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站新貌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法治立场·科普视角·人文情怀 Sat, 09 Nov 2019 03:44:26 +0000 zh-Han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www.846288.com/wp-content/uploads/2019/07/cropped-logo-1-32x32.png 老站新貌 – 东方消防救援 //www.846288.com 32 32 我与罗店有个约 //www.846288.com/2016/09/01/%e6%88%91%e4%b8%8e%e7%bd%97%e5%ba%97%e6%9c%89%e4%b8%aa%e7%ba%a6/ Thu, 01 Sep 2016 07:46:14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4240 挥汗如雨的训练,舍生忘 死的战斗,消防战士保卫 着城市的安宁。
挥汗如雨的训练,舍生忘死的战斗,消防战士保卫着城市的安宁。
缪国庆/ 文

但凡命中注定要到上海市宝山区公安消防支队罗店中队当消防兵的人,即使有一天离开了,也必定会与罗店有约:常回来看看。其中的道理说不清道不明,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缘。
吴建成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是1987 年进的消防,尽管先去的是宝钢二中队、翔殷路中队,但到了1994 年底,就来到了罗店中队,开始了在这里长达6 年的驻留。当时的罗店中队共有4 个战斗班,包括长兴岛、横沙岛各一个战斗班,消防辖区面积大,管理难度高。吴建成来这里当的是代理副指导员,因为不设正职,他就是罗店中队的主官之一。在其位,必须谋其政。为了抓好队伍建设,除了驻扎在罗店镇的两个战斗班、一个后勤班、一个通讯班、一个司机班之外,他还得常常赶去长兴岛、横沙岛。当时的交通不便,必须搭船渡江,一来一去就得花上一两天,如果天气情况不好,风大、雾浓,渡船停航,那就会进不去、出不来。在吴建成去罗店中队任职之前,罗店中队未曾有过先进中队的荣誉,在他和中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罗店中队终于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先进中队自有其先进性,先进中队的先进性体现在灭火救援上。在吴建成的记忆里,扑救罗店镇星光商场的大火值得一提,他之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是因为那次抢险就发生在他刚刚到罗店中队任职的时候。
按照中国的习俗,在城市里,一般是到了正月初五,“迎财神”的鞭炮轰然响过,不管财神爷是否真的被请来,这新年就算是过了,喜庆的气氛也就随之淡了下来,人们又开始紧张忙碌起“平常日子”来。而生活在市郊农村的人,则要等到正月十五闹过元宵后,新春的喜悦气氛方从心头渐渐褪去。新年伊始,谁都希望图个吉利、保佑平安、喜迎财神,这是人心所向,但是火神却不捡时日,不被善良的人们美好的愿望所支配,趁人稍有不慎,便悄然降临。1995 年2 月8 日,农历正月初九,子夜0 点40 分,位于上海市郊的宝山区罗店镇塘西街的星光百货商场燃起了猪年第一把商场火,这条有“金罗店”之称的罗店镇中心街顿时火势熊熊。罗店消防中队闻警立即出动了本部仅有的两辆东风牌消防车和几乎所有消防官兵,飞驰前往火灾现场奋力扑救。火虽然被扑灭了,避免了火烧连营、殃及周边,但200 平方米商场内的物品却几乎全部烧毁,直接经济损失24.2 万余元,而更加令人痛心的是,大火还灼伤了23 颗善良的心……火因竟是商场的一只日光灯由于长时间通电致使镇流器因故障发热升温引起燃烧,火星坠落引燃可燃物后蔓延成灾。
离开罗店消防中队,一晃已有十多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转业到地方任职的吴建成时不时地还会去到罗店消防中队驻地,看着眼下显得有点狭小的训练场和车库、有点老式的训练塔,看着那些他叫不上名字来的年轻的消防员,从心底里生出许多感慨来。不止是他,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的战友们都是。时至2015 年,不少身在外省市的退伍老兵们一致推举吴建成牵头,组织一次“回娘家”活动。于是,就有了三月之行。唐飞从江苏宜兴赶来,杨爱军从江西吉安赶来,还有从安徽、山东赶来的,至于严春刚等人,就在上海青浦、普陀,当然更是召之即来。十多名老兵故地重游,心情之激动不言而喻,叙旧时就叙出一份心愿来:如果有人来整理一份罗店镇的消防沿革、来撰写一篇罗店消防中队的老队新貌就好了,就能够给社会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了……

整理一份罗店镇的消防沿革、给社会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罗店消防中队的现任指导员汪群威和中队长郝好已经完成了。
在他们的电脑里,就保存着这样一份历史资料——
罗店镇在民国以前没有消防组织,大户人家建房时以造高厚的风火墙及铁皮门防火,住宅内置大水缸储水备用,而一般居民房屋简陋,多砖木结构及茅草房,一旦失火,靠鸣锣报警,邻居临时执盛水器具前来救火,河道为主要水源,所以灭火效果微弱。一旦火势失控,往往会波及一片,深为民患。
民国初年,罗店镇始设救火会,公推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人士为会长,并募集资金购置消防水龙,分设于集镇各处,并建水龙阁储放。共计有亭前街(大石桥桥亭)、庙后街(东南弄口)、韩家湾(财神庙)、南街(钱家弄口)、塘西街(花园弄口)、石驳岸(顾家桥堍)、东西巷街(关帝庙)、西西巷街(薛家桥堍)8 处。另外,潘同兴米行、杨锦茂南货号各自备水龙1 台。救火人员由该地段脚夫(搬运工人)及铁木业工人充当。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相传为火神诞日),全部水龙举行集中演习,比技术,比速度,以出水快、水量足按名次犒赏。
民国21 年(1932 年),救火会改名消防队,镇保卫团出面筹款添置新型机器水龙1 台,消防队址设在东西巷街四都庙内(今罗阳小学处)。
民国31 年(1942 年),镇消防队进行改组,队长由镇长兼任,副队长分别由保卫团团副及罗溪乡乡长兼任,另设干事长、干事若干人负责指挥,消防队员全部由保卫团团员担任,全镇分东、西、南、北、中设消防站,每站配置水龙1 台及配套消防器材。
民国35 年(1946 年),罗店镇各界筹款添置24 匹马力消防车1 辆及其他必需消防用具,由民众自卫队负责管理,驻地在四都庙队部。
1950 年,罗店镇建立民办义务消防站,消防设备除接收解放前消防队器材外,还添置了消防必需之物。1951 年,罗店镇冬防指挥所下设1 支义务消防大队,有4 个中队,队员180 余名,发生火警即以敲打警钟报警,并组织扑救。每个中队配备1 架人工揿式消防水龙,1 架机动泵以及水带、水枪、斧头、钢质球型照明灯、竹梯、太平桶、雨衣等,还备有1 个救护班,有4 副担架、5 至7 只药箱。1956 年5 月,县公安局接收罗店镇义务消防队,创建罗店消防中队,有干警11 人,配备有美制派克轿车改装的消防车1 辆、扯梯2 架、单扛梯2 架、机动泵2 台等消防器材,责任区为罗店、罗泾、罗南、刘行4 个乡镇。
1966 年,罗店消防中队迁址月罗公路荻泾桥堍,并招收了一批民警以充实力量。
1970 年开始,实行义务消防兵制。
1985 年,罗店消防中队共有66 人,设正副队长各1 人、副指导员1 人,主要消防设备有解放牌泵浦车1 辆、解放牌泡沫车1 辆、北京牌轻便消防车1 辆、庐山牌轻便消防车1 辆、750 三轮摩托车1 辆、22 匹马力手抬泵4 台,部队占地面积1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50 平方米。
2000 年,罗店消防中队仍驻月罗公路2449 号,部队占地面积1440 平方米,建筑面积900 平方米,官兵总数65 人,负责保护面积278 平方公里。添置东风牌140 水罐车1 辆、东风牌140 泡沫水罐车1 辆。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每年重大节日之前、农忙季节、天气干燥的冬季,罗店消防中队的官兵就会组织安全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及时防患未然。

撰写一篇罗店消防中队的老队新貌,给人们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罗店消防中队的指导员汪群威和中队长郝好也正在努力完成。在罗店消防中队里,他们已经设置了一个荣誉室。
他们把荣誉室的“前言”写得激情澎湃——“这里闪动着英雄的壮举,这里承载着警营的点滴。
“这里是当代军人的向往,这里是我们扬帆的起点。
“她将让我们体验军旅的真谛,她将为我们注入奋发的激情。
“来吧,让我们翻开这光辉的一页,用心灵去聆听热血和青春谱写的动人乐章。
“在美丽的东方明珠——上海的西北角,有一支默默无闻的英雄群体,他们是常年与火魔作斗争的英雄部队,她就是上海市宝山区公安消防支队罗店中队……“自建队以来,一次又一次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中队官兵始终发扬了革命大无畏精神,谱写了消防战士舍生忘死为人民、赴汤蹈火铸忠诚的壮丽诗篇。”
他们把荣誉室的“板块”衔接得紧密连贯——
从“政治建设”到“部队管理”,从“抢险救灾”到“防控宣传”,从“双拥共建”到“警营文化”,还有建队以来获得的“主要荣誉”,还有不能忘却的“历任主官”,让所有的荣誉都有迹可寻:“政治建设”是红门的生命线,以“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为己任;“部队管理”立足于“建设一支过硬的消防队伍,争创一流的消防业绩”,开展“争建优秀警种、争创优秀警队、争当优秀官兵”活动;“抢险救灾”以“险情就是生命、火场就是战场”为口号,确保部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警营文化”唱响了四部曲:一是“教育曲”、二是“谈心曲”、三是“纪律曲”、四是“和谐曲”。
有荣誉的绚丽,就有生命的闪光——
2014 年2 月4 日的那场火灾,对于陆晨和孙络络来说,是一次注定不平凡的出警。那时,美好的未来正在向年轻的他们招手。陆晨,23 岁,在最近的一次院校生预考中,他的成绩名列全宝山支队前茅,如果一切顺利,就有可能进入昆明或廊坊的指挥学院学习;孙络络,19 岁,曾获评2013 年优秀士兵,正努力向士官的目标迈进。不过,这一切,都在2 月4 日的那场火灾中戛然而止。那天上午10 时52 分许,宝山区民科路36 弄内的上海环震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仓库发生火灾,由于起火地点主要生产、加工塑料气泡包装材料,仓库内存有大量原料和成品,极其易燃,因此,当消防队员抵达现场时,起火建筑南侧一楼的火势已经从窗口窜出,北侧二楼则有大量浓烟翻滚冒出。作为第一到场力量,罗店消防中队迅速在起火建筑东西两侧靠南处设置分水阵地,出5 支水枪分别堵截火势向东侧和西侧厂房蔓延。陆晨和孙络络两人都在1 号车上,孙络络是头枪手,陆晨是3 号水枪手。经过艰苦的扑救,火势得以控制,但是,仓库内部堆积的大量原料和成品依旧处于阴燃状态。现场宣传指挥部决定组织内攻后,陆晨、孙络络、袁超超跟班长张积福组成一个4 人内攻小组,向火场内部挺进,开展近距离翻垛灭火。13 时左右,数十吨的横梁、楼板、砖墙突然坍塌,瞬间就将内攻小组的4 人埋压……14 时,搜救人员在坍塌厂房西侧中间大梁下方发现陆晨;16 时54 分,又在近十米深的废墟中找到孙络络……2 月7 日,公安部政治部批准陆晨、孙络络为革命烈士,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同日,上海市公安局追认两人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团市委追授“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2.4”火灾,战友们在现场向遇难英雄致敬。(吴学华 图)
“2.4”火灾,战友们在现场向遇难英雄致敬。(吴学华 图)

英雄在危难中孕育,英雄在奉献中诞生,英雄本是寻常人。
说起陆晨和孙络络,担任罗店中队中队长的郝好不禁情动于衷:陆晨和孙络络牺牲当日,罗店中队的战友在火灾现场向遇难英雄敬了礼、鞠了躬,以后每逢他们的忌日,罗店中队都会举行一个纪念仪式,怀念曾经一起战斗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日子。陆晨的家在上海,而孙络络的家远在湖北,家里现在就剩下了他母亲孤身一人,中队的兄弟们曾经对他母亲许过一个诺:您儿子牺牲了,今后,我们都是您的儿子!一诺重千金,孙络络的母亲每年都会来罗店中队一次,因为孙络络的魂还在这里;每逢节假日,中队的兄弟们也会轮着去看望这位“妈妈”,给她以最大的慰藉。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是老人家说的,没错,尤其是消防兵。
郝好在读大学时就毅然决然地当了兵,当了消防兵。他喜欢那种奋不顾身的奋勇,他喜欢那种视死如归的壮烈,此举让他周围的许多亲友想不通,可是,有什么必要让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呢? 2003 年,他从浙江来到上海,走进了消防部队,先在大场中队,再去顾村中队,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2005 年被选送去昆明消防指挥学院深造。
来罗店中队当中队长,那是2012 年1 月间的事情,其时,他投身消防已近10 年。
罗店中队的消防辖区早已不包括长兴岛和横沙岛,眼下的消防辖区面积45 平方公里,有25 个行政村。
作为基层消防中队的一个指挥官,郝好知道“一切为了实战”的道理,他在2012年写了《郊区灭火救援探讨》,对郊区及农村火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郊区及农村火灾扑救的难点进行了梳理,并对郊区及农村火灾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索;针对有效疏散和抢救火灾中的被困人员,他在2013 年写了《论火场救人的几点战术方法》,总结提炼了火场救人的基本方法,特别关注了火场救人组织指挥中的相应问题。作为基层消防中队的一个带兵的人,他知道“一切服务实战”的道理,针对中队体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盲区,他在2014 年写了《浅谈基层中队体能训练注意事项》;当下,现役制、合同制混编消防队伍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消防建警模式,如何管理好这支尚未成熟的新生力量,无疑给新时期消防队伍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郝好在2015 年写下了《浅谈混编合同制中队相比现役中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处置对策》,就实现合同制消防员与现役官兵的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消防部队混编合同制中队建设,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为在罗店中队的黄金搭档,指导员汪群威当年也是走出大学校门前来当兵的,按郝好的说法,“要说‘学霸’,指导员可是真正的‘学霸’。”眼下,他还在就读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汪群威曾经是罗店中队的副中队长,去年下半年调任指导员。
还有一名比谁的资格都老的老兵,他的名字叫祝尧东,是罗店中队里唯一的一名四级警士长。2002 年入伍以来,一直都在罗店中队,毫不夸张地说,中队现有消防班的所有班长都是他一手带教出来的,在带教过程中,他还写下了自己的心得:“浅谈如何提高基层中队班长的素质”。想起当兵那会儿的事情,祝尧东自己都觉得奇怪:家在浙江农村,可他已经进了城,读了技校,到了实习期,包分配,去国有企业,可他偏偏在这个时候报名当了兵,父母自然不答应,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可以改变家境的机会,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再说又是独生子,去到上海当消防兵,远离父母不说,就说那份危险,父母也不放心。可他就是铁了心,一转身就走了。十多年如一日,即使到了中队长助理的岗位上,他也始终把自己当作是普通一兵,按时起床,按规定出操训练,到了火场,冲在最前面。他曾经被称作“抱火哥”,那是在2008 年6 月的一天下午,罗店镇联合村一村民家发生火灾,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一个“非法液化气充灌点”。罗店中队消防官兵闻警出动到达火场时,火势已经将整个二层居民楼包围,且不说烈焰腾腾、浓烟滚滚,就说面对那些个被烧得灼热的液化气钢瓶,也让人心惊,每一个液化气钢瓶都可能是一颗炸弹!祝尧东没顾得多想,只说一句“给我掩护”,就冲进了火场,抢出了第一个正在吐着火苗的钢瓶,随后,他又冲进火场,这次一下子抢出了两只钢瓶。在全体官兵的努力下,20 余只钢瓶被全部安全转移。大火扑灭后,祝尧东这个“抱火哥”累得趴在了地上……这些年来,他先后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火场嘉奖,并获得消防总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怀着勇于献身公安消防事业的坚定信念,无数热血青年相聚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将青春无怨无悔地挥洒在熊熊烈火之中,保卫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安宁。
罗店消防中队的官兵们同样见证着消防历史的足迹,缩影着不辱使命的历程。
罗店中队的官兵们将青春挥洒在熊熊烈火中。
罗店中队的官兵们将青春挥洒在熊熊烈火中。

我与罗店有个约。
在罗店消防中队举办的军民联欢会上,或在欢送老兵、欢迎新兵的仪式上,常常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诗朗诵:红色梦想——“红色警营——让男儿成长的地方/ 警营/ 让男儿学会了成长/ 掌握了技能/交到了朋友/ 承担了责任/ 屹立在天地间/ 警营/ 这个大熔炉/ 让血气方刚的男儿在这里百炼成钢/ 警营/ 这道壮阔的风景线/ 让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警营/ 这个大舞台/ 让男儿在这里成就自己的事业/ 得到人民的信任/ 实现自己的理想/ 完成自己的诺言/ 走进警营/ 生活就多了几分从容和扎实/ 少了几分浮躁和冲动/ 保卫国家的信念/ 是男儿的愿望/ 也是男儿的期盼/ 是男儿的目标/ 也是男儿的责任”
“挥汗如雨的训练/ 舍生忘死的战斗/ 血与泪的交织/ 首长的关爱/ 战友的深情/ 一声声赞扬/ 一片片温暖/ 一份份真诚/ 铸就了警营男儿的铮铮铁骨/ 身在警营/ 默默地望着窗外的繁星/ 牵挂在身边萦绕/ 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 身在军人这样的岗位/ 让军人知道什么是牵挂/ 什么是放弃/ 警营给予了军人足够的勇气/ 去权衡孤独与寂寞/ 没有当过兵的人/ 想不到军人的清苦与寂寞/ 没有当过兵的人/ 不会懂得军人的价值在于奉献/ 没有当过兵的人/ 不会感觉到在光阴流逝的岁月里/ 军人那种思乡念亲的苦/ 但是/ 警营取代了军人的空虚/ 警营让军人知道/ 在烈火燃烧时要冲到最前面/ 在儿女情长时要忘记思念/ 勇于追求/勇于奋斗……”
当吴建成带领着“老兵团”在时隔多年后走进罗店消防中队的红门,听到这首由年轻一代消防员创作的诗朗诵时,他的脑际也不由浮起了两句唐诗:“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眼眶,随即也湿热起来……
呵,岁月如歌!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上海市宝山区公安消防支队罗店中队提供。)
]]>
风起云涌的“虹口”岁月 //www.846288.com/2016/08/05/%e9%a3%8e%e8%b5%b7%e4%ba%91%e6%b6%8c%e7%9a%84%e8%99%b9%e5%8f%a3%e5%b2%81%e6%9c%88/ Fri, 05 Aug 2016 05:15:48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4111 钟韵瑶/ 文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为虹口中队授牌。
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为虹口中队授牌。

即使在全国,也没有像“虹口中队”这样古老的消防队。这个前身被称为“救火会”的消防站是目前我国尚存并仍在使用的最年长消防站,西式的铸钢玻璃窗,厚实的实心砖墙,30 米高的六角瞭望塔,一切刻满岁月的印痕。今年8 月,虹口中队迎来了自己150 岁的生日。
上海市虹口区公安消防支队虹口中队,年岁已大,但并没有“老去”。在今年的5 月,它又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中队设立了全国首个“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基地将每月定时向市民及国际友人开放,让参观者通过了解消防历史接受国际主义教育,传递“消防安全无国界”
的消防理念。虹口中队课外党史辅导员、抗战老兵蔡诚绥感慨道,百年老队注入了新的生命。
150 年的风雨征程,相伴上海城市的消防发展,虹口中队记录了许多风起云涌的消防岁月……
租界时期虹口消防队在驻地举行灭火演习。
租界时期虹口消防队在驻地举行灭火演习。

申城睁眼看世界,西方列强带来近代火政

1845 年,随着晚清政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上海成为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城市。租界的出现,使西方列强得以逐渐把工业文明中迅速发展起来的近代火政,移植到这片享有“治外法权”的“国中之国”。史料记载:1866 年7月20 日,上海第一救火车队成立,这是我国城市中建立的第一个现代消防队(现已弃用);1866 年8 月,虹口第二救火车队成立,即现在的虹口消防中队。说起虹口中队的历史,有一个人是绕不开的——第一任队长、新西兰人路易• 艾黎。1927 年,路易• 艾黎来沪后,经人介绍,来到虹口救火队担任小队长,参与日常的火警执勤。当时的虹口中队,队员大多是来自英格兰或苏格兰、有消防工作经验的“白人”,仅个别杂役为中国人。与队里那些趾高气扬的“洋人”不同,艾黎喜欢和中国人接触,学习中国语言,不断找机会和中国人交流,他还喜欢去中国人多的陋巷、工厂、车间里去检查消防安全。在路易• 艾黎的记述中,有一段关于当年工作情形的回忆:“我每天下午通常去工厂视察,夜间出去救火,这样干了10 个月,我记得,第一次值班,就赶上了5 起火警,其中一起在闸北,另一起在一家鸟店……我刚脱下衣服跨入浴缸,火警钟声又响了……我外出救火时负责2 号救火车,车上有10 名救火员,他们都很好,我跟他们学了不少东西。”
租界后期,公共租界、法租界继续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消防队的分布也依据租界的延伸而发展。1929 年至1939 年间,火政处增设了梵皇渡路、福州路、天潼路、周家嘴路、汇山路等消防分队,并翻建了虹口中队。消防队的重点是保护在沪洋商和市政单位的利益,规模已初步具备了城市的救火体系。在此期间,路易• 艾黎调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工业科工厂督察长,负责检查租界的防火工作。
百年后,虹口中队设立“国际主义教育基地”,也与路易• 艾黎密不可分。1939 年,为支援抗日战争,争取海外援助,促进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宋庆龄与路易• 艾黎共同发起,在香港成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工合会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组织和合作社促进组织之一。2015 年2 月,工合会主席柯马凯一行莅临虹口中队开展寻根溯源活动时,产生了建立“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的设想,之后的事情便顺理成章。
不仅仅是消防事业,对中国的革命事业,路易• 艾黎功不可没。邓小平的一席话布满了对艾黎的尊敬。“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城市第一双眼睛,瞭望城市消防史

无标题
20 世纪50 年代,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公安消防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图为当时的虹口消防队。

“透过‘城市的眼睛’,我们将看到上海消防发展史,还有属于一座城市的记忆。”老上海或许知道,这句话中的“城市的眼睛”说的是消防瞭望塔。在城市还没有如此现代化之前,消防员站在高耸入云的瞭望台上,手拿望远镜居高临下,幢幢房屋清晰可辨,一旦哪里冒出一星半点烟火,就可以通过鸣钟报警,有了单线电话后,消防员可以直接将火情传送到市消防总队,消防总队再安排所属辖区出警。
在上海的革命史中,瞭望塔的钟声敲响了著名的上海辛亥革命起义。1911 年11 月2 日,在沪同盟会要人陈其美和当时上海救火联合会会长李平书商定以位于中华路口上海救火会瞭望塔的钟声为号令,以先鸣钟9 响,继以13 响后,全市统一行动。次日下午2 时,瞭望塔的钟声按预定计划响起。
上海原有13 座消防瞭望塔,每一个消防中队旁或是顶上有一座消防瞭望塔。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通讯工具逐渐兴起,瞭望塔的作用越来越小,1997 年,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队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13 座瞭望塔中有两座因破坏严重被拆除,如今剩下11 座。
2008 年,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计划对全市消防瞭望塔进行修复,虹口中队现存瞭望塔成为首批修复对象。虹口瞭望塔是上海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消防瞭望塔,建成于1888 年初,也是当年所在的辖区里最高的建筑,瞭望半径可达5 公里。经过百多年的自然磨损,瞭望塔的墙体结构出现开裂、剥落,倾斜严重。修复后的虹口瞭望塔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塔楼的原始风貌,市民在“市民开放日”期间可登塔参观,一睹百年老建筑的风采,重拾老上海的记忆。

尖子班飞檐走壁,“硬功夫”成消防术语

无标题
上世纪60 年代,上海掀起大练兵热潮,虹口中队的业务尖子班享誉全国。

在虹口中队的荣誉室里,展陈着自1960 年以来中队一代代擎旗人的丰功伟绩,一批批勇士赴汤蹈火的英勇事迹和获得的奖章——
1960 年1 月6 日的月光,刻画了两名消防战士冲锋陷阵的辉煌瞬间。
消防战士卞烈云和龚竞成面对的是一艘熊熊燃烧的货轮。消防处16 时57 分接警后,7 辆泵浦车、6 辆照明车等特种车辆,还有123 名消防官兵先后赶赴高阳路码头,扑救英籍货轮“友玛利亚”号火灾。失火部位在底舱,这是最难侦察和开展灭火战斗的部位,卞烈云和龚竞成为了侦察火源,下到船体内部……21 时30 分,经过4 个小时的战斗,“友玛利亚”号火灾被扑灭,而两名消防战士却中毒昏倒,不幸牺牲。
1964 年1 月2 日的傍晚,定格了一名消防战士舍生取义的关键时刻。
那天下午4 时,许泽林和战友们一同前往临平北路光华印绸厂火灾现场。现场,消防处先后派出的16 辆泵浦车、6 辆专勤车、200 多名消防员,还有工人、居民3000 余人共同参与灭火。燃烧了70 分钟的火烧毁了2000 平方米的厂房,34 台机器设备。许泽林在抢救物资时壮烈牺牲。
消防员是消防队之魂,每一个消防队就是这些忠勇之士的生息地。“有第一要争,有红旗要扛”是虹口中队的格言,虹口精神在一代代官兵身上得到了传承。他们将这种精神在上海消防的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了华彩篇章。
1964 年,上海贯彻公安部关于加强消防战斗员基本功训练的若干规定和大学解放军的形势下,掀起了大练兵热潮。
5 月,25 名消防技能骨干在虹口消防队进行集训,这支被称为“虹口尖子班”的队伍练就了“飞檐走壁”的神奇功夫。
老队长施良才的几样绝活至今被业内乐道,他沿着建筑漏雨水管道攀爬高楼的速度比常人跑楼梯都快,他能借助几样简单工具在高层建筑上下左右窗口之间自由地移动。这些硬功夫不仅引领了以后的消防基本功的训练科目与方法,也将“硬功夫”这三个字约定俗成为消防训练的特定词语。虹口消防队和尖子班成为当时享誉全国公安系统的先进集体,许多兄弟省市公安消防单位和外国友人,包括法国的、日本的、阿尔巴尼亚内务部长在内的很多外国的代表团都来到虹口消防队观摩,甚至连上海杂技团也到消防队体验生活。
什么是“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消防精神,虹口中队的消防官兵和“尖子班”展现的就是这种精神。

跨越世纪的光阴,英雄本色不退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军队不变的景象。一代代消防官兵无休无止地与火进行着搏斗,沧海横流尽显英雄本色。吴远红是虹口中队的一名战斗班班长,有关他的一个“30秒”被传为美谈。那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警铃划破祥和的夜空,远处火红的天空映红严峻的神情。按照队员们身经百战的经验,这类发生在居民区周围的火灾,救援、灭火、疏散,都是关键。10 秒后,吴远红便直冲火场深处,铺设供水线路,疏散被困人员,组织内攻人员,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当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吴远红发现火场内有液化气钢瓶喷射着火焰,他抱起钢瓶跑离火场,用水枪进行稀释冷却降温直至排除险情,完成一系列动作仅用了10 秒。还未擦去被烟熏黑的脸颊,吴远红又为昏迷的老人进行心肺复苏,老人醒来后的一句“谢谢你,我的好儿子”,湿润了吴远红的眼眶,短暂的10 秒定格了钢铁硬汉的侠骨柔情。

无标题
上海公安消防第一个全国英模代表徐庆友之子徐凡钢( 左一),从小生长在虹口消防队,对“虹口”岁月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这是20 世纪70 年代,他参军出征前特意在虹口消防队的家门口留影。

虹口中队现任指导员戴佳伟对消防队有一种特别的情感:20 年前,父亲曾是一名消防员,戴佳伟从小的生活与消防联系在一起,如今作为这支百年老队的新一任指导员,他更关注如何让老队肩负的光荣使命和承载的峥嵘岁月,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新的生命力。他想,虹口中队的精神需要传承,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为了让“老历史”实现“新突破”,他在中队成立了青年消防宣传队,每年深入居民社区、企业单位、中小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和中共四大纪念馆合作,组建了“中共四大志愿党史解说队”,队里的官兵每周轮流到中共四大纪念馆担任志愿解说员。他还把宣讲队的服务地点搬到了拥有更多外国游客的犹太难民纪念馆,用双语为游客服务。
尽管没有豪言壮语,但这位年轻的指导员在工作中处处流露出万丈豪情。2011 年从廊坊武警学院毕业加入基层中队后,他先后参与了5300 多次抢险救援,即使自己的右手曾经受过伤,被医生警告不能再干重活,他未曾退却一步。由于突出的表现,他个人荣立三等功两次,被授予公安部政治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个人”“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员”等荣誉。
火场上的出生入死不是为了荣誉,可荣誉记录了一次次的勇往直前。上海市文明单位,市公安局集体三等功,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上海市优秀青年突击队,市消防总队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先进党支部、全国少年儿童消防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消防科普教育基地……荣誉混合着官兵们的血和泪、融入了虹口中队的消防精神。
翻看虹口中队的出警记录,在横跨三个世纪的光阴中,从早年单一的火灾扑救到如今越来越多样化的灭火应急救援任务,它有着历史厚重的沉淀,更蕴含着辉煌作战的成果。这又何止是虹口中队的写照,这是全上海消防官兵的写真。

(本文图片来自资料库。)
]]>
崇明 不能忘却的记忆 //www.846288.com/2016/07/08/%e5%b4%87%e6%98%8e%e3%80%80%e4%b8%8d%e8%83%bd%e5%bf%98%e5%8d%b4%e7%9a%84%e8%ae%b0%e5%bf%86/ Fri, 08 Jul 2016 05:58:18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3916 缪国庆/ 文

现今的崇明,不再是过去的崇明。
不说别的,就说交通,就是一个今非昔比。长江隧桥的开通,让崇明岛不再因为一江之隔而被人视为畏途。眼下,我们从上海杨浦出发的小车已经快速地过了隧桥,驶上了陈海公路,前后不过个把小时。要是放在从前,我们先得赶去宝山,然后搭乘高速客轮去到崇明南门,下船后再等公交车去到目的地,公交车20 分钟到30 分钟一班,让人秋水望穿;若是放到更从前,在没有高速客轮的时候,那就得坐普通客轮,慢慢吞吞地驶到崇明南门港后,还得叫一辆“二等车”(载客自行车),颠簸着去到目的地,没有个大半天时间,谈都不要谈。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崇明支队城桥中队驻地:东门路562 号。
我们想去看看崇明支队城桥中队的驻地,听听关于城桥中队的发展历史和其中的故事。

崇明,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一走进城桥中队驻地,一眼看见的就是高耸的训练塔,以及那些穿着迷彩服正在奔跑、攀登的矫健的身影。
城桥消防中队的指导员石顶和中队长吴志平早已在等候。

崇明一处车祸现场,消防员安抚受伤的驾驶员。
崇明一处车祸现场,消防员安抚受伤的驾驶员。

石顶毕业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是2004 年的消防兵,算来已经有12 年的军龄了。途中,与他联系过,见到他的手机尾号,我的心里顿然就动了一动:119,后来才知道他是特地去选的号。
吴志平毕业于云南昆明消防指挥学院,比石顶晚一年入伍。不像石顶,老家就在崇明,他来自浙江义乌。不过,一晃也有十年之多了,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啊,何况还是青春十年,也早就把崇明当成自己的家了。
虽说都是十年以上的兵,但对于城桥消防中队的历史沿革,毕竟不太清楚。于是,他们就与绿华镇党委副书记施德忠有约,请他来追忆他所知道的事情。施德当消防兵的时间比他们俩早得多:1978 年,而十年后的1988 年他在城桥中队当过指导员,也当过中队长,后来又升任崇明消防支队支队长,如此想来,对于以往的城桥中队,肯定会比他们俩知道得多。
石顶和吴志平两人想得自然不错,而施德忠显然比他们想象的更要认真得多,得知我们要来记叙城桥消防中队的历史,他特地去县档案馆查阅了资料。
他去到县档案馆的一幕说来有趣——人家问他:“你是谁?”人家问得没错,你为什么要来查阅崇明的消防史?他说:“我原来是崇明消防支队的支队长。”人家有点疑惑:“你会不知道崇明消防的历史?”他回答:“弹指一挥间……”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有诗意,也有深意,人家因此也对他有了一份敬意,让他查阅了《崇明县志》。
于是,就有了城桥消防中队历史的再现——民国时期,崇明城桥、堡镇两镇设有救火会,属民间组织,各有手揿水泵、水龙、水枪等简单的消防器材。
1950 年,崇明城桥、堡镇两镇分别建立义务消防队,属当地派出所领导。1956 年,城桥镇设专职消防员1 名;1959 年,增至4 名;1964 年,城桥消防队配备消防车2 辆;1965年,城桥、堡镇两镇消防队先后建造营房,城桥消防队的营房坐落于现今的宝岛世纪园广场,在八一路与北门路交叉口西侧。1970 年1 月,消防队列入公安编制,改为公安消防队;1971年4 月,消防队实行义务兵役制,城桥、堡镇两镇消防队改为中队建制;1983 年1 月,消防队列入武警序列,属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编制。
1984 年,城桥、堡镇两个消防中队各有消防员50 名,各装备4 吨水箱消防车1 辆、4 吨泡沫消防车1 辆、吉普车2 辆;1988 年,隶属于崇明消防大队;1997 年5 月,更名为上海市消防总队第七支队城桥中队;2005 年7 月,再度更名为上海公安市消防总队崇明支队城桥中队。
关于上世纪50 年代初期城桥镇的消防情况,施德忠专门复印来的《崇明县志》上也有一段十分珍贵的记载——
1953 年冬,城桥镇疏浚了城内5 条转河和桥镇西小港,作为城桥地区的消防水源;1957 年,开展防火宣传和安全检查,提出“清灶口、满水缸、勤销烟囱、教育儿童不玩火”等防火口号,发动群众制订安全防火公约。是年秋,全县开展“四防安全月”(防火、防特、防盗、防事故)活动,火灾明显减少。1964 年冬,城内水枯,城桥消防奋战数昼夜,从北门城河引水到万安仓粮库防火沟,以保粮仓安全。

消防,时时刻刻应该睁大的眼睛

城桥镇,位于崇明岛中部南沿,是崇明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崇明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城桥的消防,当然应该日日夜夜都睁大眼睛:城桥消防中队主要担负着城桥、建设、港西、庙镇、长征农场、东风农场等4 个乡镇、2 个农场共计256.1 平方公里的消防保卫任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关于城桥消防队1965 年建造的营房,惜乎没有见到当时的照片,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那是包括车库在内的一长排平房,其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元气尚未恢复,在消防上未必会有大的投入。至于今天的城桥消防中队驻地,那是在1985 年下半年搬迁而来的。据此推算,开工建造应该在1984 年,因为当时已经有50 名消防员,如若没有一个足够大的营房和训练场,难以稳队伍、强训练,也难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消防形势。在老一辈的消防员回忆中,这里原来是一条废弃的河浜,经填埋后奠基,才造起了三层的营房。这样的营房,在当时的崇明,应该算是属于超前的。因此,到了1988 年6 月,组建崇明消防大队时,大队部就设在这座营房的三楼,而城桥消防中队的队部则集中在了二楼。

2014 年5 月17 日,三双公路一老式居民楼发生火灾,在消防员的水枪压制下,火势得到了控制。
2014 年5 月17 日,三双公路一老式居民楼发生火灾,在消防员的水枪压制下,火势得到了控制。

施德忠回忆说,崇明消防大队组建后,发生过一场拆船厂大火,船舶构造复杂,船舶火灾历来是火灾扑救中的难点,在接到报警的那个下午,崇明消防大队命令城桥、堡镇、三星、陈家镇四个消防中队全线出动,因为城桥消防中队驻扎在楼下,就在第一时间出了警,最早鸣响警笛的两辆消防车风驰电掣地驶向长江滩涂。
尽管平时宣传不断、整治不断,火灾仍然会因为各种原因突发。
2010 年1 月11 日 的《东方早报》曾经报道过崇明新崇南路37 号居民楼的一起火灾:1 月8 日夜10 时30 分左右,崇明新崇南路37 号一幢6 层居民楼发生火灾。起火的居民楼房位于崇明县城中心街道,临街一楼是一家餐饮店,楼上为居民住宅,共有40 多户居民。“本来正在看电视,突然跳了几下,就没电了。”住在501 室的肖建英女士回忆,整栋楼突然断电,一些居民出门查看才发现似乎已经起火,楼道中传来烧焦的气味。“我老公睡觉前闻到门外有焦糊味,一出门发现楼道上有很多烟。”住在503 室的黄莉在火灾中喉咙被熏伤,她回忆道,夫妻俩连忙回屋,找了三块毛巾打湿,准备捂着鼻子带着小孩一起逃生,但出门没几步,就被烟雾逼退回来,一家人只能呆在屋内,等待消防员前来救援。城桥消防中队的消防员赶到后,即刻在39 号单元楼前搭起云梯,解救一部分被困的居民。但由于37 号楼前搭建了违法建筑,无法在该单元楼前撑起云梯,只有扑灭大火后才能施救被困者。“我们用毛巾捂住嘴,等着被救。”黄莉回忆当时感觉喘气都十分困难,混乱中她听到六楼传来一阵惨叫。“叫声很惨很惨。叫了10 多秒就听到‘砰’的一声。”一个身影从六楼掉了下来,摔在一楼搭建的彩钢板顶部无法动弹,直到火势被控制后才被救下。高女士身体60% 烧伤,肋骨多处折断。重伤者高女士的丈夫表示,该幢
楼房居民使用的都是液化气,起火时可能是楼下钢瓶漏气,气体飘散到顶楼,被烟雾中的火星引燃,造成六楼火势严重。此外,火灾扑救受阻与那家餐饮店在单元楼口前的违章搭建有关。“装液化气钢瓶的房间就正对着楼梯口。”搭建的房间内放置了一排七八个、一人多高的液化气钢瓶,好在消防队员赶到后,迅速对钢瓶进行喷水冷却处理,才没有引发爆燃事故。
同样,在2015 年1 月14 日下午2 点多,东门路上的一家饭店突然着火,城桥消防中队的消防车紧急出动。当上海电视台记者闻讯赶到现场时,消防队员正在紧张扑救,饭店内还不断有烟雾窜出。据饭店工作人员介绍,最先发现的起火位置是厨房。虽然室外看不见明火,但是室内温度非常高,而厨房里还有液化气钢瓶,情况相当紧急,消防人员当即冲入厨房,先后抢出9 个液化气钢瓶,火灾因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火势也在随后得到控制。

救助,铁肩担起社会责任的道义

亲民、爱民、为民,记载在城桥消防中队66 年的历史之中,铭记在一代又一代消防官兵的心中。
自1950 年以来,66 年的城桥有着无数次需要救助的突发情况,有着无数个需要解决的生活难题,大至道路上的重大交通事故,小到屋檐下的马蜂窝,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常常就是消防,人们第一个拨打的电话常常就是119。抢险消灾担道义,排忧解难见真情。仅仅在2013 年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城桥消防中队每年开展的社会救助就达270 余次,2013 年社会救助249 次、2014年社会救助278 次、2015 年社会救助244 次、2016 年1 月至4 月社会救助96 次。
这是一次紧急救援行动——
2012 年5 月10 日13 时19 分,崇明县蟠龙公路靠近草港公路处发生一辆公交车与大卡车相撞的严重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后,市局119 指挥中心先后调集城桥一号、城桥三号、城桥四号3 辆消防车、20 余名官兵赶赴事故现场处置,时任支队全勤指挥的徐国副支队长、宋桂平参谋长等领导到场,组织指挥事故救援。事故地点为崇明县大同镇蟠龙公路靠近草港公路路段,一辆大卡车与公交车发生碰撞后,公交车已经冲出路边防护带,侧停在路边的水沟里,

消防战士们冒着严寒不辞辛苦地为居民们送水
消防战士们冒着严寒不辞辛苦地为居民们送水

距事故地点约85 米,由于车门变形无法正常打开,大量人员因此被困车内,而公交车所在位置地基松软,随时都有侧翻的危险。车内,30 余名乘客由于撞击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既有老人也有小孩,一片惨状;卡车则被撞在路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距事故地点约10米,由于车头严重变形,卡车司机下半身被卡,无法脱身。现场情况万分紧急,到场的消防官兵都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必须马上采取措施,全力进行救援。根据实际情况,城桥消防中队的消防官兵迅速施救:城桥一号共分三组,一组人员划分警戒区域,在事故车辆100 米范围内设立警戒带,利用警戒桶封闭了蟠龙公路事故段,警戒完毕后,协助第三组开展救援工作;第二组利用垫木对车辆进行固定,并对车辆进行制动刹车,完毕后,协助第三组开展救援工作;第三组破拆公交车门,开辟救生通道,营救被困人员。而在救援现场,设立了安全员,防止发生二次伤害。13 时40 分,城桥四号到场,协助一号车进行人员营救。城桥消防中队根据指挥部指令,迅速投入到人员营救中去:根据人员伤情的轻重缓急,对受伤较轻的人员利用背式、肩负式、抱式等方法开展救援,对重伤人员利用担架开展救援;根据受伤人员较多和当日天气闷热的特点,积极配合120 医护人员进行止血包扎,及时把伤员转至阴凉处,并不断稳定受伤人员的情绪;此外,城桥消防中队还将一名重伤人员通过警用直升机紧急运往市区医院救治。经全体消防官兵两个多小时的奋力救援,现场共抢救出被困人员32 人。
这是一次同样紧急的救助行动——
2016 年1 月20 日,当人们正在为准备过年而忙碌时,谁都没有想到30 年不遇的寒潮天气正逼近崇明,由于气温骤降,造成崇明县城供水总管爆裂,致使县城内4.5 万余户居民用水受到影响。严寒无情人有情,为民送水显真情。事件发生后,城桥消防中队迅速响应县政府和支队的动员令,先后出动车辆10 余次,分赴老城区的多个居民小区为居民送水,送水达几十吨。中队官兵连夜奋战,每到一个小区送水,都要确保每名居民都有水可用,哪怕再晚也要等到没有人过来取水才会离开。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由于管道正在抢修,导致供水压力不足,多个小区的高层住户面临停水问题,消防官兵不畏严寒、不怕危险,拖着消防水带爬至楼顶,给小区每幢楼的楼顶水箱供水。一栋楼接着一栋楼,一个小区接着一个小区,城桥消防中队的官兵前前后后送水,持续了半个多月……为了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水,为了方便百姓的生活,消防官兵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再苦再累也没有半句怨言,用自身的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获得了驻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的高度赞扬。

文化,打造消防官兵的精神家园

对于城桥消防中队历史的追溯,崇明消防支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支队副政委金学华专门来到了城桥消防中队驻地。
金学华与城桥消防中队有感情,因为自2001 年起,他就曾经在城桥消防中队当指导员,这个城桥消防中队第10 任指导员一直当到2006 年,前后达5 年之久。当了城桥消防中队指导员后,他首抓的就是消防文化建设。
在他看来,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只有坚持先进文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变动中带好这一支年轻的队伍。
消防文化,根在基层。
2002 年,也就是金学华任职城桥消防中队指导员的第二年的7 月30 日,一台冠名为“上海市消防总队庆祝建军75 周年暨2002年基层业余文艺汇演”在上海戏剧学院大剧场拉开帷幕。不过,与其说这是一场文艺节目的荟萃,不如说是通过文艺的载体,把消防战士的火热生活和精神世界坦陈在时代的博大胸怀上,并以这种坦陈来接受上海这座城市以及上海人民的检阅。
在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15 个表演节目中,崇明消防支队占了3 个,分别是小品《斤斤计较》、群口快板《警营新风赞》和小品《梦游大上海》。小品《梦游大上海》获得了一等奖和创作奖两项大奖,而来自城桥消防中队的吴铿不仅创作了小品《斤斤计较》,而且还和同一中队的蒋和、赵士军等在两个小品中饰演了角色,并且参加了群口快板《警营新风赞》的演出,获得了优秀演员奖。
小品《梦游大上海》取材于驻守在崇明岛上的消防兵对于去看一看大上海的渴望。事实上也是,当初在崇明岛上当兵,从新兵到老兵,来了又走了,他们常常都不知道身处其中却又远离的上海究竟是什么样子,因此,一旦有了机会,谁都想去亲眼目睹上海的风采。小品《梦游大上海》围绕“谁去上海”这个主要矛盾,设计了“争”“让”“梦”等情节,表现了驻岛消防战士顾全大局、尽忠职守、乐于奉献的高风亮节,被誉为是“使命的定格”“精神的守候”。
确实,参加演出的崇明消防支队城桥中队的战士,无论是二年兵还是四年、五年兵,都没有去看过东方明珠。这次参加汇演,按理说是一个与上海亲密接触的机会,但是,当演出结束后,已经是下午5 点了,为了赶上5 点30 分的船回到中队,他们立即乘上中巴往码头赶。而在中巴上了延安路高架,他们才远远地望见了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

英勇的消防战士进行灭火救援。
英勇的消防战士进行灭火救援。

消防文化建设真是一项塑造战士人格、灵魂、意志的心灵工程,作为城桥消防中队消一班水枪手的吴铿,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记得我第一次灭火的时候,真的感到了恐惧,看看队干部,看看班长,才第一次体会到,当兵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没有牺牲的精神没有责任意识,是不能成为一个好兵的。要么不当兵,要当就当一个好兵,这是我第一次灭火后,暗暗发的誓。后来我也猛练业务技能,终于成为了消防战斗班的一名水枪手。我喜欢当水枪手,那种灭大火、出大汗的感觉真爽,有种特别的男子汉味道。”同一中队的蒋和也深有同感地说:“部队是个大学校……”

尾声

现今的崇明,不再是过去的崇明。
亚太旅游协会中国区主任常红曾经把崇明称为一个“未来有可能超越浦东的潜力板块”,说是,“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岛居然离中国第一大都市如此之近,两者叠加,确实给了世界太多的想象空间。”
太多的想象空间要有太多的消防保障。
我们的话题再回到城桥消防中队的驻地上来,据崇明消防支队副政委金学华透露:2017 年春节过后,城桥消防中队将搬迁至崇明工业园区西板块,新的驻地有楼4 层,是目前崇明所有消防中队里条件最好的,而且还将配置新的消防装备。
屈指数来,城桥消防中队在这里驻守也就是半年多时间了。
此时此刻,写下这篇“崇明,不能忘却的记忆——上海消防崇明支队城桥中队驻地及其故事”,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崇明支队城桥中队提供。)
]]>
这个中队是“孵化基地” //www.846288.com/2016/06/06/%e8%bf%99%e4%b8%aa%e4%b8%ad%e9%98%9f%e6%98%af%e5%ad%b5%e5%8c%96%e5%9f%ba%e5%9c%b0/ Mon, 06 Jun 2016 07:39:02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3695 白 壁/ 文

软件和硬件

采访车刚刚驶过高桥别致的荷兰风情小镇,路口就是笔者要找的高桥消防中队。走进红色大门一看,立刻感受到它和荷兰小镇的巨大反差,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一个是洋的,一个是土的;一个豪华气派,一个狭小拘谨。
消防中队的面积不大——周围被居民的老公房包围着,没有一尺一寸的扩建余地;
营房也不新——不是那种式样叫人耳目一新的新建楼房,还是几十年前的那种灰灰的模样;
硬件设施不全——没有像样的心理疏导室,没有宽敞的家属寝室,没有透亮的警营文化室。办公室里很多壁橱的面板上油漆已经剥落,橱门内更是爬满了黑黑绿绿的霉斑。电视机是老式的厚厚的29 英寸的……
如果说高桥中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那个方形的十层楼高的瞭望塔了,它高高地耸立着。几十年前,这个高塔曾经是整个高桥地区最高的建筑,一天24 小时,瞭望员都会站在塔顶,手拿望远镜四处瞭望。一旦发现火警,立刻就敲响塔内的警钟,当当!当当当!什么方向的火灾该敲几下,瞭望员和消防员事先有约定。警车立刻发动,向着那个烟冒火的方向驶去。如今,十层楼高的瞭望塔是浦东的一个“低点”了,于是,瞭望塔废弃不用,它成为高桥中队,也是上海消防部队的一个“古董”。据说同样的消防瞭望塔上海仅存两三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却管辖着60 平方公里面积,包括高桥和高行两镇,涵盖高桥化工区和自贸区物流园区,当然,也包括它对面的邻居:荷兰风情小镇。
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所有的消防设施安排得井井有条,所有的宿舍楼道打扫得一尘不染,所有的士兵精神抖擞。
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业余活动场地也许不达标,但是作战训练从来没有不达标。宿舍条件也许有些简陋,但是作风从来不软不邋遢。
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多年来数次获得高级别的“五一劳动奖章”和“青年先锋号”称号。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这里竟然“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消防骨干,源源不断地向其他消防部门输送出去……笔者一下子明悟,这个中队:硬件,有点软;软件,却过硬!

丧魂落魄和有魂有魄

2010 年9 月,上海世博会正如火如
荼地进行,源源不断的中外人士来到上海参观这个盛会。上海各安保部门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确保世博会顺利营。
9 月16 日傍晚5 点半,正是高桥中队战士们排好队进食堂准备吃晚饭的时候。突然,警铃响了,指挥中心命令:三岔港储运有限公司石蜡仓库发生火灾,立刻全部出动!
消防车飞速开出中队!战士们赶到火场一看,滚滚浓烟像蘑菇云一般弥漫了天空,翻腾的火球映红了黑夜中的黄浦江江面。火势已经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火势面积达到4000 平方米,几十米宽的门面房已经被烧穿,4 号仓库火光冲天,烈火像一个魔力无限的妖怪,向消防队员示威。
有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石蜡属于易熔易燃的化工品,火柴和蜡烛,这些可以点燃的东西,正是石蜡做的。石蜡一旦火烧熔化,蔓延速度极快。眼下,燃烧的虽然是4 号仓库,但是紧邻的还有1、2、3、5 号仓库,那里还有5138吨石蜡存放。如果全部起火,整个高桥地区将烧毁一半——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更何况石蜡仓库上方,还有50万伏的高压电线,一旦被大火烧断,整个高桥地区就会停电,漆黑一片!指挥员王国磊当机立断,指令1 号消防车从北侧设立分水阵地,打击火势;指令2 号车在仓库西侧民房上设置分水和水枪阵地,进行扑救;指令3 号车在仓库东北侧打击火势……三个阵地都“冲”在火场的最前沿,最近的地方离大火只有四五米远,大火像炼钢炉那样烘烤着战士,呼吸都困难了,几乎要窒息了,其他的战士只能过几分钟就往前沿战士身上喷一次水,用来降温。
巨大的水柱哗哗地向大火扑过去,可是,被浇灭的石蜡会随着水漂移,有时候火苗也会随着水流移动。战士们踏在水中,鞋子上顿时沾满了石蜡,鞋子变得非常臃肿,行动十分困难。这还不算,石蜡很容易打滑,很多战士滑倒了,摔伤了,烫伤了,但他们一骨碌站起来,没有一个退缩。
有的人平时振振有词,碰到灾难就丧魂落魄;高桥中队的战士有魂有魄,这个灵魂便是为人民服务!
旋即,26 辆消防车和192 名消防官兵赶来应援,虽然火势极为嚣张,但是灭火战斗有条不紊。
火势大,水不够,怎么办?高桥中队的1 号车就来到三岔港水闸,直接抽取黄浦江水。
一时间,条条水带如长龙般从四面八方汇集火场,满足了灭火供水的需求。
扑救场面形成了地面和空中立体式的防控,车载炮、移动炮和数十支水枪的合力打击,一点一点缩小着包围圈。最后,水和水交叉,人和人会师,控制了火势蔓延。
终于,1 号2 号3 号5 号石蜡仓库保住了,4 号石蜡仓库的火浪变成了火苗。到0 点35 分,燃烧了整整7 个小时的大火被扑灭,歼灭战告捷。
这可是消防历史上罕见的2000 吨石蜡燃烧的特大火灾,它终于在消防战士面前偃旗息鼓。
战士们从傍晚一直战斗到第二天的凌晨,没有水喝,没有饭吃,不停出汗,不停运动,他们忍着饥渴和疲劳,一刻不停地灭火。不用指挥员告知,战士们心里都很清楚:你不灭火,大火就会迅速蔓延;你挺进一百厘米,大火就会退缩一米。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这是一场水与火的争夺,这是一场规模超大的歼灭战。上海消防精神只有八个字:赴汤蹈火,追求卓越!
天渐渐亮了,火完全灭了。水声、火声、呼喊声渐渐消退。很多战士都瘫倒在发热的油桶上,昏昏沉沉的,不知是睡着了,还是晕了过去。突然,中队长喊了一声:送饭车到了,大家快醒醒,快来吃点东西,要不然撑不住了!
战士们这才睁开眼睛,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拿起馒头就啃,指导员给大家分送牛奶和矿泉水。吃饱了,官兵们又投入现场收残工作,直到中午才驾车归队……
高桥中队的英勇顽强,感动了消防部队的首长,感动了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他们为高桥的两位班长各记了二等功,为一位战士记了三等功,并且嘉奖了另一位战士。

老兵和新兵

高桥中队有个老兵,姓和名都特别,叫:席有。

刻苦的训练,保证了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刻苦的训练,保证了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席有的妈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她跟许多在乡下劳作的人一样,喜欢生儿子。妈妈生下席有的大哥时,她很满意,取名叫席勇;妈妈生下席有的二哥时,妈妈说我有两个儿子了,我们家这就全了,于是起名叫席全;第三个,妈妈想生个女儿了,可是生下来又是一个儿子,妈妈说:儿子够了,有了有了,不要再生儿子了,于是,给老三起名叫席有。
第四个果然是女儿,叫席小兰。妈妈心满意足,不再生孩子了。
孩子们长大了,老三要去当兵。妈妈说去吧去吧,保家卫国嘛。
妈妈没想到,人家当兵当2 年,席有当兵怎么当了12 年?老三不想回来了?席有是福建人,他的家乡盛产乌龙茶。席有的同学、邻居、同龄的好朋友,如今有的都当上了茶叶公司的老板,当上了茶厂的厂长。唯独席有,还在部队里呆着。有好几个同学打电话给席有:回来吧,一起做茶叶生意,一起赚钱。他也想回去,可是他放心不下:眼下,数一数,在高桥中队当了6 年7 年8 年的老兵,已经一个都没有了,全部复员回老家了;当了5 年兵的倒是有一个,但是今年也要复员,不再留下。老兵,就剩席有这么一个。新兵蛋子怎么能没有老兵带呢?有一个新兵入伍时已经19岁了,可连筷子都不会用,在家里绝对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新兵,怎么参加救火?
有句话老是挂在席有嘴边: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带不好兵的班长。
现在来参军的战士已经没有像当年的席有那样质朴和忠厚,有的只是想在部队里锻炼锻炼,见识见识,开开眼界;有的想在部队里入个党,到了地方上也有个说法;有的想在部队当兵,然后从部队考上军校;有的想学个驾驶,复员以后立刻可以谋上一份跑运输的职业……很现实,很“临时”,穿几年军装,然后走人。更何况高桥中队是消防中队,高桥地区是化工区炼油区,在这里当一个消防兵,比别的地区风险更大,值得留恋的当然比别的地方更少。
席有着急万分:大家都走了,新兵谁来带呢?队伍怎么建设?
高桥中队党支部由5 人组成,队长、副队长、指导员、副指导员,都是干部,当兵的只有他席有一个,他是“席支委”。
席有觉得肩上有担子,他不能撂下担子就走。做思想政治工作,他来协助书记;作战训练这一块,由他来牵头。他自己说服自己:如果我立刻复员或者转业了,下一届新兵进队,谁来训练?让不老的老兵来训练新兵,质量就会下降。孔夫子不是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吗?一个消防中队怎么能没有既熟悉业务又思想过硬的老兵呢?怎么能没有传帮带呢?我还是再干几年回福建吧。
2009 年7 月13 日,高桥炮台班村一个单位发生火灾,高桥中队的消防车赶到时,已经火光冲天,火浪逼人。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马上展开扑火。
席有叫了一声:其他人都下去吧!说着,带着新兵小王爬上一个棚顶,水管也及时拉了上来,水龙从上到下向大火扑去,有效地和大火对抗着。
中队长关照道:席有,当心一点!
席有点点头。他没料到那个建筑的棚顶是彩钢的,看上去很坚固,但下面没有支架,而且表面的涂层早就脱落了。彩钢被大火烘烤以后,开始变软,抗压能力大大降低。突然,席有觉得脚底一塌,就像发生地震那样,轰的一下,脚下彻底塌陷了,棚顶崩溃了,他从二楼的棚顶仰面掉了下去。就在那一刻,席有拉了小王一把,让小王靠在自己的胸前,压在自己的身上。席有的体重是150 斤,背上的氧气瓶是30 斤,小王体重是110 斤,氧气瓶也是30 斤,加在一起的总重量是320斤!只听得哗啦一声,席有掉在底楼的地上,140 斤的重量全部压在他的左脚上,他不能动弹了,抬不起腿了,疼痛难忍。
小王泪水都出来了:班长,你怎么啦?你不要紧吧?你站不起来了吗?席有闭着眼睛,痛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战友们抱起了自己的班长往医院跑。
第七人民医院拍片,结果显示席有左脚粉碎性骨裂,要开刀,要复位,还要取出肉里碎的小骨片。
席有是战士中间一个带头冲锋的人,是一个魂。
老兵带新兵,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老兵影响新兵,有形的,不如无形的。
那一次,席有被记了三等功;那一年,席有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卫士,全市只评10 名。
笔者问席有:你当兵12 年,大概参加过多少次灭火救援?
他回答:有2000 多起吧。
笔者吃惊:有2000 起?那么你们高桥中队一年要接多少次火警?他回答:一年要接700 多起火警,要出征……
笔者打断说:一年700 多起,平均来说,不就是一天要有两次火警吗?消防战士不是要天天枕戈待旦吗?不是时时要准备出发吗……
笔者的话音未落,高桥消防中队警铃大作,这个铃声连接到每一间办公室、每一间宿舍、每一间仓库、每一间厕所!刹那间,战士们飞速从各处滑竿上滑下,穿上救火服,套上专用消防靴,跳上消防车,车上的警报器呜嗷呜嗷响起……笔者突然反应过来,既然要采访消防中队,就应该跟着战士们赶赴火场,来一次实地体验!可是,笔者往会议室的窗外一看,四辆消防车已经全部冲出大门。我看了一下手表,从警报发出到警车开出,只用了35 秒!用风驰电掣来形容是不够的。无论如何,笔者是赶不上战士们的脚步的。
警报就是命令,军令如山,争分夺秒!我们重新坐下,笔者继续问席有:这一次你不出征没有关系吧?
他回答:我得到中队长命令,接受你的采访,这也是重要任务,所以这次我就不去了。这次报火警是高桥地区,潼港六村12 号503 室,是居民家着火了……笔者说:请你们陈杰中队长或者孙爱民指导员过来一次好吗?我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这次出征的情况,还有队伍建设的情况。
他回答:中队长、指导员、副中队长、副指导员分别跳上一辆消防车,一起出发了,他们要担任救火现场指挥,从来没有一次落下。要找他们,只能等他们执行任务回来。

辅导员和烈士

在高桥,有一位70 多岁的老人经常到高桥消防中队去串门,他既不是队外辅导员,也不是行风监督员;既不是战士的家长,也没有当兵的经历,他叫李楠君,是高桥镇侨联分会的副主席,是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的会员,他不但了解高桥的历史,而且研究过高桥消防中队的沿革。
李楠君老人给战士们上课,他说:1912 年的时候,也就是距今104 年的时候,我们高桥镇的老百姓就自行组织了一个民间的消防组织,叫清溪储弄所,储弄所的地址是在财神庙,救火的设备刻苦的训练,保证了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也只有一架人力的水龙。到了1920年,高桥的几位名人,像周瑞庭、丁凤山、谢秉衡等等,由他们出资,发起建立了一个新的消防机构,叫高桥救火会,会员达到34 人。当然,这些会员大都是业余的,平时干自己的本业,遇到火情,会员们都集中到高桥救火会,一起前往事发地点,参加救火灭火。到了1927 年,周瑞庭又出资,建造了一个正儿八经的二层楼的救火会,并且购买了一台用汽油发动的机械的消防水泵,条件稍微改善了一点。这说明我们高桥的前辈一直很有防火意识,政府不管,就由他们自己出钱自己组建。直到1950 年,也就是上海解放一年以后,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接手了高桥、杨思和洋泾三个地区的民办救火会,把它们列入公安编制,称号是消防沪东区队。随着上海的建设大发展,高桥地区很快就成为上海的化工区,有上海炼油厂和高桥化工厂等多家国营大型企业。这样,消防的任务就更重了。一旦在化工区发生大火和爆炸,消防中队是冲在前线的。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高桥地区的消防工作,1968 年,市政府拨款,在高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同路和草高支路路口,建立了高桥消防中队,也有了部队专用的营房。
所以,高桥中队发展到如今,走过了48年的历程!
战士们热烈鼓掌,向这位“义务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老兵带新兵,另一种方式的“孵化”。
眼下,李楠君老人已经开始编写《高桥中队重大历史事件纪实》,其实就是编写一部简单的《高桥消防史》。他要写好高桥消防机构的沿革,更要写好高桥中队的英雄事迹。
1978 年7 月6 日,上海合成橡胶厂碳四车间发生丁二烯气体泄漏,高桥中队消防车刚刚赶到现场,就发生了气体爆炸,一辆消防车当场被烧毁,11 名消防员被烧伤,驾驶员程来安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这是高桥中队第一位烈士。
1996 年11 月21 日,东沟船厂“东14 号”轮发生大火,消防员杨波和战友们赶到船厂,只见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眼下,最关键的是要找准着火点。
杨波向中队长请缨:我来进船舱吧!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船舱狭窄,浓烟弥漫,大火熊熊。
东找西寻,杨波终于找到明火点,他们立刻拉来水龙,出水扑救。火情这才得到控制,杨波这才松了一口气。
可是有个船员对他说:还有3 名船厂工人困在船舱内,他们没有出来。
杨波再一次请战:我已经进去侦察过了,对里面的情况比较熟,还是让我上吧!
于是,杨波又一次钻进船舱,他穿过令人窒息的热浪,果然发现两名昏倒在船舱里的工人,他硬是拖着两名昏倒的工人,一直拖到安全的没有着火的甲板上。这时,杨波已经连续在船舱里作战了40 分钟,氧气面罩的氧气所剩无几,体能也消耗殆尽。
他突然想起还有一个工人没有出来,一共有3 人。于是他又一次钻进了浓雾之中,准备救援第三个工人。可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这是高桥中队第二位烈士,公安部追授杨波“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荣誉称号。
这两位烈士的遗像挂在中队的荣誉室里,战士们时常会去瞻仰。
杨波烈士的母亲叫郭胜兰,儿子牺牲之后,她悲痛欲绝地来到高桥中队,战友们都拉着她的手,淌下了热泪。然而,杨妈妈不仅没有向上海消防部队提出半点要求,还执意要把烈士的抚恤金的一半分送给中队的战士,因为她听儿子说过,有几位战士家里条件十分困难。
20 年来,郭胜兰大娘每年要给高桥的战士们寄来亲手绣制的鞋垫和家乡的红枣、花生,每两年要来一次中队探亲。
战士们偎依在这位英雄母亲的身边,就像偎依在一只温暖的“老母鸡”羽翼之下……

传统和传承

艰苦朴素的高桥中队高扬信仰的旗帜。
艰苦朴素的高桥中队高扬信仰的旗帜。

高桥消防中队是一个真正的“孵化基地”。
现如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国际上称之为“企业孵化器”,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在中国,眼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地区很多部门的“孵化基地”应运而生:有大学生创业的,有高新技术服务的,有志愿者的,甚至还有老人发挥余热的……为什么培养了这么多消防人才的高桥中队,不能称之为“孵化基地”呢?
当然,建立“孵化基地”不是权宜之计,要建好窝,孵好“蛋”(这个蛋也可理解为新兵蛋子),打好仗……当然,笔者必须指出:高桥中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孵化基地”,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才培养的大学校,它们只想带好队伍,能打硬仗,赴汤蹈火,追求卓越。
“孵化基地”,是笔者给高桥中队点的一个赞。
每隔几年,高桥中队就要举办队史队魂主题教育活动,把从高桥走出去的历任主官、上世纪70 年代老兵、调任其他中队的干部都请回来,老中青三代高桥消防人欢聚一堂,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入红门、览营区、看装备、观队列,一个老战士深情地说:当兵的岁月训练很累很苦,忘不了那把砸得咣咣响的六米拉梯,忘不了那被挂钩梯砸得千疮百孔的窗台板,我们淌下的血和汗,已经渗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传统是有了,应该讨论一下传承有没有?新兵和老兵相互交流,跨越世纪,跨越年龄,大家的灵魂被触动了。新兵们表示:一定要向前辈学习,锤炼过硬本领,回报人民的期望。
主题活动的主持人说了一段很抒情的话:在上海公安消防系统里面,高桥中队可能仅仅是其中一个符号,然而,在有些人心中,高桥中队确实是一枚徽章,是永远的牵挂。
2010 年和2011 年,高桥中队两次得到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获得共青团上海市委颁发的“青年文明号”奖状。其他的奖项则太多太多了:优胜中队、世博安保先锋集体、基层建设先进中队、练兵优胜中队、集体三等功、集体二等功、精神文明先进集体……
也许是荣誉室太小了,挂不下这些奖状和奖章;也许是高桥中队觉得不需要把所有的荣誉都展现给别人。反正,很多奖状奖章都静静地叠在柜子里面。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浦东支队高桥中队提供。)
]]>
哪里有火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www.846288.com/2016/05/09/%e5%93%aa%e9%87%8c%e6%9c%89%e7%81%ab%e8%ad%a6%e5%93%aa%e9%87%8c%e5%b0%b1%e6%9c%89%e4%bb%96%e4%bb%ac%e7%9a%84%e8%ba%ab%e5%bd%b1/ Mon, 09 May 2016 06:39:33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3532 孙建伟/ 文

11 平方公里,跨越三个行政区,需要多少消防官兵,答案是不到五十人。这支队伍的名字叫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虹口支队江湾中队,他们年均出动1000 余次,也就是平均每天接近3 次。2008 年前后,江湾中队出警率列上海市消防系统前三。
这些数据至少可以佐证:江湾中队辖区内各类建筑、生活场所设施老化,而对承担这块区域消防安全的这支队伍则是能否拉得出打得赢的生死考验。为什么是生死考验,有道是火场即是战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带夸张的。
这是一支颇有来历的队伍。1912年,曾任上海国医公会主席、中国医学哪里有火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院副院长的蔡香荪先生创办了上海市沪北区民办救火会江湾消防队,这就是江湾中队的前身。蔡先生还捐资购买了两辆救火车。

江湾中队以昂扬的精神和出色的业务能力传承部队光辉历史。
江湾中队以昂扬的精神和出色的业务能力传承部队光辉历史。

1950 年更名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消防处沪北区江湾消防队。
1983 年5 月9 日发布的红头文件印着它新的命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消防处四大队江湾消防队。1987 年改称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第四支队江湾中队。
2005 年6 月1 日,“防消合一”实行后再次更名为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虹口支队江湾中队。
建制不断完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江湾中队魂魄永远不散,消防官兵精气神始终昂扬,业务素质持续提高,灭火抢险救灾能力精悍出色。
这样的一支部队,来自醇厚丰满的专业底蕴和精神传承。
这样的一支部队,是由一群心系民众安危、业务精湛的消防官兵组成的。这里有戴佳伟、杨建义、张健明、王晓斌……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那是一首似乎已经久远的流行歌谣。有个叫戴佳伟的男孩,向妈妈提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老是见不到爸爸,他怎么不想我啊?这孩子的问题提得有点“拽”,他不说他想爸爸,却把“想”的难题置换成了爸爸。爸爸会不想儿子吗?不会的,儿子会不想爸爸吗?也不会的。他们都在互相念想着,可就是见不上面,那咋整啊?戴佳伟的妈妈也就翻来覆去一句话,“你爸爸是消防员,他太忙了。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戴佳伟都听得耳朵起腻了,后来就不再问了。他哼着那首歌谣的时候就想,大概消防队就是爸爸的故乡了。
当然戴佳伟也有见到爸爸的时候,爸爸总是抱着他猛啃几下,然后给他一个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具,再然后一转身,又不见了。突然现身,又突然隐身,弄得戴佳伟把消防员想象成了变形金刚一类的人物。长大后他知道的确有个“烈火金刚”的说法,就觉得自己的联想还不赖。
幼儿的时候,戴佳伟看到爸爸书桌的玻璃板下一直压着的一张红纸头。那时他还认不全字,奶奶就告诉他,那是你爸爸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立功证书。
奶奶戴上老花镜,指着上面的字给孙子念道:“该同志在销毁废旧弹药工作中,带领搬运组人员,责任重,危险大,大的炮弹总是自己扛,并认真检查,确保搬运工作安全圆满完成。”在戴佳伟的印象中,奶奶念这段话的时候颇为得意,戴佳伟当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含义,只是觉得爸爸一定很厉害也很光荣。看着奶奶拿着这张红纸头的小红本,就说我也要。奶奶说出来的话比妈妈结棍,说这个小红本是你爸爸的荣誉。你要它,长大了像你爸爸一样当消防员好不好?戴佳伟哪里知道当消防员是怎么回事,就跳着高说好。初中的时候,他才知道,这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
1979 年发生的七子山爆炸可谓惊天动地。在处置10 余吨废旧弹药任务中,就在最后三箱雷管被置入七子山二号坑的那一刻,只听见“轰”的一声,伴随震耳欲聋的巨响,烈焰升腾,火光冲天,中心位置处发生爆炸,破碎的肢体和消防员制服在天空中旋转……上海公安消防处十三名官兵壮烈殉职。稍后几年,戴佳伟的父亲戴胜忠又奉命去七子山执行销毁废旧弹药任务,据说临出发前消防官兵都要写下自己的遗书。戴佳伟曾问过爸爸,这是真的吗,你也写过遗书吗?爸爸没有直接告诉他,只是表情凝重地点了点头。戴佳伟又去向奶奶求证,奶奶说,因为有前面一次爆炸,所以你爸爸就偷偷写了一封遗书放在营房的抽屉里,跟谁都没说,一直到平安归来才说起这件事,奶奶听闻后长长吁出一口气。
戴佳伟知道了消防员的危险,可是到19 岁高考那年,他告诉爸爸,自己要报考武警学院,爸爸迟疑地问他,你都想好了吗?戴佳伟坚定地说,我都想好了。2007 年7 月,戴佳伟成了武警学院一名学生。2012 年,他被分配到父亲当年所在的江湾中队。后来又担任了基层政治指导员。在戴佳伟的心里,他手里的那管水枪是带着爸爸的余温的,那是爸爸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握着这管水枪,在火场摸爬滚打,冲锋陷阵,也感受着当年爸爸在火场上的拼搏。
有一年的12 月7 日,四川北路一处老式民居突发火灾,现场火势猛烈且多人被困,情况危急。江湾中队零时差响应到位,集结时间为45 秒,2 分钟后到达火灾现场。滚滚浓烟卷着火舌从一楼半的夹层向上翻腾,肆虐的火势还在向周围民居急速蔓延。一号车指挥员戴佳伟突然发现一名被困者在三楼阳台呼喊求救,一定有被困者在着火建筑内。
几个逃出来的居民一边高喊着亲人的名字,一边对消防员哭泣着。戴佳伟根据现场情况迅速判断,二楼的火势最为猛烈,他喊了一声,跟我来,几名消防官兵应声跟随戴佳伟实施火场内攻。沉重不堪的水带,高温和烈火的炙烤,里面漆黑一片,几个人摸索着向前推进。戴佳伟知道,火场上迟一秒就多一分危险,对消防员和被困者都是如此。摸到二楼,就在距离大火不到两米的地方,发现两名已被大火熏得昏迷的老人,消防员迅速把他们救离现场。戴佳伟下令继续搜寻,要求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几分钟后,5 名被困人员全部安全救出,同时还抢出3 个燃烧着的液化气钢瓶。当戴佳伟和他的战友们走出火场时,周围群众纷纷向他们跷着大拇指,对至少经历了上百回火场战斗的戴佳伟们来说,每当此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这就是消防员的信条。也就是这个职业,才使他们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榜样的传承

坐在我面前的杨建义,现年37 岁,江湾中队中队长助理。这位来自沂蒙山区的汉子十分纯朴,憨厚之中带着些拘谨。对于1999 年入伍时的回忆,杨建义非常清晰,“那时候消防队的营房很破,什么都没有,房间里都糊着旧报纸。
现在的条件好多了。”
他说,其实现在消防队不光是救火,老百姓遇到什么急事难事,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消防队。我说对呀,老百姓认为消防队是万能的。杨建义挠挠他的寸头,于是我听到了一个颇为离奇的故事。

官兵的汗水铸就江湾中队的钢铁队伍。
官兵的汗水铸就江湾中队的钢铁队伍。

某晚8 时许,逸仙路近万安路旁的铁道口,一辆卡车一路驶过来,车到眼前驾驶员才发现前面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哦,像个人。再细看,还真是个人。但车有惯性,就是急刹车也有时间差,所以刹车是踩下去了,人还是被撞倒在车头下。可被撞者好像愣是没反应过来,继续躺着。驾驶员下来一看,赶紧向消防队求助。杨建义接到报警电话就带着几个战士一路飞奔到达事发地点。走近躺着的那个人,一股浓烈的酒气弥散开来,杨建义想,喝这么大,得喝多少。
看他模样大概也就是20 多岁,眼下除了哼哼就什么也不会了,这一撞居然没把他彻底撞醒。杨建义凑近伤口一看,啊呀,大腿上血肉模糊,白生生的骨头都露在了外面。可问题是人压在车头下,还不能硬拽,杨建义心里起急,转着圈,让队员拿来专业的消防单杠梯,用绳子一点点把他拉出来,然后送他到医院。
一个多月后,男青年拄着拐杖特来江湾中队感谢,说要是消防队不来,即使没被撞死,也瘫了。杨建义安抚着他,劝他以后一定不要酗酒,更不能稀里糊涂把铁道线当自己家里的床。男青年羞愧难当,一再致谢。
在杨建义入伍16 年的履历中,大大小小的荣誉不计其数:先后四次个人三等功,多次训练标兵、岗位技术能手,当士兵是模范士兵,当班长是模范班长。杨建义对业务技能的钻劲在江湾中队是公认的。在中队的训练场上,杨建义就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真人秀,是不打“引号”全神贯注的秀。
而后就有了百米调换二带一枪操、二百米分水、支线、双支线和楼层一号操全部第一名等岗位练兵比赛荣誉的回报。
难能可贵的是,杨建义不“独”享荣誉,他总是把自己的训练经验分享于战友,刚来的新兵遇上杨建义,那就有福了。
大哥一样的老杨会手把手地教他们,纠正不正确的动作。2013 年,消防总队春季运动会和全员岗位练兵竞赛均进行了项目革新,有个项目叫“长距离供水操和多层单元式居民建筑火灾扑救操”。
我不知道这么长的竞赛名称是不是已知的专业竞赛项目之最,但很明显,这个革新项目一定是针对当下民居的建筑特点而设置的,所以也是属于与时俱进的。
问题在于大家拿着这个操作规程一头雾水,看不懂。看不懂怎么比赛,杨建义又挺身而出了。说实话开始他也没看太懂,他是凭着自己的消防业务经验琢磨的。为了这两个革新的项目,杨建义又飙上了。一大早第一个到训练场,夕阳西下了最晚一个离开,最痛苦的是那些训练水带,它们被这个朝夕相伴的亲人甩过来扔过去,好像一点都不心疼它们。
其实杨建义心里是非常怜爱它们的,这是他最亲爱的贴身宝贝,一天不摸它们就觉得浑身不踏实,不舒服,不带劲。
当时他已经是个35 岁的老兵了,体力毕竟跟那些20 来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不能比了,但小伙子们还不得不服这位老兵大哥,他的毅力和韧劲就是比他们足,你看他腰上腿上都有伤,可你听到他叫唤过一声吗,你看他腮帮上鼓着的肌肉吗,那是他咬着牙关坚持着呢。杨建义的气场变成了小伙子们的操典,在他的精心调教下,这种风格渐渐在他的班组成为一种规则。之后的两次竞赛,建义和他的战友分别取得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比赛要出成绩,实战更要出效果。比赛和训练的结果最终是要落实在消防员的战场上的。灭火救生也好,抢险救援也罢,杨建义总归是江湾中队的一柄尖刀。他是江湾中队的一个标杆,也是一个缩影。
杨建义先后参加过吴泾棉花仓库、金山石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沈杨化工、万安民居大型火灾扑救,营救出多名危在旦夕的群众。也许是他经历的火场救生太多,所以有些轻描淡写。我让他说说在火场上的往事,他又挠了挠寸头说,次数太多,都记不太清楚了。火场救生、自然灾害抢险、突发事件救助……哪儿都有消防员的身影,对年均出警一千余次的江湾中队来说,更是如此。

“软硬兼施”导出双效应

现在的消防设备越来越“高大上”了。在江湾中队,我看到停着大大小小十分惹眼的各种型号的消防车。司通班班长张健明介绍,那辆身躯壮硕高大的叫“马基路斯智能曲臂云梯车”,来自德国,云梯顶端可360 度旋转,最大允许倾斜角度为15 度,曲臂顶端最大允许载荷为400 公斤,一分钟出水流量3600 升,线控手控均可,属于目前最先进的消防装备之一。在西宝兴路灯具城火灾、汶水东路汽配城火灾中展示过它的绝技。

2010 年5 月14 日,江湾中队在保宁路民居火灾扑救中,成功疏散20 余人。
2010 年5 月14 日,江湾中队在保宁路民居火灾扑救中,成功疏散20 余人。

与这个庞然大物形成反差的是另一辆代号“江湾5 号”的“史密斯泡沫一七式消防摩托车”,它来自美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战斗二班班长王晓斌骑着这辆小巧精悍的摩托,在区域内巡逻,排除了不少隐患,功不可没。
硬件上去了,操作者的能力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这必须依靠软件的打造。
2015 年3 月,虹口消防支队将江湾中队定为正规化试点单位。
江湾中队的目标是:向管理要战斗力,打造正规化标兵,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实现新跨越。
根据支队党委指示精神,江湾中队结合部队管理实际,以《上海市消防总队正规化管理实施细则》为依据,按照“引领示范、精细运作”的思路,遵循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过程控制、精益求精、科学量化的原则,实现了中队营院环境整洁、内务设置规范、库室功能完善、四个秩序正规、作风养成严格、部队安全稳定的总体目标。一年以来,成效显著。
首先是“被装设施”的“标准化”。
我在中队官兵营房内看到,所有的床铺、被子、帽子、凳子放置都成一条线;被面和铺面煞平;被子、帽子、腰带放置整齐划一。这就是内务设置“四线两平三定位”的标准配置。同时还对所有的脸盆架、便衣柜、碗筷等物件“定人定号”,如果哪个脸盆毛巾长度不符四指宽、存放有多余物品,即根据“号码”进行通报,决不通融,促其改正。
落实管理责任被细化分解到每个消防官兵身上,全员参与,实时动态,谁都跑不了。事事有人管,人人尽其责。
大到车辆装备,小到一个灯泡、一块玻璃,都明确具体责任人,细致到“门窗坏了有人修,水龙头流水有人关,地上纸屑有人拣”的行为养成。哪一个细节出了问题,有了差池,责任人就跑不了。
其次是日常工作的“明细化”。
按正规化管理要求,江湾中队提出并实施“五个规范”建设,即规范行为养成,规范迎检程序、规范营门岗哨管理、规范训练战备程序、规范士兵量化考评,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规范行为养成。以礼节礼貌、军人仪表、工作作风为重点,强调官兵的言行规范,具体表现为“四个一”:即见到上级问一声首长好,离开房间时留一分钟恢复内务,听到哨音一分钟集合到位,出警归队后一小时内恢复战备。
规范迎检程序“五到位”:哨兵礼节到位、集合报告到位、情况介绍到位、官兵定岗到位、精神面貌到位,同时严格规范各种场合的报告词。
规范营门岗哨制度。按要求设置岗哨台,配备头盔、警棍等设施,严格规范交接班和外来人员、车辆出入营门和内部人员、车辆出入营门时秩序要求。对哨兵执勤时的着装、执勤用语、人员车辆引导等作出明确规定。
规范训练战备秩序。训练秩序“三周密”:训练计划周密、组训程序周密、训练组织周密;战备秩序“三规范”:基础工作规范、战备检查规范、战备演练规范。
规范士兵量化考评。坚持从一日生活秩序、警容风纪、内务卫生、执勤训练和管理 、考评五个方面实施量化考评,建立士兵量化考评台账并公开,坚持自评、民主评议,支部研究决定,客观公正评优评劣,奖惩兑现,强化官兵责任意识和守纪意识。
2013 年1 月22 日,江湾中队全力扑救上海 诚盟物流公司火灾。
2013 年1 月22 日,江湾中队全力扑救上海诚盟物流公司火灾。

第三是常规工作“流程化”。
完善基础台账。根据总队《减负增效文件》要求,中队对所有基础台账梳理规范,保留、清理、废除各自归位。
业务台账分为行政管理、执勤训练、思想政治、后勤管理和基础资料五大类,再根据不同内容细化,规范所有台账登记格式,统一台账标签。
规范日常秩序。中队编制《基层中队四个秩序规范》,涵盖执勤、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内所有规范内容,并进行说明和规范,列出所有会议记录模板,要求会议记录规范化。
狠抓动态管理。强化全天候管理巡查“三个”一刻钟。中队建立日常管理巡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全天候的管理巡查,尤其强化一天操课前、午休后、熄灯后等三个重点时段“三个”一刻钟的巡查,开展高频次、不间断的动态管理,实现部队日常管理时时、处处一个标准、一种状态、一套模式,时刻保持正规有序,时刻经受检查考核。
“三化”之下,江湾中队实现了执勤战备和队伍管理的“双稳定”,也实现了部队自身和警民共建的“双丰收”。
2015 年以来,中队接警893 起,其中火警234 起,抢险救援310 起,社会救助349 起,抢救财产价值近1 亿元。成功处置“8•6”纪念路工地脚手架、“8•7”广灵一路广中四村民居火灾、“9•21”曲阳路中山北二路北面751 路公交车(人员被困)等各类火灾和救援事故,“12•2”嫩原粮油市场方中园建材市场火灾,圆满完成春节、国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复旦大学光华楼等重大节日和消防安保任务。
说到底,灭火救援能力是消防职业技能的首要职责和重中之重。江湾中队以特勤班为龙头,以灭火救援攻坚组和大跨度专业队为骨架,围绕“贴近辖区、贴近装备、贴近实战”原则,积极开展灭火救援战术战法研讨,装备器材的熟悉应用,强化战斗编程、现场处置、大跨度火灾扑救等专业训练,将“大跨度专业队”创建工作引向纵深,着力打造“攻得进、守得住、救得下”的现代化消防铁军。
江湾中队的队歌叫《我们是光荣的消防兵》,其中有两句歌词是:精武励志,勇打头阵,关爱生命造福百姓,哪里有火警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
就像戴佳伟说的那样,成了一名消防员后,他才读懂了父辈们写下的遗书的内涵,看懂了天津港“8•12”重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时,那条“如果我不回来,我爸就是你爸”的短信,听懂了汶川抗震现场救援官兵跪在地上歇斯底里喊着“求求你,再让我救一个”的真切,这就是一个消防战士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江湾中队提供。)
]]>
百年红门战地情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中队驻地记事 //www.846288.com/2016/04/07/%e7%99%be%e5%b9%b4%e7%ba%a2%e9%97%a8%e6%88%98%e5%9c%b0%e6%83%85-%e4%b8%8a%e6%b5%b7%e5%b8%82%e5%85%ac%e5%ae%89%e6%b6%88%e9%98%b2%e6%80%bb%e9%98%9f%e6%9d%a8%e6%b5%a6%e4%b8%ad%e9%98%9f%e9%a9%bb%e5%9c%b0/ Wed, 06 Apr 2016 23:24:40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3328 缪国庆/ 文 吕雷初/ 图

无论从哪个起点,沿着杨树浦路走,一走到兰州路桥的桥堍,就能够看到一处炫人眼目的红门,这就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支队杨浦中队的驻地了,而在近百年之前,这里是杨树浦救火会所在地。
百年风,百年雨,百年时势变迁,但建于1920 年的那幢西洋风格的建筑依然,砖混结构,坐北朝南。楼的西面建筑为外廊式风格,主立面中部山墙略突出高起,呈三角形希腊式山花。中部有三个连续券,带券心石装饰,较为细致。内部楼梯扶手较有特色,门窗线脚保存完整,且有多处英式壁炉。北立面五开间,中央三开间处有柱廊。建筑中央耸起一座四方形瞭望塔楼。整个建筑共3 层,底层为车库,二楼为办公室,三楼为宿舍。这是目前能够在网上查到的寥寥数百字的史料记载。
2016 年年初的一天,我走进了目前地址为杨树浦路1307号的百年红门。

百年红门历史与随想

1

站在百年红门,我想,首先应该让后人知道救火会的概念。
有道是水火无情,官不办则民办。最初的上海消防由社会慈善机构筹办,起初叫“堂”,在上海比较有影响的有厚仁堂(1847 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果育堂(1858 年/ 清咸丰八年)、济善堂(1863 年/ 清同治二年)和赞育堂(1869 年/ 同治八年)等。一有火灾,这些机构就鸣锣为号,聚集人马奔赴火场。开埠后的上海华界,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和人口增多,发生的火灾也随之增加。于是,单靠这些慈善机构开办的“堂”来担当城市的消防是难以维系了。此时,又有民间士绅出来组织救火团体,改堂为社,叫做“水社”、“救火社”。
救火会的叫法,始于上海租界。尽管租界地区原有一些商号拥有小型独立的救火队伍,但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当租界涌进大量难民,民房激增,火灾隐患日趋严重之时,一些侨民便提议成立统一的救火组织,于是,1866 年6月在租界工部局允许下成立了上海救火会。这个全部由外侨组成的义勇救火组织,负责整个租界的火警。而引进先进设备,也成为了当务之急。新型的救火会接管了不同的私人商号手中的灭火机和其他设备。最初,只有简陋的洋龙,又称复式手腕唧筒、手压救火泵,靠人拖肩扛到火场救火。没有自来水和消防龙头,只能在地上挖几口大井,遇到火灾,要靠人力用洋龙从井中抽吸取水救火。1883 年以后,自来水管敷设成功,租界各个便利之处都设置了救火龙头,而马拉的蒸汽救火车也逐渐取代了洋龙。统一的救火会取代了零星的消防组织后,租界形成了良好的火灾预警系统和严密的管理制度,24 小时严密监视突发火灾的警钟楼、分段鸣钟悬旗悬灯的报警规则、新发展的火警电话,这些都使租界能够对突发火警做出迅速反应,有利于控制火势的蔓延。
自从上海有了救火会,“沪上火政之善甲于全国”。
这一点也在1908 年出版、由英国人赖特主编的名著《二十世纪香港、上海及中国其他商埠志》中得到了印证,书中说,上海的救火队员与其人口的比例要大于伦敦、爱丁堡和都柏林;就城区与其消防龙头配置相称这一点而言,上海要优于伦敦;连救火会的服装也有一个比较的结果:“救火会的制服确实与伦敦救火会相近”。考究作者如此比较的原意,是想让英国人相信,远离本土的遥远的中国上海,并非蛮荒之地,在英国侨民的努力下,这里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其某些方面的进步甚至并不亚于英国的大城市,“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把消灭火灾之重任托付给自愿的努力,是令人惊奇的。”

2

杨树浦救火会的设置,虽然较其他一些救火会来得晚,譬如1852 年问世的第一个由外侨组成的沈家湾救火会,譬如建于1911 年的宝昌路救火会,但是,杨树浦救火会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紧邻黄浦江,有着取之不尽的水源。而在杨树浦路沿线,又有着太多的厂家,譬如地处杨树浦路670 号的怡和纱厂就是由老牌英商怡和洋行创办的上海最早的外资纱厂,而在杨树浦救火会斜对面的杨树浦路830 号,则是由英商开设的 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此外,当然还有美商、日商和华商开办的各种厂家。难怪《密勒氏评论报》主持人约翰·本杰明·鲍惠尔在上海救火会门顶的石头中间,读到过这么句话:“我们跟情人战斗。”
与这样的情人战斗,有荣誉但也充满危险。因此,为了加强救火会的战斗力,训练当时的那些非专业的救火队员就显得很有必要,而救火会的救火队员经常在黄浦江边进行演习,也因此成了留在上海消防史上的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三个消防老兵的叙述

走进百年红门,在现今的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支队杨浦中队的驻地,我近距离接触了三位来自不同年代的消防兵,听他们向我叙述在同一个目标中的不同经历。

1

他叫吕雷初,是1964 年入伍的老兵。

烈日下的消防练兵。
烈日下的消防练兵。

说起当兵,当初还有个让他永远都不可能忘记的故事:家住小北门,家的附近有一个菜场,平日里熙熙攘攘,不仅有菜摊,还有早点摊。那天早上的事合该让吕雷初遇上。母亲让他去早点摊买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尽管这俗称的“四大金刚”来得平常,却也不是普通人家每天都能够消费得起的。因此,吕雷初乐于跑这个腿。兴冲冲跑到菜场附近,突然间听到一阵带着哭声的嘶喊:“捉铳手(扒手)啊!我皮夹子被伊偷脱啦!”吕雷初抬眼一看,只见一个男人正拼命奔逃,他的身后是一个一边拼命追赶一边喊叫的女人。就当他站在原地看着这一幕时,那个铳手已经跑到他的身边。对于铳手,吕雷初是恨之入骨的,母亲在买菜时也曾被偷掉过钞票,回来后,有好几天懊悔莫及、茶饭不思,就是今天,在他临出门时,母亲也一再关照,钞票要捏捏牢。眼下,他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个铳手从自己身边逃脱,不知从哪里生出来的勇气和智慧,他顺势推了那个铳手一把。那个铳手怎么也想不到半路会杀出个小程咬金,一个趔趄,就跌倒在地。众人见状,就一拥而上,把铳手抓了,送去了附近的派出所。
因为要做证人笔录,他也随着去到了派出所。派出所领导了解了前后经过,对吕雷初大加赞赏,而后,问他:“想不想当兵啊?”那时,吕雷初刚初中毕业,血气方刚,哪有不想当兵这个理!“好,我们会到你家里去,征求你家大人的意见。”派出所这边由领导拍了板。
尽管那天连豆浆都忘了买,连买豆浆的钢精锅都不知丢在哪里,但吕雷初一家人却是欢天喜地。
当兵当的是消防兵。
吕雷初就是在现今的杨浦支队杨浦中队驻地受的训。那时,这里除了驻有杨浦消防队之外,还设有一个全市性的训练营。凡是新招录的消防兵,必须在这里接受集训,包括跟车出警。只有在半年考核合格后,才能分配去其他的消防队执行消防任务。
吕雷初是再合格不过了,因为他在这里集训后分到东昌消防队不久,就及时发现了两起火情:瞭望台曾经是救火会和消防队的标志。东昌消防队也不例外,东昌消防中队的瞭望台的高度及至半座国际饭店,是当年浦东的最高层建筑。第一起火情发现在1965 年初的一个午夜,那时已近23 时30 分,快换岗了。尽管漫天雪花飞舞,但在瞭望台上执勤的吕雷初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果然,当他转到东北面观察时,突然发现若隐若现有一束红色光芒蹿起,于是,确定火警、确定火灾点、确定距离,抓起桌上黑色电话,“ 火警!浦东大道,其昌栈十八间,发两辆车!”同时,拿起桌上红色电话报告总台。此时,整幢东昌消防大楼警铃声大作,四个车库红门全部打开,随即两辆消防车呼啸着疾驰出去。换岗下楼后,他才了解到火灾点是一个养猪棚,因为天气寒冷住户烧柴火取暖,引起火灾,300 多头猪到处乱窜,当场烧死了20 多头猪。第二起火情发现在1965 年五一节,全市工厂企业都休息了,但对消防来说,越是节假日越要提高警觉。中午12 时刚过,换岗不久的吕雷初突然发现东南角正有一团墨黑的浓烟快速升腾,伴有火光。
确定火警后,两辆消防车疾驶而出。他继续紧盯火灾状态,感觉火势更加猛烈,于是就请求增援。东昌消防队的红门又一次打开,不仅三号“二氧化碳灭火剂”大型吉普车、四号“照明车”驰援现场,而且嵩山消防队、斜土消防队、周家渡
消防队的十几辆消防车,以及救护车也增援而去。现场扑救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因为上海联合化工厂仓库里存放着量化学物质“五氧化二磷”,遇空气、遇水就会自燃并分解出大量对人的呼吸道具有强刺激性的磷酸气体。火警初期,因存放“五氧化二磷”的仓库在厂区西北角偏僻处,由于仓库电线老化引起燃
烧,起火初期一直无人察觉,等路人向值班门卫告知,门卫再找人骑自行车至花木派出所报警。此时东昌消防车已经赶到现场。事后,总台表扬东昌瞭望台“及时发现,及时出动,比外线报警快10 分钟”,吕雷初也因此受到了表彰。
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文章,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穿越时空的瞭望”。
吕雷初是在时隔50 年后才回进杨浦的百年红门的,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业余摄影师了,成为了《新民晚报》的摄友,为“新民印象”栏目拍摄了一组《上海城市的守护神》,而他的图片文字也渗透了一个老消防兵对消防的深厚感情——

“八一”节走进军营、走进武警杨浦消防中队。感悟军魂,观“三伏”烈日下消防练兵。 清晨,烈日高照,消防官兵们正紧张有序地操练消防水带的铺设,汗水已湿透了厚重的战斗服。
冲锋塔是模拟高层建筑灭火施救的操练塔台。城市高楼灭火施救一直是危难项目,需要战斗员合力,组成架梯登楼施救。
年轻彪悍、动作灵巧、反应敏捷的战斗员,将九米抽梯架设好。一人保护、一人攀登、另一人携带“挂钩梯”紧随攀登,从三楼往四楼登高。整个过程快捷有序,充满震撼,摄人心魄。
今天又回到了当年学习、工作过的杨浦消防中队,深感亲切与庄严,杨浦消防几十年的传统依然可见:“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杨浦消防队的建筑有近百年历史,也是上海城市优秀历史建筑。消防官兵珍爱这座历史建筑,车库、库房、宿舍内务整洁整齐。
哪里发生地震,消防官兵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灾区抢救;哪里发生交通事故、人员生命垂危,消防战士及时赶来施救;就连市民居住区出现“马蜂窝”,也会想到消防战士。
城市的守护神,你们辛苦了!

2

他叫施文清,是1987 年入伍的老兵。
他与杨浦消防有缘。在军工路机电工业学校读中专时,从家到校或从校回家,来来回回都要经过这里,都要向这扇百年红门行注目礼。毕业后进厂没多久,就开始征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去奉贤靶场新兵团集训,新兵团团长是四大队(杨浦消防队)大队长张恒贵,新兵团副团长是四大队副大队长储应龙,最后分配时,他就被张恒贵、储应龙带回了杨浦消防,走进了这扇百年红门。
他被分到了消一班。消一班是王牌军,出警多,抢险救灾多。
考验终于来临了:那天,杨浦的一个变电站冒出了浓烟。消一班到达现场后,准备实施救火,可变电站的领导告诉他们,既不能用水,也不能拉电闸。
怎么办?班长决定,由施文清跟自己进去探火,于是,两人各拎着一台灭火器进入变电站。危险包围着他们,不仅是因为在浓烟的笼罩中难以辨别路径,更是因为随时都可能触碰高压电,他们只能沿着墙壁摸索前行,探寻火源,终于发现了正在阴燃的一筐废旧电线,当即就灭了火……班长后来问施文清,你怕不怕?施文清笑着回答,怕什么!你不是跟我们说过,有一个消防队队长,被人从火场送进了太平间,是躺了几天后才醒过来的,大不了也去那里走一趟……
此话可不能随便说,1988 年初的一次经历,差一点就接近了那里:那天凌晨,临青路上的一个车间着火,消一班出警,6 米拉梯正好搁到屋顶,施文清登梯而上打水枪,没过多久,他就听到了咯咯的爆裂声。不好!屋顶要塌!已经没有可能再沿着梯子下来了,时间来不及,他当即纵身一跃,从屋顶往马路跳。就在他身子落地的一刹那,整个屋顶坍塌了。好得反应快,好得年轻,好得平日里训练有素,只是软组织挫伤,并无大碍……
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施文清当了一年战士、两年副班长、一年班长,前后出警500 多次,包括在河里施救自杀的老太,包括施救闷桥的船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良多。
在复员25 年后的2015 年6 月10日,杨浦中队第一届老兵聚会时,老班长施文清的发言,让所有在座的消防兵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亲爱的战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回忆军旅生涯,共叙战友深情,展望美好未来,这是一次盼望已久的交流,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谨代表组委会,向前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战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向你们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二三十年前,我们怀着共同的理想,身着橄榄绿,陆续走进了杨浦消防中队的红门,开始了我们的相见、相识、相知、相助的军旅生涯。
忘不了,紧张活泼的军营生活。站队报数,饭前唱歌,球场上奔跑拼抢,俱乐部下棋学习,我们共同在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忘不了,训练场上的热火朝天。摇梯、插梯、挂钩梯,水带、面具、冲锋枪,争分夺秒,汗流浃背,练就了我们的钢筋铁骨。
忘不了,火场上的惊心动魄。面对浓烟滚滚、凶险万分的火场,我们毫无畏惧,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曲属于我们自己的英雄赞歌。
忘不了,退伍时分的感人场面。我们相拥流泪,依依不舍,不忍从此天涯海别。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一批批相继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奔赴各地,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战友情,这条飘动的彩绸始终连接着我们的心,连接着四面八方。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把我们永远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看今朝,新一代杨浦消防兵,继承和发扬了杨浦消防的优良传统,他们无愧于上海卫士的光荣称号,我们都是患难与共的钢铁兄弟。
花开花落,风雨沧桑。亲爱的战友们,经历了成功的喜悦,品尝过失败的痛苦,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奔波忙碌之后,夜深人静之时,说句心里话,真的好想你。
亲爱的战友们,回忆过去,热血沸腾;展望未来,心潮澎湃!兄弟谊岂能相忘,战友情地久天长……

3

他叫陈玉山,是1998 年入伍的老兵。
尽管与吕雷初和施文清相比,他应该属于新兵,但是,他已经当了整整17年兵,在整个杨浦支队里,也是兵龄最长的志愿兵,所以,称他为老兵是绝对没有异议的。
他当消防兵,家里曾是坚决不同意的,理由十分简单:家里需要劳力。他没有迁就,毅然决然地走进了红门,他的理由同样十分简单:他想接受锻炼。
假如说,在走出家门之时的想法还不免盲目,那么,在经历了第一次救火后,陈玉山就决心留在了红门,至少留它20 年。那是一个午夜,他随车出火警,呈现在他眼前的是齐齐哈尔路盐山路上的一栋私房,假三层,此刻正陷入一片火海。救人要紧!他冲了进去,冲上了三层,抱下了一对睡着的母女。可是,因为报警太晚,也因为丧失了逃生机会,被他救下来的这对母女已经无力回天。对着毫无知觉的这对母女,陈玉山难过得当场就哭了……哭完了,他就感到心里沉甸甸了,他知道了什么叫做使命,什么叫做责任,只要自己还穿着这身消防服,他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宗旨,去为老百姓消弭灾祸,去维护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现在,他担任了杨浦中队中队长助理,这是“提倡留一点老兵”的方针的体现,因为只有优秀的老兵才能带出优秀的新兵,因为从事消防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气,同样需要随机应变的经验和技能。
于2015 年年底退伍的红门“能人”李俊曾经也是其中之一。这位85 后的青年,在入伍后的12 年里,曾经先后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被评选为“模范士官”和“全员岗位练兵能手”,两次荣立三等功。12 年的摸爬滚打,从战士到班长,从稚嫩到成熟,无数次血与汗的历练,使他成长为骨干尖兵。多年来,李俊用爱心去凝聚兵心,做到知兵细、爱兵深;始终跟着头车的他,也成了辖区里的“大明星,小超人”。
2015 年黄梅期间,气象台同时发出雷电、大风、降雨黄色预警,辖区内涝灾情严重。李俊和他的战友们应警而出。杨浦区大桥街道杭州路棚户区一带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李俊就一边组织人员用手抬泵在灾情较为严重的地方组织抽水,一边组织官兵转移被困群众。
就在这时,一阵大风袭来,附近的一块广告牌失去了支撑,摇摇欲坠,情况万
分危急。李俊立即带领特勤班战士翻上高台,准备采取整体分割、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大块的广告牌卸下。可由于风力太劲,高台上又很难有落脚的地方,大剪切器材根本无法使用,他只能用腰斧一点点地分解广告牌。大约有四五平方米的广告牌,在强风的作用下,迎面压来,危险异常,战友们再三地提醒李俊说,“班长,小心点啊!”李俊只说“没事”。经过近半小时的努力,险情终于成功排除。附近的居民见到了这一幕,主动围拢过来,纷纷点赞,倒把李俊闹了个大红脸。

“百年中队,再创辉煌”

1

百年红门战地情。
一代一代的杨浦消防人书写着一腔忠诚,一代一代的杨浦消防人保卫着一方安宁,眼下的杨浦消防中队官兵,更是一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军人,他们担负着辖区东起宁武路、南临黄浦江、西至大连路、北至周家嘴路的9.6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消防保卫任务,年平均出警700 余次。

杨浦中队的荣誉是一代代官兵努力得来的。
杨浦中队的荣誉是一代代官兵努力得来的。

着眼于重当前、想长远,他们全面落实预案制作和演练工作。在2015 年一年里,杨浦消防中队就制作了30 个网络版预案并进行了基础翻新,当前网络版预案已达72 个,其中市级单位1 个、区级单位22 个。现有单位作战卡70 个,并坚持每月维护7 个单位。全年一共调研单位100 个,调研熟悉累计210 次,开展实战演练51 次、包括10 次夜间演练。不仅确保了预案制作的可行性,为打有准备之战提供了实施条件。
秉承集精英、铸铁军的意志,他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为指引。在2015 年一年里,杨浦消防中队在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夏季执勤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取得了综合救助技术操第四名、九米拉梯挂钩梯联用操第十名,特勤班战士王小松取得个人项目转移物资控火操第五名,并获得总队执勤岗位练兵“优胜中队”称号;中队战斗二班班长李涛人被评为抗战胜利70 周年消防安保尖兵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特勤班班长李俊被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特勤班战士屠四军被评为支队“优秀团员”;一年来,中队共收到锦旗8 面,开展消防宣传50 余次,结对共建12 家,受到驻地单位、群众的一致好评。
立足于打大仗、打硬仗,他们圆满地完成着执勤战备任务。在2015 年一年里,杨浦消防中队已经圆满完成569次执勤战备任务,其中火警216 次,抢险救援123 次,社会救助239 次。相继成功处置了“1·4”长阳路1681 号仓库火灾、“4·11”沈阳路139 号门面房火灾、“8·17”黄浦江运油船油舱救援以及“9·9”河间路688 弄河间菜场火灾等灾情;圆
满完成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保卫,全国“两会”、 抗战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重大活安保工作和超强台风“灿鸿”灾害等重大抢险救援活动。

2

数据能够说话,红门也能够说话。
当我走出杨树浦路1307 号、向这扇百年红门行注目礼之时,我确确实实地听到了那一声掷地有声的铿锵:“百年中队,再创辉煌!”
壮哉!

]]>
“赤膊队”的前世今生 //www.846288.com/2016/03/09/%e8%b5%a4%e8%86%8a%e9%98%9f%e7%9a%84-%e5%89%8d%e4%b8%96%e4%bb%8a%e7%94%9f/ Wed, 09 Mar 2016 00:23:58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3141 章慧敏/ 文

无标题上海人心目中的闸北是什么样?可能并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清楚的。闸北得名是因为它地处吴淞江(苏州河)的老闸和新闸以北,由此,既直接、又上口的闸北便叫开了。可是,闸北好像从来没有和富裕二字沾上过边,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即使同时听到苏州河上货轮的汽笛声,一河之隔的静安和闸北也好像两个世界似的。解放前它是上海滩最大的“滚地龙”(棚户区)之一,上海人眼里的一穷二白“赤膊区”(闸北区的谐音)。不过,有人的地方难免要发生火灾,然查遍资料,即使是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救火会实现了统一,旧上海警察局下设了中央、新闸、虹口、杨树浦、静安寺、宜昌、嵩山、吴兴路和新开河等9 个救火区队,但偌大的闸北区域也不见设立区救火队。直到解放后的1950 年才成立了闸北消防中队,当时它的名字叫“沪北区新民路队”。
2015 年岁尾,我来到了共和新路1286 号的闸北消防中队。
这是一个温暖的冬日,在二楼的会客室里,暖阳照射在满满一屋子人的身上。这些人的身份特殊,既是闸北消防中队请来的客人,也是这里的主人,确切地说,这里是他们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他们是当年的中队长周鑫德、施文学、周建中以及指导员吉炳元,不同时期闸北消防中队领兵的老领导。
此时此刻,老领导们的心情都有些激动。闸北消防中队是他们无比熟悉的地方,如今却让他们感到了有点陌生。显然,这个“陌生”在于闸北消防中队的变化——从中队长沈浙峰和指导员金明峰对中队的介绍中,他们听到了新时代消防事业的变迁和拓展,这让他们感慨万端。
往事历历在目。
他们知道闸北消防中队的今天是一代一代消防官兵秉承着“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成果。都市的日新月异,改变的是上海的面貌,但精神是永存的,这是战士的信念,闸北消防中队今天交出的这份出色的成绩单是精神使然。

上 篇

人是需要点精神的,周鑫德和吉炳元对什么是“精神”特别有感悟。
1974 年,他们二人同时被分派到闸北消防中队。来之前,上级领导找他们谈话时的确说了闸北消防的三个“比较差”:条件比较差,队伍比较差,灭火技术比较差。领导希望他们到中队后加强领导力量,从业务训练开始抓,改变中队落后的精神面貌……他们至今还记得上级领导说的许多勉励的话。
虽然二人在来闸北之前把各种困难都想到家了,可唯独没有想到中队的环境竟然差到那个样。
有人会问,究竟差到什么样?“常人难以忍受”是二位老领导对艰苦环境的概括。
老吉告诉我,刚到中队那天他是倒吸一口冷气的,心里顿时升起了一团迷雾,这是消防中队吗?这是遇火情时解百姓于危难之际的闸北消防中队吗?自己不会走错门了吧。
老吉的疑惑不带一丝夸张,他看到的闸北消防中队四周是一片垃圾成堆、瓦砾遍野的空旷之地。再往远处看,那是一片居民集中的棚户区,为行走方便,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进出消防队,中队成了闲散人员四通八达的通道。于是,治安混乱,失窃是经常的事。
除了环境脏乱差之外,中队本身的条件那也是一个苦。营房里没有厕所,更不要谈浴室洗澡了。宿舍破旧,窗户的玻璃都是碎的,平时用报纸糊一糊就算挡风了。冬天冷得刺骨,夏天又热得汗水直流,即便是蚊蝇肆虐的日子,队员们也只能睡在露天。
上点年纪的对当年物资匮乏还记忆犹新,那是个计划供应的时代,消防队员虽然干的是强体力劳动,吃的粮食和副食品一样得配给供应,他们一个月只有22.25 公斤米、0.6 公斤油,年轻的小伙子们根本不敢放开肚子吃饭,菜肴也是单调得很,不是大白菜就是青菜,难得加块油豆腐已经算改善伙食了……
环境混乱,营养不良,老周和老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状况下如何能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呢?那些日子,他们反反复复商量中队的走向,终于有了一致的方案:改变中队状况,用两条腿同时走路。
老周说起那段“创业”的经历至今仍然激动不已。他告诉我中队战士在周边开垦土地,那速度简直可以用一寸一寸向前推进来形容。在我的想象中,开挖土地只要有力气就成,可是,这里的荒地布满了碎石砖瓦,如果不先清理掉它们,谈何种地?就这样,在大家的一天天努力中,中队开垦出近两亩的土地,他们种上各式蔬菜,还种了山芋、土豆等能填饱肚子的“粮食”,甚至还养了几只鸡和小猪仔。战士们用心照顾着秧苗牲畜,期盼着它们快快成长,改善伙食。
建围墙、搭厕所也刻不容缓。老周说,基本建设的每一块砖头都是他们去郊区一个叫下沙的地方一块一块搬过来的。砖头运来了,建围墙、搭营房、砌厕所……哪怕手上磨出了血泡,但将士们的精神面貌空前高涨。将士们心中存有希望,严冬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与此同时,从基础训练开始的大演练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之中。业务强不强,关键看训练。严酷的火场上来不得花拳绣腿,这是硬道理。
“硬道理”绝非口头说说那么简单,我们从老吉列出的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他们的训练有多扎实——
一个闸北消防中队担负的是北至汶水路,南至交通路,东至西江湾路,西至宜川路的16.4 平方公里的消防保卫面积,涉及到闸北、普陀、虹口三个区,所谓的火灾重点单位就有几百家。一般人能把闸北的路名记全了就不得了了,可中队将士为了随时随地拯救人民生命和财产,他们要把闸北区的每一寸土地上的标志物全都刻在脑海之中:区域里有多少企业,多少机关单位,多少学校,多少棚户民居?企事业单位的门牌号以及他们的领导人和保卫科长的姓名电话?每家企业密切关注的重点火情方位以及厂区消防栓的分布位置……他们的眼前始终有一张立体的闸北地图,一旦需要必须快速拿出手,还要拿得准确无误。
掌握这些细节除了责无旁贷,除了死记和硬背,还有什么捷径呢?根本没有!
我们已经被这些与消防有关的细节折服了,但是要考的内容还不止这些,老吉掰着手指说,还要考消防车司机到达火场后的最佳停靠位置;考战士合理分配水枪的临场应变性;考指挥员面对不同的火情不同的指挥能力……
从严的要求终于带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作风硬朗的消防队伍。闸北中队在历次的大比武中,从原先的成绩垫底一跃而上,多次拿到单项和团体军,在6 米拉梯的单项比赛中,他们取得的6.8 秒的好成绩多年来无人能破纪录,这也是老队长们至今津津乐道的。
于是,在全上海52 个中队中,消防中队有了一个形似又神似的绰号:“赤膊队”(闸北队的谐音)。在大家的眼中,“赤膊队”的别名就是拼命三郎,是一往无前的勇士,被人敬重。
在大比武中他们是佼佼者,在灭火的战场他们同样也荣立战功。说起当年周鑫德队长亲历的一把火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一天,和田路上的染料化工三厂发生了火灾。消防车还没到现场就听到了阵阵爆炸声。有经验的指战员一听爆炸声就知道问题严重了,因为化工厂发生火灾不同于一般易燃品引发的火灾,处置失误不仅救不了火,还有可能发生更大的事故,这种教训不是没有!
当时在头车上(第一辆消防车)指挥的就是周队长,染料化工厂是他们辖区里的重点单位,平时的走访和勘探,使他对这家企业相当熟悉。他知晓化工厂里有十几只俗称锅炉的反应釜,平时它们正常地工作,可现在它们就是一只只巨型的定时炸弹,更加严峻的是染料化工厂的四周还有几家学校和成片的居民区,一旦锅炉因温度过热而爆炸,毒气会迅速蔓延,到那时便是不可收拾的灾难了。
消防车飞速地行驶在马路上,周队长的思绪随着警报声声而起伏翻腾。出色的指挥官在突发事件面前沉着冷静是关键,然后才能制定出应战的正确方案。果然,周队长综合了各种因素,他在车上制定了灭火预案:“深入内部,关阀断料”……大火扑灭后,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在闸北中队开了现场会,正是周队长指挥准确,处置得当,才使得一场有可能引起灾难的大火被控制住了,周队长本人也因此荣获了三等功。
在这期间,闸北消防中队还荣立了一次集体三等功。老吉说,之所以看重这个奖是因为这是中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当年那把火发生在老沪太路上的上海家具厂。要说上海家具厂在上海的地位,那可是赫赫有名的企业,甚至于还有远东第一家具厂之美誉。上海家具厂是上海独此一家做家具的厂,可以说与上海每家每户的生活多多少少息息相关。
一个厂负担全市人民的家具自然供不应求,难怪买家具还要凭票供应。家具,家具,顾名思义,厂里多的是木材,也到处堆放着木材。家具厂发生火灾真可谓“干柴烈火,越烧越旺”。
此刻,老吉坐在头车上,消防车刚一转弯他和战士们便看见了升腾在半空之中的火焰,真正叫火光冲天了。这种情景老吉看了心里有数,肯定是火势太猛烧穿房顶了,如果单靠闸北中队的几辆消防车来灭火,必然是“杯水车薪”。于是,老吉马上在车上展开了预指挥,他一方面向总队汇报,要求增援,另一方面要求消防战士采取居高临下的灭火的战术。
上海家具厂的大火在各消防中队的合力中被扑灭了。这一次总队又一次来到闸北消防中队召开现场会,表彰了中队在灭火中的出色表现,集体三等功是大家用作为换来的。
老队长施文学1973 年来到闸北消防中队,与周鑫德、吉炳元一样历经了中队的艰苦岁月,又一起书写了新的篇章。老队长在指导员周鑫德和吉炳元离开中队后,他接过领导的重担,从副队长到队长,继续着闸北中队越来越漂亮的翻身仗。
都过去30 多年了,让老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仍旧是当年行业里流传开的“闸北出病号不出领导”。老施是上海本地人,平常话不多,但认准的事他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
这一句带有蔑视意味的话着实刺激着他,老施可不想服输投降。
闸北“出病号”不假,老施刚到队里那会儿是最困难的时期,消防战士疲劳作战,不要说改善伙食了,就连敞开肚子吃饭都不太可能。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队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患上了甲型肝炎,疲乏无力是常态。可自从老周和老吉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后,消防中队的伙食和环境都有所改善了,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提升了不少。二位老领导离开后,老施想得最多的是如何继续老领导已打下的江山,让“赤膊队”的荣誉在他的手里继续光大。
老施告诉我消防战士的训练一点都不能放松,否则就给你颜色看。
新兵怕火,这并不丢人,没接触过火场的谁不害怕火呀。
可问题是火场就是战场,临阵畏惧不行。老施的办法是模拟训练。于是,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可能“突发火灾”,都需要战士去救火。开始的时候,新兵心慌害怕,水枪拿不稳,喷水没准星,渐渐地,听到再大的爆炸声也没人畏难了,习惯了!老施还有特别实用的一招教会新兵,那就是“看烟头”。
化工厂着火是什么烟?砖木结构的房子着火又是什么烟?不同的烟有不同的扑灭办法,根本混淆不得。
战士们感激老施让他们学会了“识烟”,因为消防战士最清楚这是救命的本领。有时候,火势熊熊,漫天红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只看得见烟却不见火的现场。这时候你要是硬往里冲,那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了……
几位老领导中最年轻的老队长要数周建中了。他是“科班出身”,1977 年经过警察学校的培训后分到闸北当战士。周建中喜欢“赤膊队”这个名字,他把它看成是闸北中队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和荣耀,同样,也是中队全体将士刻苦训练才能换来的回报。
想起当年情景,周建中笑了,笑得很由衷。每到大比武,其他中队先会打听“赤膊队”来吗?听说来了,一声“哦哟”。
“哦哟”,包含的心理活动多着呢,那意思不外乎冠军又要被“赤膊队”夺去了,他们总是赢家。
周建中明白,大家看到的只是闸北中队取得的骄人战绩,但又有多少人看到成绩背后的艰难困苦?为了给闸北争口气,将士们真是拼尽全力了。他至今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年的消防水龙头(消防栓)不像现在是定型的,当年每个水龙头螺帽不同,位置不同,形状不同。他在中队时,闸北中队辖区里有500多只水龙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消防带套上龙头,将士们拼命记住这500 多只水笼头的特征,决不漏掉一只。老周不敢说别人是否在“搏命”,但这样的队伍去出征、去比武,岂有不赢之理?
正因为胜利果实来之不易,闸北中队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把集体荣誉感看得比天大。他说了一个笑话,一次比武中,中队班长一个稳操胜券的冠军项目,由于衣服有一粒纽扣没扣住,赛事组在时间上加了他3 秒,这便和冠军拜拜了。他恨自己的大意把冠军奖杯拱手相让了,气得直跺脚,一激动就往河里冲。
众人七手八脚地拦下他,可这个内疚他消化不了,躺在床上足足睡了两天才缓过气来。
尽管老周是笑着讲班长要跳河的事情,但细细想来,将士们真是把集体荣誉当作生命一样珍惜,让人感慨万端。中队里像这样把荣誉看重的战士还有很多,听老周说有位宁波籍的战士接水袋时接口处有点松了,也是丢了冠军,气得他一个星期都没开口说一句话。
不要以为这些战士是心胸狭窄,把胜败和面子看得过于沉重。老周说只有懂得哪里跌倒的人他才可能接受经验和教训,再从哪里爬起。闸北中队有一句勉励并鞭策将士们的口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啊,过硬的基本功是汗与血的交融,智和力的积聚。众志成城的信心和决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是翻开了闸北消防中队崭新的一页。

下 篇

时代在变迁,在发展,但是,闸北消防中队的英雄情结依旧在延续,这闪亮的光环经过沙场的磨砺,越发地熠熠生辉。闸北消防中队以它自身的定力和正能量坚守着一分寂寞和艰辛,因为他们知道消防战士承担的责任和担当,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闸北中队现有将士49 人,辖区内共有重点单位249 家,从原来为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灭火,如今涵盖了机关单位、高层建筑、地下设施、大型商市场、学校、养老院、娱乐场所等等的地方。我们还看到,今天的消防早就不是过去救火会的概念了,救火、救灾、救援都是消防队和消防员的职责,甚至于去居民小区捅个马蜂窝,拆开被搅肉机绞住的手指,上门开把门锁,到河道里救起被淹的群众……这些人民大众日常可能碰到的与救火无关的事情,竟然也成了消防工作不断扩大的外延。
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才是建功立业的基础。这些年来,闸北消防中队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战斗队,远的不说,最近的2012 至2014 年,每年出警任务总量维持在2000 起左右。
2000 起?什么概念?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6 起出警任务。他们的纪录也成为上海消防部队出警量最多、完成任务最多的队伍之一,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平安闸北”播下了一颗平安的种子啊。

闸北消防中队每年出警任务总量约200 起,成为上海任务最多的中队 之一。
闸北消防中队每年出警任务总量约200 起,成为上海任务最多的中队之一。

于是,从中队长沈浙峰和指导员金明峰的口中,一个个由闸北消防中队抢险灭火的鲜活事例跃然眼前——2014 年1 月1 日元旦那天,正是人们欢欢喜喜迎接新年的庆祝之日。然而,欢庆的节日往往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安全隐患暴露了。这不,就在下午4 点多的时候,西藏北路854弄6 号的一幢老式居民楼发生了火灾。
接警后的闸北消防中队的3 辆消防车最先到达现场,他们看到着火的是一幢二层加阁楼的砖木结构老房子,而854 弄这条弄堂又通往天通庵路,那一片几乎都是两三层楼高的砖木结构老房子,老房子的弄堂普遍狭小,最窄的地方不足1 米宽。
也就是说,6 号民宅起火后,极有可能殃及池鱼,这是中队将士最担心的地方,他们担心火情蔓延,然后“火烧连营”。
冬日的寒风把6 号里燃起的这把火越吹越旺,形势逼人。
这时,市消防总队119 指挥中心根据情况又分别调派了虹口等11 个消防中队的力量,一共派出28 辆消防车,250 余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处置,大家一面疏散群众,一面灭火。在大家的合力扑救下,不到1 个小时大火被控制并扑灭了。然而就在此时,闸北中队的消防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在起火的6 号隔壁房子的一楼,有一位70 多岁的老伯可能被浓烟熏了,已昏迷不醒,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情况十分危急,中队长立刻对他进行了心脏按压,一下,两下,三下……在中队长的坚持下,老人总算吐出了一口气,有点意识了,但这时的他依旧双眼半闭,神志不清。
人民的安危是第一位的,中队长马上抱起老人冲出房子,一面大叫道:“快送医院!”然后,他通过警车将老人送往了最近的医院抢救。当从医院方传来老人转危为安的好消息后,中队长这才觉得刚才自己神经绷得太紧了,猛然间放松后还真有点疲乏。可是,老人平安的消息令他无比欣慰,挽救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他只觉得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
2015 年3 月10 日,网上出现了一组新闻照片,闸北消防中队的王楠楠身穿消防服,奋不顾身地抱着吐着火舌的液化气罐飞奔出火海……上海人民被王楠楠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注目于他的英雄壮举,纷纷点赞。一时间,“抱火哥”的称呼也在网上迅速传开。
原来,当晚近10 点钟,闸北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在位于同心路286 号靠近中山北一路的一家小吃店连带仓库起火,火势凶猛。闸北中队官兵到场后迅速灭火,蔓延的火势被抑制住了,但是,小吃店厨房角落里有七八个液化气罐,液化气罐还在吐着火舌。应该说,这一个个液化气罐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引发爆炸。怎么办?
在这紧急关头,王楠楠毅然冲进厨房,将还在冒火的液化气罐抱到安全地带,然后用水枪喷水进行冷却,再把液化气罐倒装在盛满水的盆子里,稀释液化气,一场险情最终被成功化解了。
“抱火哥”的勇敢和冷静让现场群众看呆了,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老百姓的生命守护神。
“抱火哥”王楠楠现任闸北消防中队特勤班副班长,荣立过三等功,还获得“总队优秀团员”“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
在他入伍3 年多的时间里,共参加灭火救援4000 余次,抢救遇险群众100 余人。
王楠楠的壮举不是偶然的,他在中队里总是出色地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而有谁知道小王刚入伍时既瘦又单薄,连单双杠都做不了几个,扛起30 多公斤的两节竹制拉梯还步子踉跄。
记者采访他时希望获得他的成长经历,小王说得很实在,他说,在所有任务中,扑救火灾大约占了四分之一,其余的都
是抢险救援,比如电梯故障、车辆事故等险情中救助被困人员,还有社会救助,摘马蜂窝、暴雨天为居民排除积水……没有结实的身体、娴熟的动作可不行。每当这时,他便暗暗下了决心,人家能行的,我也一定能行。
于是,王楠楠和自己较上了劲,大家都在练,他抢着练;大家休息,他继续练习,起早摸黑偷着练。训练场上的王楠楠身上总是湿漉漉的,无论是单衣还是棉袄,上面总生出了白色的汗碱。高强度的训练使他的小腿磕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长时间下来,他的小腿被磕得像块“搓衣板”。
入伍这几年,王楠楠练就的不仅是健壮的体魄,更磨练出敢于赴汤蹈火的战斗精神。他常说:“要在工作上领先、学习上领先,更要在为民服务上领先。”
“抱火哥”用自己的忠诚与果敢书写着一名消防战士无悔的青春。
历经了水火洗礼,闸北消防的勇士们为守卫这片热土谱写一曲曲高昂的壮歌——
2002 年7 月,台风“威马逊”横扫申城,共和新路1725号居民楼施工脚手架被卷倒压在了10 万伏高压电线上,官兵在风雨交加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居民排除险情。
2005 年台风“麦莎”以及2013 年的“海葵”肆虐,每一次的救援现场都有闸北中队官兵救援的身影,以至多次被市政府各部门评为“防汛先进集体”。在2002 年沈杨化工厂二库发生爆炸,中队全体参战官兵明知有爆炸牺牲危险却仍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2008 年汶川地震,中队长徐翔带领3 名战士赴四川汶川支援抗震救灾,在救援中表现出色,三人荣获三等功,一人获得二等奖奖励。2010 年胶州路公寓大火,中队全体官兵驰援静安,搜救疏散人员,压制火势……
水火中诞生的消防勇士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锤炼成就的,训练场上,将士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刻苦训练是铸就消防勇士的必经之路。从2000 年开始中队连续三年在夏季岗位练兵中被评为训练标兵中队。而在2011、2013、2015 年,又被总队评为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
闸北中队党支部同中队全体官兵同风雨,共荣辱。中队党支部曾多次被评为总队先进党支部,班子成员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建设先进中队是一代代新老闸北人的共同愿景,中队从总队“三争优”活动开展以来,13 次被评为总队先进中队,带领中队团支部、武委会圆满完成以执勤战备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中队可持续发展竭智尽力。
中队是一个成长的摇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敢打敢拼的闸北人,同样,这一代又一代的闸北人也为中队奉献着自己的青葱岁月。时光荏苒,65 年春华秋实,闸北中队一直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百姓们的平安,经过历代闸北人不懈的努力,赢得了驻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人民眼中赴汤蹈火的忠诚卫士!从一个种子成长为一棵能挡风遮雨的“平安树”!
今天,闸北中队将士们丝毫不敢懈怠,他们这代人立志创建新功,让闸北这面大旗在他们的手里更鲜艳、更炽热、更纯洁。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闸北中队提供。)
]]>
繁华都市中的“法国马棚” //www.846288.com/2015/04/13/%e7%b9%81%e5%8d%8e%e9%83%bd%e5%b8%82%e4%b8%ad%e7%9a%84%e6%b3%95%e5%9b%bd%e9%a9%ac%e6%a3%9a/ Mon, 13 Apr 2015 07:18:16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676 徐明中/ 文

吴兴路消防队1955年获得上海市排球比赛冠军。
吴兴路消防队1955年获得上海市排球比赛冠军。

走进徐汇区吴兴路的吴兴消防中队驻地,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高楼林立的闹市区,它没有靓丽的外表,也没有商业中心特有的浮华、喧嚣,它质朴、内敛、沉稳、警觉,既浓缩着城市消防的厚重历史,又肩负着保卫城市灭火救灾的重大责任。进入这个特殊的区域,接触了中队的这些特殊的武警官兵,听取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故事,使我对吴兴消防中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吴兴消防中队的官兵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从“法国马棚”写起的历史

据记载,吴兴消防中队的前身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原是上海法租界的民办救火会,条件非常简陋,驻地由法国人的马棚改建而成,消防队员使用的是马车拉水的初级设备,主要为法租界提供灭火服务。尽管如此,这个民办救火会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翻开了上海城市消防史的新篇章。
有关这个“法国马棚”曾有颇多的传说。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它和法国的消防历史传统有关。法国是世界的艺术之都,有着不计其数的精美建筑和历史遗产。它同时又是完成工业革命较早的国家,大工业的生产既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消防上的极大风险。因此,法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本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消防史上的“之最”:1518年,法国建立了消防队,是欧洲最早的消防队之一。1820年,巴黎首次出现军事编制的消防部队。1828年,巴黎首次出现泵浦木桶联合装置,装在木轮车上直接推到火场救灾。1879年,巴黎建成了第一个用来圈养马匹的消防营地:夏东—朗腾营地。这个营地主要用于圈养拉消防车的马匹。从此,消防队和马棚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当时共建了10个类似的营地。营地的墙上装着马套,石头上刻有“马棚”的字样。
吴兴消防中队的“法国马棚”在解放后曾一度存在。据一些见过的老同志回忆,这个马棚其实很普通,只是个“四面坡”的简单结构。现在马棚早已拆除,但它作为吴兴消防中队的历史源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解放后,吴兴消防中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中队全称为上海公安消防大队吴兴路区队,下辖五个分队,分别是斜土、天山、虹桥、华山、梅陇分队。1965年至1980年,实行兵役制后,称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吴兴中队。1980年至1990年,称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二大队吴兴中队。1983年1月,公安消防局由公安编制纳入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实行现役制,1988年12月实行警衔制。1990年至1998年,称为上海消防中队第五支队吴兴中队。
1995年11月,因旧营房改造,中队迁至岳阳路45号上海市科技辅导站内,1997年12月又迁至肇家浜路872号(原中唱公司),直至1998年12月,中队才迁回原址吴兴路221号的新大楼。
2004年,中队调整为上海市消防总队徐汇支队吴兴中队,2012年升格为副营编制,下设战斗、司通共四个行政班组,配备4辆战备消防车。全中队现有在编官兵44人,常年担负着徐汇、长宁两区约8平方公里的消防保卫任务。
一百年前偏守法租界一隅的“旧马棚”如今成了傲视闹市的“金凤凰”,真可谓“百年沧桑史,旧貌变新颜”。

守护繁华、保卫精彩

吴兴消防中队在烟火中成长,在抢险中锤炼,成为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先进集体。解放后的第一任老队长是曾经战斗在白区的地下党员朱金怀,其后几十年,中队的领导班子换了一轮又一轮,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中队的红旗始终不倒,中队的精神始终高昂,中队的斗志始终旺盛,这是为什么?老同志告诉我,这和中队的光荣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是光荣传统?原吴兴消防中队指导员李安泽激动地说:“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是吴兴中队的光荣传统。”
真是一语中的肺腑之言啊!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中队的历任领导干部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论哪一任的队长、指导员,在中队里都主动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带头技术练兵,带头翻越三米五高的翻板,带头攀登高楼,他们的过硬技术获得了战士们的啧啧称赞和由衷的钦佩。即使在灭火抢险的现场,他们也毫不含糊地冲在第一线。
当年曾担任过副中队长的周荣祖如今已年逾古稀,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带领队员们去某地销毁废弃弹药的场景。这项工作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粉身碎骨的大祸。其时刚发生过“七子山大爆炸”的特大事故,很多人对销毁废弃弹药谈虎色变,但周队长却临危不惧,在接雷管的关键时刻自己依然站在原地指挥,命令其他战士后撤。他的英勇精神鼓舞了在场的每个战士,结果大家都沉着地坚守岗位,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几十年来,中队的官兵们在灭火抢险的实践中,敢打敢拼、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中队“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举凡市内发生的重大火情火灾中,经常出现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队以来,中队先后参加了“文化广场特大火灾”、“11·27特大火灾”、“‘9·10’东航飞机迫降”、“宝山‘4·19’油罐火灾”、“吴泾棉花仓库特大火宅”、“上海石化总厂‘7·23’液化气泄漏”和“‘11·15’静安区胶州路教师公寓特大火灾”的扑救工作。在最危急的时刻,中队的消防官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战胜了肆虐的火魔,及时疏散了处于危境的大量群众,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他们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人民的保护神,社会的赈灾石”。
另一方面,吴兴消防中队的官兵们身居闹市,忠于职守,于平凡中见精神,于细微处显风格,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守护繁华、保卫精彩”的神圣职责。
在中队的辖区范围内,市级机关集中、驻沪领馆众多、商业网点林立,其中包括市委、徐家汇商业圈等重点区域;美国、法国、英国等11个领事馆;还有11个轨道交通站。消防保卫的任务十分繁重。
面对着这样的特殊情况,中队的官兵们通过深入调查、具体分析、完善应对,建立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快速、有效的操作规范和应急机制,确保了一方的平安。在这儿,“守纪、细致、亲民”不再是普通的词语,而已转化为官兵们自觉的行动。
由于所在地区的特殊性,中队规定出警的消防车在路过市委机关和领馆区时一律不准鸣响警铃。这样在操作上虽然有些不便,但它强调了纪律性,保证了城市的安宁,体现了文明执勤的风貌。
此外,中队在每年的“迎新春、撞晚钟”、“元宵”、“春运”、“清明”、“国庆节”以及“两会”等重大节日和会议期间,都会事先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周密的消防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这样不仅有效地防患于未然,而且一旦出现火情也能及时扑救。
由于辖区的居民密度大,情况比较复杂,各种火情和困难层出不穷。每当群众向他们求援时,中队的官兵们都不会因事小而不作为,却把它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队1班副班长周超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一接到警报,不管事大事小,我们都会尽力帮助群众解决。”最使他难忘的就是那个“小小马蜂窝”的经历。
2014年夏天,中队接到出警电话,称淮海路居民区树上发现了一只马蜂窝。由于附近是小区的活动区域,孩子们玩的滑梯就在马蜂窝下面,居民们一时人心惶惶。
周超和其他战士赶到现场一看,一时也傻了眼,那只马蜂窝太高,完全没办法接近,6米和9米的金属拉梯虽然可以架进去,但高度不够,15米的拉梯高度是够了,但是太宽,根本塞不进去。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但他们想到群众的困难没解决,心里很着急,决定再去现场设法除掉那个马蜂窝。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一名战士看到附近堆放着刷墙面时搭手架的毛竹,他灵机一动,提出了搭脚手架的建议。于是周超和战士们立刻动手搭起脚手架,成功解决了“马蜂窝”的小小风波。也许,这件事极为普通,但周超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只有不厌其烦地帮助群众切实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民心才会顺畅,我们的城市才会越来越好。
不久前,位于宛平路上的一栋居民楼内发生火灾,窗口已经冒起浓烟,火势正在蔓延!
中队接警后,立刻派三班徐班长带领战士赶到现场。据灾户的隔壁邻居反映,这户人家的老人有午睡的习惯,可能现在还在里面。听到这个信息后,徐班长不由得心里一沉。因为当时房子处于密闭状态,门上温度非常高,达到150ºC到200ºC,消防战士根本无法直接进入。如果室内没有人,倒可以从外圈射水,先对房间降温,再想办法进入房间,但是里面有老人,必须立即进入房间施救。于是,徐班长当即决定采取“破拆”的方法。
所谓“破拆”,就是在房间温度太高的时候,消防战士强行破门灭火救援。实施时,一名消防战士用开门工具破门,站在身后的第二名战士拿着水枪对着前面的战士不断冲水降温,第三名战士则站在最后面为前面两名战士冲水降温。破门的战士往往几十秒就要替换一次。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整栋房子一共有五扇门,外面还有一扇铝合金防盗门。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仅花了三分钟就完成了破拆。徐班长事后回忆说:“当时的温度高到什么程度,普通的老百姓是无法想象的。破拆结束后,我用手摸一下脖子,感觉皮肤几乎都要融化了,好像一不小心就能搓下一块皮似的。”进入房间后,没有发现老人,经过与家属联系确认,得知老人当天并不在家休息,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五分钟后明火扑灭,整个救火工作顺利地结束……
吴兴消防中队的顽强作风和高效的能力是与平时的艰苦训练分不开的。为了守护城市的繁华和安宁,中队历来十分重视体能与技能的训练。全体官兵不论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坚持大运动量的练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正是有了这样深厚扎实的基础,他们才能始终保持常备不懈、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并在消防系统的年度考核和各项技术竞赛的大练兵活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中队自2005年以来,连续7年被评为支队先进中队,连续6年被评为训练先进中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在2005年总队消防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中,他们在“建筑火灾三号操”的比赛项目中获得第一名,2005年中队消一班被总队评为消防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先进班组”,并因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2008年中队荣获支队第三届春季消防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等等。

文化育警、人才辈出

在这个面积不大的驻地里,既有紧急出警的临战情景,也有球场比赛的欢乐场面,更有军营里刻苦学习的闪亮灯光。这样的地方,说是消防官兵的驻防营地,也可说是一所青春励志、人才辈出的学校。难怪许多战士感叹地说道:“两年服役,终身受益”。
几十年来,吴兴中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消防官兵,向上级机关和社会各界输送了不少“精通业务,学有专长”的高级人才。从吴兴中队走出过公安部消防副局长陈飞、上海市纪委正局级巡视员葛永东、上海大学财经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怀勇教授、上海市律师协会资深律师杨向荣、徐汇区检察院副处级调研员褚浩……
重视政治文化学习、重视体育运动无疑是吴兴消防中队军营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吴兴消防中队就是上海消防系统内有名的“排球之乡”和“篮球中心”。几乎所有的干部和战士都是两球的爱好者,他们组建的球队球艺精湛,攻势凌厉,在系统内“打遍天下无敌手”,甚至还有6人成建制地选入当时的“公安部排球队”。
吴兴消防中队培养了不少专业技术干部,老兵王和1974年12月进入吴兴消防中队,曾是篮球队的主力。他从一个普通的消防兵做起,刻苦努力,专研业务,成长为吴兴消防中队的副中队长。他凭借扎实的新闻摄像和编辑技术调入了消防总队机关,后来又被评上主任编辑,直至专业技术五级。王和进入机关后,依旧不忘士兵的本色,经常拿着摄像机深入第一线拍摄灭火救灾的惊险场面,展现消防战士的英勇形象,而镜头里却从来没有他自己一米九八的大高个子,甘当无名的绿叶。战士们佩服地称赞他:“黑体金刚一九八,肩上扛个铁疙瘩,上下奔跑为个啥,惟独屏幕没有他。”
吴兴消防中队在灭火抢险之余,热心社会公益,在“双拥”工作方面更是尽心尽责。他们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深入群众,深入社会,不断促进军民共建工作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双拥’是模范,警民一家亲”。
中队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领巾119教育基地”和“徐汇区消防宣传教育基地”的作用,对辖区内的企事业职工和群众以及驻地学校的中小学生大力进行消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去年一年来,中队共接待了来驻地参观学习的学生和群众15批总计3000人次。同时,又为共建单位义务进行消防知识授课和业务培训达900多人次。为了更好地宣传消防知识,提高市民的自防自救能力,增强市民的消防意识,中队把消防宣传图片及各种防火灭火的模拟演示搬到徐家汇广场及企事业单位,现场向市民讲解消防知识,为市民表演消防技能,以此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市民对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队的“双拥”工作热气腾腾,成效显著,不仅得到了徐汇区区委和当地街道领导的好评,还在广大市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队曾先后荣获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的“上海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称号和2009年“徐汇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2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韩正同志来到吴兴消防中队视察指导工作,他高度赞扬了吴兴消防中队团结一致为人民、勇往直前灭火魔的战斗精神。韩正的话言简意赅,不仅肯定和概括了中队的历史与成绩,也为中队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采访结束了。当我离开后,再次回望隐没在繁华中的中队驻地时,心中涌起了颇多的感慨。也许,吴兴消防中队只是上海消防战线的一个普通中队,中队的官兵也都是朴实无华的年轻人,但他们“守护繁华、保卫精彩”的职责和精神使我印象深刻,激动不已……

]]>
守着苏州河 护着这一方 //www.846288.com/2015/03/13/%e5%ae%88%e7%9d%80%e8%8b%8f%e5%b7%9e%e6%b2%b3%e3%80%80%e6%8a%a4%e7%9d%80%e8%bf%99%e4%b8%80%e6%96%b9/ Fri, 13 Mar 2015 05:27:21 +0000 //www.846288.com/wordpress/?p=554 image-1266
位于宜昌路与西苏州河路交会处的宜昌中队犹如一头卧狮,时刻准备着应对险情。
董 煜/ 文

沿着苏州河畔往前,见一老者,问,宜昌消防中队怎么走?他似乎有点迟疑,但随即便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说,宜昌路救火会啊?就在前面。
再走,果然就看到了那高高的火警瞭望塔。上海现存11座瞭望塔,宜昌路的这座亦是其中之一。瞭望塔共有13层,塔高40余米,方形,向上逐渐收拢,四周设竖向窄长窗,顶部为八角形敞亭。塔梯不足一米宽,每层塔梯有15个台阶,铁质结构,梯度十分陡峭,每到达一层楼面,还需走5米楼道,才能再次向上攀登,可以想见,当初每天要在这窄窄的铁梯上上上下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瞭望塔下有一幢四层,局部六层的红灰相间的大楼,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俯瞰下,安静得像一头卧狮,不动声色,可一旦警铃响起,这卧狮便会在一分钟内被激活,呼啸而出。楼外的墙上除了一块上海公安消防总队普陀支队宜昌中队的牌子外,还有另一块牌子,这幢楼厚重的历史,就都被浓缩在简简单单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几个字中了。

档案:引以为傲的英雄和曾经有过的耻辱

宜昌中队位于宜昌路216号,宜昌路与西苏州路的交汇处。早年这里是公共租界,沿苏州河一带多为日商开办的纱厂,时有火灾发生,但当时负责这一片火警的静安寺救火会离得有点远,远水救不了近火,所以该处的日商自行集资,向工部局申请新建救火会。1932年,工部局最后选址于宜昌路西苏州路口兴建救火会大楼,并以路名命名为宜昌路救火会,又称宜昌路消防队。该消防队成立后,主要负责康定路以北,西至武宁路,东至西苏州路等地区的消防安全。除了负责本辖区的消防外,有时还要承担工部局火政处下辖的消防士官、技术员和一般消防员的训练。
随着岁月流逝、改朝换代,宜昌路消防队也数易其名,先是“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宜昌路区队”、“四区队宜昌路分队”、“第三大队宜昌路消防中队”,1988年又改为“武警上海市消防总队第三支队宜昌中队”,2005年,才成为“上海市消防总队普陀支队宜昌中队”。或许,以后它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什么朝代,守望一方平安,仍然是消防队的职责。
宜昌路中队所在的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竖向线条构图,内廊式,开窄窗,窗间墙上下通贯,原高四层,后局部加盖为六层,占地1800平米,总建筑面积为3130平方米。尽管看上去面积不小,但40名官兵吃喝拉撒加上训练统统都在这里,就显得有点挤。消防队跟别的单位不一样,别的企业或学校想要发展,可以搬出去,置一块地,好好规划一番,但消防队不行,它得守着辖区内的13.5平方公里的土地,得守着东起苏州河,西至武宁路,北起新村路,南到康定路的58条道路、200余个小区、7个地铁站点和600多栋高层建筑,只要它在,周边的城区和老百姓就能获得一份平安。
当年的宜昌路消防队出过英雄。
1923年出生的卞剑云是江苏武进人,他长得浓眉大眼,是个英俊的小伙子。1943年,他进入当时的上海特别市警察局火政处宜昌路消防队当消防员,1946年8月,又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上海解放前夕,他身份暴露被逮捕,但他在狱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最后因证据不足被当局判了一年的刑。上海解放后,他出狱在市公安局消防处任消防员、文化教员,以后,又在河南路消防分队担任过队长,1956年调至市局消防处消火科任科员。 1960年2月16日,英国商船“友玛利亚”号发生火灾,卞剑云和他的队友龚竟成,不惧凶猛火势,主动请战,要求深入船舱探查火源,虽然戴上了氧气面具,但终因火势猛、气温高,又有毒气体,最后不幸牺牲。 1960年3月31日,卞剑云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五十多年过去了,但说起卞剑云烈士,宜昌路消防队的老人仍会自豪地说,他当年是我们宜昌路消防队的人。
但是,解放前的宜昌路消防队也曾有人出现在耻辱榜上。
1947年1月22日,农历大年初一。尽管当时的上海物价暴涨、社会混乱、百姓生活困难,但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依然响彻在大街小巷,昭示着新年的来临。
当晚9点,尖锐的警报声忽然响起,武定路西摩路口火光冲天,火势迅速蔓延。100多名消防员和10多辆消防车赶赴火灾现场,然而大火还是燃烧了整整一夜,西摩路660弄内从1号到29号的12幢的联体洋房被烧得一干二净,损失高达20亿元。
火灾之后,从坊间传出各种说法。1月27日的《新闻报》写道:“武定路大火,里巷之言,救而不救,不救而救,水龙无水,汽车无油”。火灾现场附近有一个美军宪兵的军营,他们指证了消防员救火不力的事实:12名消防员袖手旁观,倚墙而立,29号楼王云甫家火烧之际,无人采取救火措施,任凭大火肆意嚣张,消防队员还拦住了要去救火的两名美军,不让他们通过。有灾民出面指证,1月22日晚上,当火烧光了660弄29号,又烧边上的27号时,已经时近午夜,消防队员迅速进到27号屋内,并不是救火,而是翻箱倒柜,把口袋塞得满满的出来。据说当时离火源不远处的永勤橡胶厂之所以能完好无损,全因30根金条入了消防员的口袋。
火灾后公众舆论一片哗然,众说纷纭,矛头直指消防员,消防队就此背负上救火不力、趁火打劫的骂名。在百姓与消防队激烈的对峙下,当时的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火灾调查委员会”,由市政府、警察局、参议会、江宁区和受灾户的代表组成。1月28日,火灾发生后的第六天,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亲自召开了“火灾调查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吴国桢说,对于发生此次不幸事件,市政府及警察局极为惭愧。对于外界传言的消防员有失职之处,他认为事关全体市民利益,调查及处理必须公开,必须严予彻查,如果有勒索打劫之事,一定严办不贷。
几经调查,“火灾调查委员会”于2月初出具了一份“武定路大火案刑事部分报告书”, 得出的结论是:这场火灾中,消防员小偷小摸的行为的确是有的,但火灾未能及时扑灭,不是由于消防员不救火,主要是火势不可挡及房屋建构的原因。永勤橡胶厂得以保全,乃因发现及时,工人同时参加灭火所致,难以认定消防员收受贿赂。
2月13日,市长吴国桢批准了“火灾调查委员会”提交的调查报告。宜昌路消防队区队长卓厚道,因下属有劫取财产的行为,按“管训无方”给予了撤职处分,其他有关领导也都以“督导不力”或“疏于监察”领受了处分。涉嫌的消防警察23人,经地方法院审理后,也分别被判处了不同的刑期。
时过境迁,昔日的大火案卷宗已进了档案馆,旧消防警察这一页也永远翻过去了,骁勇善战的当代武警消防战士,在宜昌路消防队的旧址,谱写着新的篇章。

训练:练习场上的从严和实战时的从容

宜昌消防中队现有执勤战斗车辆4台,编制官兵40人,但遇到老兵退伍转业,新兵还未到位时,实际上就只有三十几个人。世间万物,各有各的独特,各有各的精彩,企业和单位同样如此,那么,宜昌消防中队的精彩是什么呢?要是问一下刚入伍的新兵,他们会说,宜昌消防队的人“很厉害的”,这个厉害,就是训练成绩。
让我们看一下他们这些年的业绩:
1995、1996、1997、1998,他们连续4年获消防总队夏季练兵竞赛训练优秀中队称号;
2000年和2001年,分别获消防总队夏季大练兵业务竞赛训练标兵中队称号;
2007、2008、2009年,又连续3年获消防总队岗位大练兵优胜中队。
除了整体业务精湛,很多单项成绩也名列前茅:
1994年,获消防总队春季体育运动会携带氧气呼吸器1500米项目第一名;
1997年,获消防总队综合救人操第一名;
1998年,获消防总队春季消防运动会300米五人十带施放连接操第一名;
2007年,获支队全员岗位大练兵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9和2012年,分别获支队春季消防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2010年,又获消防总队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
有人觉得,这成绩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消防运动会和岗位大练兵第一名吗?比起奥运金牌,那可差远了。可是要知道,武警消防战士个个都是精英,全总队有120多个中队,要在这强手如林的消防队伍中拿这么多个第一,是极其不容易的。
说起训练,队长助理石松最有发言权。石松是江苏如皋人,1998年入伍,在宜昌消防队已经16年,是个老兵了。
石松刚到宜昌消防队时,训练项目还有摇梯车的训练。摇梯车,光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那车上折叠着的梯子是要靠手柄摇动才能一点点升上去的。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在1分钟内把梯子摇到顶并攀爬上去。石松入伍前是农民,吃得起苦,但尽管如此,这么持续快速地摇动手柄仍是桩枯燥乏味且非常之累的事,石松的手臂肿了,又消了,而成绩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一点点上去的。现在,机械化的云梯车早已代替了古老的木制摇梯车,宜昌消防中队的那架摇梯车也成了上海消防博物馆的展品,但是,只要看到那熟悉的摇梯车,老战士们仍会想起当年苦练“摇梯功”的场景。
摇梯毕竟还只是局部的“累”,最锻炼体能的是100米登楼。一个消防战士身上背负的装备很多,氧气呼吸器、水枪等,轻一点的四十来斤,重一点的足有六十斤,还要穿着靴子和沉重的防火服。100米的距离似乎不远,但要是把这100米竖起来,就足足有33层楼那么高了,背着这么重的装备攀爬33楼,常人光想想腿就会打战,而消防战士却必须在6分钟以内完成,强度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爬绳、水带施放连接、射水打靶、徒手背负救人等。
石松负责抓训练,问他最怵什么项目,他迟疑了一下说,跳绳。没错,就是那些孩子们玩的跳绳。要是悠悠地唱着“你拍一,我拍一,马兰开花二十一”这么跳,那么这跳绳就是游戏,是惬意的,可石松说自己宁愿负重跑5公里都不愿跳绳,因为要是在3分钟内要跳上600个,那小腿一定会累到抽筋。中队长姓黄,叫黄舒俊,初听,会以为是那个著名音乐人,可这个小个子的上海人,却在消防总队拿下了跳绳第一名,让石松这样的老兵都佩服得不得了。
部队有句老话,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训练成绩的优劣,其实就是战斗力的体现。在火灾现场,烟雾弥漫,根本看不清台阶,要快速登楼施救,就需要平时的刻苦磨练。周边的居民楼、学校、医院,宜昌路消防队员都去一一登过,老式居民楼的楼道窄一点,学校的楼道宽一点,医院的楼道相对平缓一点,哪些地方有障碍物,消防栓又在哪里,平时熟记心中,遇到火情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拉梯加挂钩梯的联用也是平时的训练科目之一,2002年,世纪之门小区发生了火情,5楼有个居民趴在窗口拼命呼救,可9米的拉梯够不着,石松就加用了挂钩梯,把那个居民救了出来。
有的兵种,老战士到了一定年龄就要退伍转业或退居二线,但消防兵则不同,因为火场救援有时候经验比体力更重要。譬如楼房起火了,新兵就这么仰着头往上看,老兵则肯定是侧着身抬头看的,因为万一有东西掉下来,不容易砸到自己。还有,高空往下放水带,新兵往往会在窗口探出大半个身子去,老兵看见了就会嚷一句,你这样要出人命的!会安排一个人在后面抱住前面那人的腰,以防万一。
平时训练苦是苦,但有保险绳,安全能得到保障,可到了火场,能为自己保险的,就只有娴熟的技能了,所以宜昌中队的领导班子意见非常统一,训练科目全员达标只是个基础,他们追求的,是向着“打造消防铁军”的目标而努力。

出警:得到表彰的功绩和默默无闻的付出

宜昌消防中队的辖区内有长寿、石泉、甘泉、宜川、江宁五个街道,还有古刹玉佛寺、上海造币厂等重点消防安全保卫单位,灭火救援、抢险救灾任务十分繁重。
只有亲临火场的人,才知道跟烈火搏斗的危险,火烧起来的时候起码有600到700度的高温,即使戴着头盔,皮肤还是容易被灼伤,有一次铜川路水产市场大火,墙体都坍塌了,消防战士就站在高高的钢结构上端着水枪往下射水,毫不畏惧。中队组建以来,先后成功参与扑救了马陆露天仓库、上海棉纺织二厂、上海无线电三厂、大场化工仓库、金山石化等重特大火灾,参加了88年火车相撞、89年光新路火车燃烧、89年空难、98年虹桥飞机迫降等抢险救援任务,还派出7员骨干参与了汶川地震的救援任务。在他们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上海消防精神。
宜昌中队前任中队长朱建雄常说,“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恋,只有我自己带头冲锋陷阵,弟兄们才会以百倍斗志投入到每一次的出警任务中去”。在他的任期内,每一次出警他几乎都在第一线。
宜昌中队的4辆消防车里,甲车上的特勤班是队里的精锐,遇到火情,他们就要发挥尖刀班的作用,冲在最前面,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有位浙江籍战士小金各方面素质优秀,下队后很快成为甲车战斗员,但在一次多层居民楼的火灾扑救中,第一次身处高热和烟雾环境的小金还是被吓得止步不前,被朱队长看见了,他亲自拉着小金的手进入火场,指导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细心进行作业,以后,小金很快成了中队战斗的中坚力量。
像这样的情况石松也遇到过。有一次遇到火灾,石松分配一个新战士去接水源,但很快那战士便回来说,班长,还是你去接吧。石松前去一看,原来消防栓在火区里,那个新战士走近后感到火的炙热,不敢上前。当时为了争取时间,石松没说什么就自己上去接了,但回来后还是对新战士进行了教育,告诉他,如果火势大可以叫水枪掩护,但绝不能退缩,因为如果延误战机,国家或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就有可能多受损失。以后,石松又多次在火势不大的时候让那个新战士锻炼胆量,适应各种火场的情况。他说,新战士都有这个过程,只能鼓励,不能嘲笑,只要引导得当,他们个个都会成为救灾救援的生力军。
施丹是中队的副指导员,他是崇明人,长得白白净净,还是名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学的虽然是工程管理,但当一名消防战士却是他多年的愿望。那时他家住在崇明东风农场,农场有支消防队,施丹经常去看消防队员训练,看那些消防队员迅捷灵活地攀爬奔跑,佩服得不得了,所以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走进了消防战士的队伍。入伍不到一年,闸北汽配城的大火,就让施丹遇到了一次亲临火场的机会,本来他的任务只是负责供水,可因为火势凶猛,临时把他派去正面打击火势,燃烧中的汽配城不断地传出爆炸声,非常危险,但施丹还是很英勇地完成了任务。后来,他成了副中队长,再以后,他又被总队送去完成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当上了副指导员。工作重心转了,可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参加队里的训练和出警,保持最好的状态。
宜昌消防中队曾因参与扑救“4.19”火灾、“3.27”火灾荣获集体嘉奖,但大多时候他们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作。

宜昌消防中队队员奋力灭火。
宜昌消防中队队员奋力灭火。

每年春节,全国人民都在欢天喜地过大年,但宜昌路的消防战士却是最紧张的时候。从大年三十的下午一直到大年初一,他们都要派出一辆车在古刹玉佛寺蹲守,预防火烛引起的火灾。有的香客为了省几十块钱的香火费,常常把燃烧着的香烛放在寺门前,消防战士会立即上前把明火灭了,为此常遭到香客阻止和责备。到了全国人民“接财神”的日子,则又是消防工作的一个“关口”,在通宵达旦的鞭炮声中,消防战士脑子里的那根弦绷得紧紧的,时刻准备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火警。老式居民区东合德里和西合德里,都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乱搭乱建的现象非常严重,最厉害的,能在二层楼上私自加盖到五层,乱接电源乱拉电线的现象比比皆是,水源又非常少,所以这个小区一直是宜昌消防中队的心头大患。除了节日的蹲守,他们专门为合德里铺设了一条消防通道,配了灭火器,定期进行消防宣传,防患于未然。
都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对消防战士却是不适用的,在他们身上,只能用“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来形容。他们常常饭吃到一半,理发理到一半,甚至洗澡时洗头膏还没有冲洗干净,就要奔赴火场了,最多的一次,一个年三十就出警了32次,而这些常年累月的付出,是没有额外奖金的。
消防队的2号车是专门负责社会救助的,救助的内容五花八门,最常见的是摘马蜂窝和帮人开门。都以为消防战士身手敏捷,摘个把马蜂窝应该是手到擒来,其实,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会影响四肢的灵敏度,要爬高上树,还是有一定危险的,况且有的马蜂窝还长的不是地方。有一次,管弄路有一个马蜂窝筑在电线杆顶上,周围是密密麻麻的电线,还有一个大变压器,宜昌消防队在沪北供电所的配合下拉掉了电闸,两名消防员全副武装地爬上电线杆,费了不少劲,最后还是用火烧的办法除掉了马蜂窝,为周边居民消除了隐患。
消防队员出生入死,保的是一方平安,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不体谅的人。
就拿为居民开锁来说。其实,消防员也是人,爬楼翻窗户也会有一定危险,居民明明可以请锁匠,但他们第一个念头就是找消防队,还觉得应当应份。消防队员在攀爬途中,他们叮嘱的不是让消防队员注意安全,而是“翻阳台的时候不要碰到我的花盆”,或者是“进房间的时候不要弄脏我的地板”。还有一次,消防队员灭完火,已筋疲力尽,想借道隔壁邻居的房间从楼梯下去,可那个居民却赶紧把窗户关上,说,“你们从哪儿上来还从哪儿下去,别从我家走”。但暖人心的事还是更多些。一次,合德里着火,因为弄堂小,消防车进不去,消防队员只能背着器材往里奔,一个平日里收废品的老人看见了,赶紧让消防队员把器材放在他的三轮车上,骑着过去,可以省点力气。还有一次,康定路昌平路一幢楼房着火,架9米梯有点困难,有个路人看见了立刻上来帮忙,还说自己当年也干过消防。就是那次,消防队员从火场中救出了一个小女孩。每每想起这些事,消防队员心里就会暖暖的,再苦再累都不抱怨。
守着苏州河,宜昌消防中队还额外地救了不少人。有个老人想死,绑上石块从江宁路桥上跳下了河,被路人看见了,呼救。正是冬天,一名消防队员听见了,大衣一脱毫不犹豫便跳下了河,把老人救了上来。还有个江西男孩,在上海把钱用光了仍然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也打算在苏州河里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宜昌路的消防队员把他救了。在这里投河或溺水被救的,哪年都会有几个,都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是加上那些想跳楼轻生被劝或被解救的生命,宜昌消防队造的“浮屠”,怕是要高到天上去了吧。
宜昌消防中队的墙上挂着很多锦旗,这是上级部门对他们的褒奖,但更珍贵的,还是老百姓对他们的肯定,那才是弥足珍贵、永不褪色的。

]]>