了!170多位老兵啊,来自祖国各地,最年轻的刚刚退伍,最年长的已过了花甲之年。他们回家,都为庆祝一件事:周渡中队建队60周年。到2018年,从最初建址于耀华路1号,中队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距离;若算上“前世”沪东区民办救火会所属周渡消防队,那么她的历史还要更久,将近百年。

在“老兵回家”活动中,有一个特别环节令大家激动不已:参观队史馆。

民国时期消防铜帽与水枪

队史馆内:历史悠悠 真情切切

现在位于世博馆路上的周渡中队队部,是当初为迎世博迁址于此的,比起中队的悠久历史,这栋建筑,显得崭新而年轻。

拾级而上,穿过步廊。

年轻的队部,庄严,整洁,安静。青年老兵健步如飞地朝上走,上了年纪的老兵,也不要其他战友搀扶,脊背挺直、步伐坚劲。近了,近了!再有几步,就是他们自己的队史馆,那里有他们共同书写的故事、唱响的歌。

呈现在老兵们面前的,是一个多么奇妙的地方呵!

这里曾是一个渡口,/激扬着历史的清波。/这里孕育着一支队伍,/从百年传承中走来。/沐浴着血与火的洗礼,/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忠诚在这片热土上书写,/辉煌在红门岁月中铸就。

民国时期消防帽

“前言”短短几句,却仿佛说出老兵们胸中的前言万语,唤醒了他们心底从不曾褪色的梦。瞬息之间,他们似乎穿越了,白发复成青丝,胸中豪情万丈。这是一个历史的时空、青春的时空、梦想的时空。在这里,红门勇士永远不老。

那不是车载警灯?还记得吗,70年代,总队为保卫上海第一条打浦路隧道,成立了摩托班,这警灯不正是咱摩托班配备的吗?当然记得!快看,这消防帽、消防水枪可都是民办救火会时期的老物件啊,快一百年了,像这样的“宝贝疙瘩”居然也能找回来?瞧这些泛黄的照片,看呀,这一个是你,那一个是我!……

步入队史馆,第一个版块名为“峥嵘岁月,薪火相传”,讲述着中队的前世今生。从1923年浦东地区民办救火组织、到建国后第一批公办消防队,从80年代总队第一批标兵中队、到2012年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95年的光辉历程,浓缩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徽章标识、一套套装备、一段段大事记里。足迹深沉,言简情真。一眼百年!

队史馆建成后,周渡中队仿佛无形中多了一根纽带,让队伍更加团结,更有向心力 和战斗力,同时也连接起了来自天南地北的新老周渡人。

再往前行,老兵们胸中不由得激情浩荡。“铁心向党、铁纪铸魂、铁胆攻坚、铁血为民”,新时期周渡人的“四铁”精神,书作红色大字,在面前的墙上,闪耀着光芒。文字下,那一帧帧热血贲张的画面,仿佛是活着的,是沉淀在光阴中的记忆。“四铁”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方针的生动实践,是一代代周渡人勇立潮头、赴汤蹈火,用青春和行动拼搏出来的,是周渡中队的精神内核、周渡人的“魂”。

那是什么?在这面墙中间,嵌着一块大大的液晶屏。有的老兵好奇,伸手轻轻触摸,画面变了;再触,又变了。原来,竟是“别有洞天”:领导关怀、荣誉激励、桌面推演、消防宣传……里面有图片、有文字、有课程、还有操作演示。只听中队指导员高剑介绍道:“这是咱们自己开发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老兵们兴奋地聚在屏幕前,争先恐后要亲手操作。“实在太便捷、太丰富了!”他们纷纷赞不绝口,心里惊叹着新科技在自己中队的运用,也默默地为之自豪。

也许参观的路并不长,但周渡人所走过的路却很长。在“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板块,老兵们又“见”到了,那些为中队立下卓越战功的杰出战友,每一位都是他们中最优秀的代表。也见证了“世博精神”,上海世博会184天,精彩纷呈,在这份精彩里,有两个字特别醒目:平安。这份荣光属于全体上海消防官兵,更属于周渡中队——战斗在世博安保最前线的队伍。在这184个日日夜夜里,每位周渡人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世博三分队就睡在世博中心地下车库;他们创下了世博园区火灾“零发生”记录。“世博精神”中有周渡人的铮铮铁骨,它系起了周渡中队的老兵和新兵,一代代继往开来,将永不落幕。

老式消防车模型

热血澎湃之后,老兵们又感受到拳拳温情。最后一个版块是“拥政爱民 不忘初心”,讲述了周渡人的爱民故事。“每周雷锋驿站、每半月结对帮扶、每月敬老爱老、每半年帮困助学”,周渡人始终与老百姓心贴着心:他们曾为社区群众修理过小家电、拿起过理发刀;他们为资助贫困学生自掏腰包;每月的第一个周六,他们都走进敬老院,曾有老人握住他们的手,泪如雨下……2012年,中队荣获公安部“全国公安机关拥政爱民模范集体”称号,而这份荣光和情怀始终在中队传承、发扬。

再回首,有老兵禁不住热泪盈眶。在馆内正中,还有一个展区,底色鲜红,里面悬挂的,是中队历年的重要荣誉奖牌,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记述着:周渡中队的一路拼搏,一路收获;周渡人的青春无悔,壮心无悔。

步出队史馆之前,许多老兵激动地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心里话。

参观后是用餐时间。老兵们自觉列起整齐的队伍,一路上迈着铿锵的步伐,唱起嘹亮的军歌。那天,这一幕,成了世博馆路最亮丽的风景,也是最动人、最难忘的。

上世纪消防官兵证件及名片

史馆筹建:半缘恒心半缘情

虽说周渡中队历史悠久,但队史馆其实很年轻。筹建队史馆的工作,开始于2013年。

周渡中队是浦东新区消防支队挑选的第一批建设队史馆的中队之一。当任务下达后,全队沸腾了,大家禁不住纷纷讨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这项“任务”,正落到大家心坎儿上,在中队全体指战员心中,中队就是自己的家,是家当然要有一个记录历史、弘扬传统的地方,就像寻常家庭的一本相册或一张全家福,有了它,才能把大家的心更紧密地凝聚起来。而“忧”的是,百年中队,风雨沧桑,那些老物件儿、老照片,乃至老战友、老故事,该怎么找?又如何找得全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建设队史馆此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周渡人决心,就算是“万里长征”,也要毫不动摇地走完。说干就干!周渡中队成立了队史馆筹建小组,由中队领导班子带队,从选址到设计,从布局到内容,都集结了全队的集体智慧。期间,时任浦东新区消防支队政委的汪永明同志全程指导,大到建设规划,小到一字一句,全部亲自把关。

资料欠缺。没问题,纵然是“大海捞针”也要把珍贵资料找回来。为此,筹建者们想了各种办法:他们去浦东档案馆,在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搜寻史料和老照片;去支队档案室,在汗牛充栋的档案里寻找属于自己队友的名册和照片;他们深入社区,走进居委会和居民家中,倾听他们的回忆,收集众人手中的珍贵留存;他们还不忘网上“冲浪”,用遍各种“关键词”,查找与中队有关的报道、甚至只言片语……这群筹建者上下求索、探寻“海底三万里”,让沉淀在时光里的周渡历史,一点点地浮现出来。

于此同时,中队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现在和以前的战友都拉进来,时任中队副指导员的高剑在群里呼吁,让大家寻找老兵、老兵再寻找老兵。就这样,群成员越来越多,天南海北的老兵也纷纷把故事和资料寄回中队,有的能用上、有的用不上,但都带着温度和期盼。看着这样的资料,大家建成队史馆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在建设队史馆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故事,“队史馆”犹如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起了天下“消防人”。筹建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似乎走进“死胡同”,几乎所有的方式都用过了,可距离大家的预期还有差距,尤其是那些老物件,若是缺了这些,队史馆似乎总少了些底蕴,可到那里去找呢?山穷水尽疑无路,筹建者们开始苦思冥想、“脑洞”大开。有人想到去网上“淘”。——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神奇的”互联网好像什么都有。大家“逛”遍了相关网站、论坛,还真找到了淘换消防老物件的帖子。他们“货比三家”,遇上价格合理、适当的,就买下,实在太贵的,只能放弃。

各时期消防员佩戴标志

“逛”得多了,居然有了一个意外发现:网上一位非常活跃的“卖家”,也是消防用品收藏者,就住在他们辖区附近。通过线下联系,在取得对方的同意后,高剑带队登门造访。真是不访不知道,这位“卖家”原来也是一名消防老兵!虽然他已退伍几十年,从前也不是在浦东服役的,但他的“消防情结”一直深厚,更何况“天下消防是一家”呀。见到周渡中队的战友后,这位老兵开心不已,当即把自己最珍视的藏品拿了出来,并表示愿意无偿“借”给中队使用,直到用完为止。——现在馆中那顶民国时期的消防帽,正是他的藏品。在此后周渡队史馆的建设中,他又几度欣然受邀,积极献计献策。缘分真是妙不可言,不仅让周渡中队找到了重要展品,更让一位老兵找到了新“家”。

在筹建者们的倾力筹备、全体周渡人的共同努力下,中队共收集到各类史料840余件,并建立了实物档案和入库、保养制度;同时,还搜集了中队近20年的花名册,为近10年的历批指战员建立了年份相册;从2016年开始,每名新入职队员也都有专属相册。当周渡队史馆建成并开放时,几乎所有人都赞叹于它的大气、美观与内容丰富,和周渡人之前的期待一样,在他们的“家”里,有了崭新的“精神高地”,来到这里,每一名周渡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红门记忆,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光荣。

史馆巍然:勇立潮头,继往开来

周渡中队队史馆,建成了。

它成为引领全队前行的“风向标”。每年,新兵入伍后、老兵退伍前都要参观队史馆,队员们称之为“镀金”。“镀”上这层金,就是周渡人、且永远是周渡人,将铭记消防使命、牢记周渡历史、继承周渡荣光、发扬周渡精神,迸发自信、自强的精神动力;“镀”上这层金,周渡中队凝练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延展到每个人身上,光和热将渗透在每名队员的思想里、行动中,激励他们带着使命前行:“镀”上这层金,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更广阔的未来,队史馆的光荣榜、荣誉墙向着所有周渡人敞开,建功立业者光荣!——周渡人将把自己的名字写进队史馆为荣。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保成员签名头盔

周渡中队队史馆,不仅是一支队伍的队史馆,也是所有消防人、更是老百姓的队史馆,它的大门向着所有消防人、更向群众敞开。队史馆建成后,即成为周渡中队对外宣传的有力平台。在中队“军营开放日”,队史馆是群众的参观“必到点”,每一位周渡人都是“义务讲解员”。他们引导群众走进馆内,了解消防历史、文化,熟悉消防用品的发展变化,直观地感受消防精神、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每当此时,馆中那块触摸屏,便成为有效的“教学载体”,那里面,家庭消防安全隐患、火灾发生第一时间的逃生技巧、普通火灾自救、灭火器的使用、楼道疏散常识……应有尽有。自开馆后,馆里平均每年接待社会参观3000余人次。参观后,群众纷纷感慨道:“以前只以为消防队就是负责救火的,想不到他们付出了那么多。”还有更多群众表示受益匪浅,学到了那么多消防安全知识,生活仿佛又多了一道安全保障。小朋友们尤其喜欢这里,参观结束后他们总是流连忘返,有的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吵着说:“我长大了,也要当消防员!”

自打队史馆建成后,周渡中队仿佛无形中多了一根纽带,让队伍更加团结,更有向心力和战斗力,同时也联结起了天南地北的新老周渡人。这个“家”的温暖和力量,在每一个周渡人心里扎根,她的精神和对她的思念,也被大家带到了祖国各地。一代代周渡人传承并发扬着中队的荣光。自2008年始,中队连续被各级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0年被评为总队层面“执勤岗位练兵优秀中队”“基层建设先进中队”;2018年,在总队“大练兵”活动中,中队再次取得骄人成绩,三大集体项目获得了两项第一……中队里,洋溢着一股精、气、神,激励着所有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2018年,在上海市消防总队首次开展的队史馆评级工作中,经支队级单位自评、总队政治部终评,周渡中队队史馆脱颖而出,荣获五星级队史馆暨“十佳队史馆”荣誉称号。

鹏程万里云鹏举,敢立潮头唱大风。面对荣誉,周渡人未曾止步,他们要继续拼搏、激流勇进。2018年10月,公安消防部队整体“改制”,今后的路更宽、更远了,也需要更多尝试和探索。周渡人就是要做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踏出属于他们的坚实足迹。于此相应,对于其“精神高地”队史馆,他们也不满足于现状,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榜样力量要更充分,队史资料要更翔实,为民服务内涵要更丰富。还有一个课题,也是他们正在破解的:让队史馆建设与消防中心工作紧密融合、更好地发挥辅助实战的作用。

百年不老,只争朝夕。周渡人,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历史,将由奋进者书写。

]]>
//www.846288.com/2019/07/15/%e9%a3%8e%e9%9b%a8%e9%98%9f%e5%8f%b2-%e5%91%a8%e6%b8%a1%e6%98%a5%e7%a7%8b/feed/ 0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记车站中队队史馆 //www.846288.com/2019/06/17/%e5%8d%b4%e9%a1%be%e6%89%80%e6%9d%a5%e5%be%84%ef%bc%8c%e8%8b%8d%e8%8b%8d%e6%a8%aa%e7%bf%a0%e5%be%ae/ Mon, 17 Jun 2019 01:23:03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10782

编者按: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是1977年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如今,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正在发生变化。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供人参观,而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当今的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变得更具交互性,以观众为中心,以社区为导向,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可移动性。因此,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的确,现在的博物馆参观形式多样,就拿消防博物馆来说,如今人们去参观不仅可以看到包括众多极具史料价值的近代上海消防文物,还可以通过博物馆内多功能的消防科技教育体验馆、动感4D影院、虚拟逃生体验空间、互动虚拟火灾实验室等更加直观的感受消防的魅力。各个消防中队也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就在今年年初上海消防部门评选出了“十佳消防队史馆”,在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不如和我们一走进这些队史馆,了解他们的故事。(栏目编辑:张晓虹)

杨绣丽/文

因为创作《蹈火英雄——全国首家“模范消防中队”长篇纪实》一书,我多次来到南车站路500号那个干净整齐的小院子,一次次爬到车站中队营区三楼,俯瞰院子里一群年轻朝气的战士认真地训练,那高高的训练塔、塔上高高飘扬的红旗、那围墙边缘一片葱郁的翠竹,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当我一次次走进中队的队史馆参观,浏览着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仿佛在时间的洪流中,重溯车站中队光荣的历史……

一、 绿色之树,蓬勃进程

一进队史馆的大门,就会看到墙壁上有一棵绿色之树,取生命之树之形,代表着车站中队的年代树,瞻望绿色之树,感受到车站中队的生机盎然,消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中国近代消防发源地。车站中队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车站前路20号原址成立的上海南区救火会,始建于20年代。1950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消防处接管救火会,在南区救火会原址成立沪南区队车站路队。1983年1月改名为五支队车站消防队。1989年夏天,为配合南浦大桥建设,中队从车站前路搬到现址:南车站路500号。

我曾采访康昌兴,他说他1988年调到车站中队,担任见习副队长。他至今记得车站前路营区当时只有一个三角形的房间,电视室、会议室、浴室三合一,石明瓦铺就的屋顶,上面有破洞,晚上看星星,白天晒太阳,旁边是临时搭建的房子,天热时,就在房间里放冰块降温。下雨天,屋里一片汪洋……

搬到南车站路500号新的地址后,康昌兴和指导员钱伟刚提出了开疆拓土般的崭新誓言:“新的车站、新的起点,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不比享受比干劲,不讲索取讲奉献”。同时,康昌兴立誓:不干出成绩,决不出中队。这样,在康昌兴和钱伟刚的亲自挂帅下,新营区有了新气象,车站中队在总队大练兵中队连续六年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在多次重大火灾扑救中发挥尖刀作用。

1995年9月,中队被公安部授予“模范消防队”荣誉称号;车站中队全体官兵坚持“荣誉面前不骄傲,成绩面前不止步”,1999年10月4日,中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消防中队”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消防部队第一个获得最高荣誉的基层单位;2004年11月8日,总队在上海市委党校隆重举行中队命名表彰五周年纪念大会;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队11名官兵千里驰援汶川映秀镇,并深入重灾区映秀镇参加救援,成功营救5名被困群众;2009年,总队召开会议隆重庆祝中队命名表彰10周年,车站中队也向全总队发出了打造消防铁军的号召;2010年,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了,车站中队承担世博会浦西园区1.35平方公里的消防安保任务,184个昼夜里,中队官兵始终坚守岗位,圆满完成保卫任务;2014年,中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命名表彰十五周年。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些历史的故事和节点,留存了岁月的温度和气息。

在队史馆绿色树叶的边上,有一张“模范消防中队”命名表彰大会的照片。那张照片是1999年11月9日在上海龙华机场举行的“模范消防中队”命名表彰大会上,时任公安部部长贾春旺为中队授旗的情景。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车站中队荣誉称号,由时任朱镕基总理和江泽民主席签署表彰命令。

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中队官兵的努力下,命名表彰20年来,中队6次荣记集体二等功,16次荣记集体三等功;1个班组荣记集体二等功,12个班组荣记集体三等功;1人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1人荣获“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4人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1人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干部”,2人评为上海市“东方卫士”, 4人荣立一等功,18人荣立二等功,191人次荣立三等功。右边还有一张照片展示的是1995公安部授予的“模范消防队”荣誉锦旗,左边一张照片展示的是199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消防中队”荣誉锦旗。

二、区域版面、见证荣誉

车站中队的队史馆共分成上下两楼,分别有几个块面组成。其中楼下有抗震救灾、领导关怀、政治建警、服务人民、双拥共建等版面。楼上布置了打造铁军、业务训练、创先争优、警营文化、抢险救援、荣誉墙、历任主官、消防体验区、服务世博、纪念品展示区、中队英模等版面。这些区域版面的设置,见证了车站中队的发展和荣誉。

在抗震救灾的版面区域,我们可以看到一张汶川地震救灾的照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5月14日凌晨,中队根据上级指令,抽调11名精干力量赶赴四川汶川映秀地震重灾区。在8天8夜的战斗中,先后抢救出尚婷、蒋雨航、马元江等5名被困群众。墙壁上一张照片是中队官兵在映秀镇公路收费站宿舍营救贵州小伙蒋雨航,房屋倒塌后,蒋雨航被厚厚水泥预制板困住,中队官兵发现他后,马上展开营救,经过9个多小时的不间断营救,17日下午5点12分,被困近123个小时的蒋雨航被营救出来。还有一张照片是2008年6月蒋雨航到中队来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2008年12月,蒋雨航正式成为上海消防的一名战士,现在已经提干成为一名消防警官。

旁边另外一张照片拍摄于2002年3月27日下午,宝山区沈杨化工厂发生火灾。火灾现场化工燃料燃烧猛烈,爆炸声此起彼伏,有的罐体爆炸腾空七八十米高,落到一百多米远的地方,情况非常危险。车站中队官兵坚守在最前线,防止火势向邻近仓库蔓延,发挥了攻坚克难的尖刀作用,得到了市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还有一张照片记录的是 2003年7月1日,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区间隧道浦西联络通道发生垮塌渗水,引起地面大幅沉降。中队官兵接到出警命令后,迅速赶赴现场展开救援。塌方事故引起周边社保大楼严重倾斜,变成危楼。这里存放着上海全市居民的社保、养老等信息数据,中队官兵接到命令再次挺身而出,用最快的速度抢救出电脑主机,成功保住了珍贵数据。

另外一张照片记录了2011年9月27日,地铁十号线豫园至老西门站发生追尾事故,两列地铁被困于隧道当中,大量人员被困,中队官兵接到命令,深入隧道600多米营救被困群众,共营救了18名受伤乘客。中队的上等兵何晨在参加救援中看到地铁车厢门和隧道有一米多的落差,他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甘当人梯供被困群众疏散。

在“领导关怀”版面区域,我们可以看到上级领导如何接见慰问中队官兵的照片。上面分别展示了俞正声、孟建柱、贾春旺、韩正、杨雄、吴志明、白少康、陈家强、王沁林、谢模乾、于建华、赵子新、单于广等领导接见慰问中队官兵的情景。中队成长的每一个脚印,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厚爱。

在“政治建警”版面区域,主要展示了中队在抓思想政治建设中开展的一些活动照片。“服务人民”的版面,则展示了中队 “卫士志愿服务队”每月20号到南京路步行街为市民开展理发、测血压、消防知识宣传等为民服务活动的情景。“双拥共建”的区域,展示的是中队开展的双拥共建活动。中队深入居委、单位、学校,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中队与辖区11所中小学结对共建,利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消防夏令营”等形式进行消防知识宣传,组织逃生疏散演习,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赢得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誉。

“打造铁军”的版面,展示的是自2009年公安部消防局提出“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以来,车站中队全体官兵是如何积极投身创建星级铁军中队活动。其中一张照片是2011年公安部消防局首届打造铁军比武竞赛的照片,车站中队当时有三名干部和一名战士参加总队集训队,最终中队排长许维爽、周祥经过严格选拔参加去比武,代表上海消防总队分别获得两项冠军,受到了上级表彰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业务训练”的版面,反映的是中队坚持以打得赢为目标,坚持体能、技能、心理智能协调发展,注重夯实官兵业务技能基础,创新了“三三二”体能训练和“四分法”辖区六熟悉训练,结合辖区高层建筑、地铁、高架道路火灾等消防难题,编写了高架道路车辆火灾扑救、高层火灾扑救展开操和地铁初战处置编程等一大批的战术战法,在总队范围位内推广应用。在总队举行的各类消防业务竞赛中始终名列前茅。

“创先争优”的版面,展示的是中队官兵传承“有第一要争、有红旗要扛”的黄浦消防精神,倡导官兵勇于争先、敢于争先,激发官兵建功立业、争当模范,积极打造一支“有魂、有力、有激情”的队伍。

“警营文化”的版块主要展示中队开展的警营文化活动,中队结合官兵岗位开展岗位自学成才,近年来中队有17人通过自学获得本科和大专文凭,有6人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中队目前数十名官兵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0%以上。

在队史馆里,还设置了“抢险救援”区、荣誉墙、历任主官墙。在消防体验区,我们可以看到中队作为辖区消防宣传的主阵地,是如何积极开展消防宣传活动的,这个版块主要针对驻区居民和学生,进行消防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

“服务世博”的版面,讲述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召开,中队作为驻守浦西片区的消防力量,如何把世博消防安保工作纳入中队的中心工作,主动介入、主动服务。在世博安保进入常态后,中队研究分析新情况、新挑战,不断完善安保工作计划细化安保工作方案,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以振奋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严谨的作风和过硬的战术水平,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还可以在纪念品展示区看到很多有意思的实物,这些物品都见证了中队的历史。

在“中队英模”板块,我们可以看到公安文联画家们为中队八位先进典型作的画像,这是中队命名表彰十五周年之际,中队举行的“情系红门,大爱无疆”事迹书画展,这些画像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英模的形象!

三、 大河奔流,展望未来

大河奔流,时代转换。回首过去,无上荣光。展望未来,豪情满怀。在队史馆的最后版面区域,我们可以看到中队是如何以“基层建设的示范队,打造铁军的尖刀队,优秀官兵的培训队、警民和谐的服务队”为新的建队目标,始终牢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地为模范消防中队增光添彩。

车站中队的队史馆荣获五星级队史馆暨“十佳队史馆”荣誉称号,成为打造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教育宣传新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队官兵发扬传统,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让“模范消防中队“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小小的队史馆记录了车站中队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古诗有云:“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如同队史馆进门的那棵年代树,那蓬勃的绿色昭示着往昔和历史。车站中队的全体官兵,为了人民的安宁生活,为了城市的繁华绚烂,他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中队,体现的不仅仅是上海消防这面旗帜的风采,也是整个全国消防的面貌!相信新的一代消防虎将们将接过老一辈人手中的火炬,把青春和激情继续燃点在车站中队,让英模的风尚继续如蒲公英般飞扬,让碧绿的道路继续向前延展……

作者简介
杨秀丽,笔名杨绣丽、月白葵口、葵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作家》杂志副主编、《上海诗人》副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普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普陀区政协委员。有近十部作品出版,其中诗集《彩虹经天》《雪山的心跳》等分别获上海市重点创作项目和上海作协年度作品奖励。2015年,《永不褪色——南京路上好八连长篇纪实》由迟浩田上将题词并作序,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于北京举行首发式。其为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黄浦支队车站中队所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蹈火英雄》在消防界颇具影响,表达了她本人对于消防的深深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